“庸人自擾”,是出自《新唐書·陸象先傳》中的一個成語。
當年教科書及老師講的是,“庸人”是平庸的人,沒有智慧的人;“自擾”,就是自找麻煩,自己生事。
這個成語的意思一直被當作,平庸的人喜歡無事生非,自討苦吃。多用于諷刺愚昧或神經過敏的人,是個貶義詞。
其實,究其根本,這個成語里的“庸人”,指的并不是平庸的人,而是商周時期的古庸國人。
關于古庸國及這個成語的背后,還有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牧誓八國之首的庸國
公元前1046年2月,約4.5萬周朝聯軍在天還沒亮的商朝宮城之外,展開了聲勢浩大的戰(zhàn)前動員大會,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牧誓”。
牧誓完畢后,4.5萬周朝聯軍一舉擊敗17萬商朝軍隊,開啟了長達800余年的周朝。這一戰(zhàn),在歷史上十分著名,稱作“牧野之戰(zhàn)”。
《尚書·牧誓》中記載,牧野之戰(zhàn)前的牧誓時,共有八個部族參加牧誓,分別是:庸、蜀、羌、髳、微、盧、彭、濮。這八個部族,其實都是商朝時期的小方國。
八個方國中,當時“庸國”實力最強,被排在第一位。牧野之戰(zhàn)后,因庸國出力較多,被周王室正式冊封,繼續(xù)坐鎮(zhèn)古庸之地。
由此看來,古庸國至少在商朝時期就已存在。這一論據,在殷商的甲骨文中也能看到。
在甲骨文一期卜辭中,有大量“敦庸”、“十月王敦庸”的記載,敦庸,就是伐庸、攻打庸國的意思。商朝在統(tǒng)治時期,為何頻繁的伐庸呢?
文獻記載,庸國最初位于中原的西南地區(qū),大致位置在陜甘一帶。后來在商朝的攻伐之下,庸國逐漸南遷,渡過黃河,來到荊楚之地。
庸國族人善戰(zhàn),文明發(fā)達,勢力強大,在夏商時期就是西南地區(qū)的群蠻之首。
那時庸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高超的青銅器鑄造技藝,而地處中原的商朝沒有,為此商朝時常攻打庸國,搶奪其資源。
有學者研究認為,商周時期的大量青銅器,幾乎均出自庸國人之手。
正因為庸國人時常受到商朝王室的欺負,所以周朝興兵伐商之際,庸國甘愿做第一波敢死隊,為周朝效力。
西周時期,庸國由于地處西南荒蠻,不受中原地區(qū)邦國林立的地域限制,國力發(fā)展迅猛,疆域也空前遼闊。
最巔峰時期,庸國北抵漢水,西跨巫江,南接長江,東越武當。
其控制的地域面積之大,比當時的秦和楚都要遼闊,綜合實力也超過秦和楚。當時位于湖南西北部、湖北西南部的“百濮”,都歸集在庸國麾下。
《括地志》記載:“方城山,庸之都城。”《鄖陽府志》記載:“方城東南有上庸山和上庸水,因以名縣。”,由此可見,當時庸國也有都城,叫做“方城山”。
進入東周以后,也就春秋時期,隨著楚國和秦國的相繼崛起,庸國開始走向沒落。到了春秋中期,庸國已淪為一個小方國。
后來,庸國在楚國的壓力之下,開始向楚國稱臣。即便如此,庸國人的內心并不服氣。
庸國偷襲楚國,被滅國
楚莊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楚國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嚴重旱災,百姓民不聊生,流離失所。
當時的楚莊王正在韜光養(yǎng)晦,閉關修煉,被稱為“三年不鳴、不飛”。其實楚莊王正是在觀察周邊各方國的動向,以便加以打擊。
楚國國內饑荒,民心不穩(wěn)。庸國國君眼看形勢不錯,舉兵東進,同時聯合庸國的附庸國一起匯聚到“選”(今枝江)大舉伐楚。
楚國危在旦夕。
楚莊王見勢,派使者聯合巴國和秦國,巴、秦兩國應允,從庸國背后起兵包圍,與楚國形成合圍之勢。
公元前611年,楚莊王親自乘坐戰(zhàn)車到達抗庸前線,親自指揮戰(zhàn)斗,楚軍以一當十勇猛無比,最后擊敗庸國,庸國宣告滅亡。剩余的庸國臣民繼續(xù)南遷,逃避到云貴之地。
庸國本可以偏安一方,過著安居樂業(yè)的好日子。誰知道他卻要以卵擊石,挑釁和攻打當時強大的楚國。
況且以庸國的實力,要是不等楚國喘息,一鼓作氣拿下楚國也就是了。非要等到楚國找到援軍,巴、秦合圍,最后一敗涂地。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表面上看,是庸國人招惹了楚國,最終導致了滅國。其實放之當時的歷史背景,庸人的做法也沒有錯,他們的危機意識很強。
春秋時期,國內的大小方國超過200個,相互結盟、相互攻伐,正所謂弱肉強食,適者生存。要是庸國不主動出擊,等楚國解了國內的饑荒,依然會攻打庸國的。
只是歷史從來都是“成王敗寇”,選擇沒有對錯,只有結果論英雄。
讀者們,關于“成語‘庸人自擾’典故”,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