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出自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這則故事曾入選初中三年級語文課本。
“范進中舉”是一個極具諷刺意味的故事。它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生動地描繪了范進為科舉考試喜極而瘋的形象,刻畫出了他丑惡靈魂的一面。
同時,通過岳丈在范進中舉前后的肢體動作和言語表情,以及中舉后鄰居對他的前呼后擁和鄉紳贈屋等事例,展現了一個趨炎附勢、熱衷仕途、追求利祿且世態炎涼的可恥社會風氣。
今天,我們且不追究故事背后的深層含義,單來說說,在古代一個“舉人”到底擁有著怎樣的權力和權益,會讓一個人為之發瘋?
從“窮書生”到“舉人”
“范進中舉”故事情節中,范進是一個老實巴交的窮書生,從年輕時開始科考,大小參加了十余次科舉,都沒有考中舉人,一直到了五十四歲。
他雖有學識,但一直未能考取功名,在古代考取不上功名,和如今的運動員不能拿獎牌一樣,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不會得到認可。
在范進心中,他深知只有通過科舉考試,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即便已經年近花甲,他依然沒有放棄。在最后一次參加科舉時,他不僅沒有得到岳父資金上的支持,甚至還遭遇了“冷板凳”和冷嘲熱諷。
范進中舉后,當官人來到他家通報,當時范進家實在窮得身無分文了,抱著一只大公雞正在集上變賣。這時候有鄰居在街上找到他,將其拉回家。
當范進知道自己中了“舉人”后,一下子激動過度,痰迷心竅,竟然發起瘋來,一溜煙瘋也似的跑到了大街上。
這時候有人提議,只有打他一巴掌,才能讓他的心智清醒過來。當時大家一起想到了他的岳丈“胡屠夫”。
胡屠夫是個十分勢利的人,又是個小財奴。在范進沒有中舉之前,常常對他冷漠加冷淡,動不動還對他冷嘲熱諷。
這時候,知道女婿中了“舉人”,他竟一時害怕了起來,別說讓他打一巴掌,就是讓他在范進跟前說句話,估計他都不敢了。其實這也是古代賦予“舉人”的一項特權。
最后在眾人的力勸下,胡屠夫喝了點酒,壯了壯膽,才敢面對發瘋的范進,趁機給了他一巴掌。
范進清醒后,圍觀的鄰居們都各自從家里拿出好物件來為范進賀喜。說是賀喜,也不過是巴結和奉承罷了。
還有當地的鄉紳們,也紛紛登門,又是送房屋、又是送田地,表現得十分殷勤。甚至當地的縣太爺也親自登門拜訪。
范進一下子從一個“窮書生”,變成了當地有頭有臉的知名人物。
看來,在古代一個“舉人”的背后,一定隱藏著太多的權益和利益了。
古代舉人的諸多特權
在古代,考中舉人的難度是非常高的。要想參加舉人的鄉試,首先必須要考上秀才,才有資格參加3年一次的鄉試。
換到現代考試級別來說,鄉試相當于省級考試。當時范進鄉試第七名,也就相當于全省統考第七名,這個難度顯而易見。況且古代的科舉,比現在難度要大得多。
也正因為“舉人”難考,所以它的含金量很高,擁有著很多常人難得的特權。
1、免除徭役
古代的徭役是一種強制性的勞役,通常由地方政府或官府征收,用于公共建設或軍事行動。但對于舉人來說,他們可以免除這種勞役,從而會減輕不少負擔。
2、見官不下跪
在古代,普通百姓見到官府的官員時,通常需要下跪叩首,以示尊敬和服從。
但是,舉人擁有不下跪的特權,即使面見官員,他們也可以保持站立姿勢,與官員平起平坐。這種特權顯示了舉人的尊貴身份和地位。
由不得,胡屠夫在范進中舉后,連說話都不敢和他說了。
3、犯罪不受刑罰
在古代,舉人如果犯了罪,通常會先被革除功名,然后再接受法律的懲罰。
這意味著,在某些情況下,舉人可以免除一些對普通百姓施加的刑罰,例如死刑或肉刑等。這種特權是基于對功名的尊重和對舉人的優待,常人是望塵莫及的。
4、免稅權
舉人及其家庭可以免除賦稅,這是對他們學習的一種獎勵和優待。
這意味著,舉人的家庭不必為一些額外的收入或財產支付稅款,這些開支也不是小數目。
5、可以領工資
一旦舉人通過考試并被錄用為官員,他們就可以領取俸祿,也就是工資。
這些俸祿通常比普通百姓的收入要高不少,并且隨著官職的提升,俸祿也會相應增加。
文獻記載,考中舉人后,最低每年可以拿到年俸45兩、祿米45斛,養廉銀1200兩。折合成人民幣,每年的收入大約在18萬到27萬之間。
同時,每年還可以得到大約9000斤米的額外收入。僅僅這些,都足以令人不淡定了。況且他們還擁有著不菲的社會地位,真可謂“名利雙收”。
讀者們,關于“范進中舉為何發瘋”,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