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史上,每個民族都有著各自的文化體系。其中姓名起名文化也各不相同。
生活在中國的我們,上千年的姓氏文化一脈相承,每一代人的名字差別不大,但均有著不同時期的時代符號。只是在封建社會,稍有權力和地位的人,除了名之外,還搭配有“字”。
但無論如何,對于我國姓氏文化基本上國人都司空見慣。然要說起外國人的姓氏,一般人還是比較陌生。
比如,與我國同為世界大國的俄羅斯,他們的名字里常常會出現常用的“斯基”“夫”和“娃”,其背后有著怎樣的文化故事呢?
接下來,文史君和大家聊聊俄羅斯的姓氏文化。
俄羅斯姓氏起源
與我國姓氏文化相比,俄羅斯的姓氏文化要晚得多。在14世紀之前,俄羅斯人是沒有姓氏的。
直到14世紀,在歐洲文化的影響下,一些貴族才開始在自己的名字后面加上姓氏。
最初貴族們在名字上加上姓氏,主要是為了彰顯自身的尊貴,要與平民劃清界限,同時也是為了保證自己家族對土地的永久占有權。
到了16-17世紀,一些擁有土地但沒有貴族封號的領主也照搬這個法子,給自己名字加上了姓氏,標志著家族性的利益擁有和繼承。
要知道,那時候俄羅斯人是沒有姓的。早期他們為了接地氣,只好就地取“材”,和日本姓氏的就地取材一樣。
如著名大臣舒伊斯基的姓源于蘇雅河、公爵庫爾布斯基姓氏的靈感則源于庫爾巴河。
后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很多商人風光地登上了經濟舞臺,這時候他們也為了彰顯地位,開始給自己起姓氏,那時候他們腦洞大開,開始化用自己經營的商品的名字來作為姓氏。
直到1861年俄羅斯的農奴制被徹底廢除后,姓氏權才扎扎實實地到了全體民眾的手里,俄羅斯的姓氏文化也才算真正發展成熟。
只是有趣的一點是,雖然當時姓氏已經脫離了等級色彩,但很多平民為了攀富貴,依然會選用當年貴族的姓氏。
如早些年貴族們一致青睞的“地域+斯基”,在那一時期成為眾多俄羅斯人搶用的對象。
俄羅斯姓氏之“父稱”
俄羅斯的姓氏看起來比較隨意,但是其背后也是暗藏玄機的。尤其是俄羅斯姓氏文化中,獨樹一幟的“父稱”,它聯系著每一個家族和個人。
所謂富人有父稱,窮人有綽號,古俄羅斯文獻記載,相當長的一段歲月里,無姓的俄羅斯人打交道,靠的就是父稱和綽號。
所謂“父稱”,其實回答的就是“父親是誰”“你是某某之子女”的問題,時間長了,一些父稱流傳下來,成了俄羅斯姓氏的“最強養料”。
蘇聯時期的人名學家弗拉基米爾·安德烈耶維奇·尼科諾夫就做過統計,俄羅斯人最常使用的父稱姓氏有十個,分別是:
伊萬諾夫、庫茲涅佐夫、斯米爾諾夫、波波夫、瓦西里耶夫、彼得羅夫、費德羅夫、索科洛夫、米哈伊洛夫和肖斯塔科夫。
值得一提的是,父稱在語法上往往是在父親的名字后面加上后綴,但男女的父稱語法是不同的。
一般來說,男性的后綴多被翻譯為維奇、斯基,女性的父稱多以陰性結尾,翻譯過來便是“娜”、“娃”之類的。
一般來說,俄羅斯人的名字會分成三個部分:名字、父稱和姓氏。十月革命后,這樣的結構作為規范被固定下來。
如俄羅斯總統普京,其全名為符拉基米爾·符拉基米洛維奇·普京,嚴格意義上來說,只有符拉基米爾是他的名字,意為支配世界,而符拉基米洛維奇是父稱,我們俗稱的普京,則是他的“姓氏”。
俄羅斯姓氏文化與我國之差別
首先,在結構上,俄羅斯的姓氏通常由名字、父稱和姓氏組成。而中國的姓氏通常由姓和名組成,其中姓在前,名在后,沒有父稱。
其次,在字數上,俄羅斯的姓氏可以非常長,有時甚至超過10個字。而中國的姓氏通常不超過四個字。
此外,在家庭名的使用上,俄羅斯人通常會使用自己的父親的姓氏作為家庭名,而中國人通常不使用家庭名。
另外,在稱呼方面,對于俄羅斯人的姓名,需要根據對方的性別和地位來選擇適當的稱呼方式。如,對于俄羅斯男子可以使用“先生”、“博士”等尊稱,對于女子可以使用“女士”、“夫人”等禮貌的稱呼。
而中國人的姓名通常會根據對方的年齡和性別來選擇稱呼方式。如對于中年男子可以使用“王老師”、“張先生”等尊稱,而對于年輕女性可以使用“小張”、“小陳”等親昵稱呼。
讀者們,關于“俄羅斯的姓氏文化”,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