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畫像復原圖
前言
成書于西漢時期的《禮記·文王世子》,就對“攝政”有過解釋和典故:昔者周公攝政,踐阼而治。
我國歷史上曾經攝政的臣子很多,但卻極少能夠像“周公攝政、輔佐成王”那樣:
1、不戀權力:周公攝政六年后,周成王成年,周公立即還政于成王。
2、眾口稱贊:不僅歷史口碑不錯,就連周成王對這位攝政的親叔叔也只有感激,沒有忌恨。周公法餐如果被葬于周文王墓地,周成王說: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為臣。
西漢疆域示意圖
3、后人平安:周公的封地在魯國但因攝政無法履職,便由周公的長子伯禽代父赴任。伯禽成為魯國第一代國君,在位四十六年去世,死后由其子魯考公繼位。
歷史上其他多位既有攝政之名,又有攝政之實的人臣們,對皇帝可就沒有那么和和睦睦,而自己的后代更不會平平安安了。
西漢首都長安復原圖
壹:王莽攝政——先以名聲獲取高位
王莽出生于公元前45年,年青時表現十分恭儉,以“勤奮博學,孝事老母”的德行著稱于世。其實這只是一種先天條件不足下的掩飾與策略。
王莽所在的王氏家族是西漢末年權傾朝野的外戚世家,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大家都知道,即使再顯赫的世家,內部也會有親疏遠近、權利分配。
西漢長安未央宮遺址
王莽的父兄在其年少時便先后去世,王莽只好跟著本族的叔父們一起生活,頗有“寄人籬下”的現實感觸,聰明且早熟的王莽走了一條不得不走、但又十分正確的權力獲取之路:
(1)王氏家族的其他成員生活侈靡、互相攀比,王莽便獨守清凈、生活簡樸。
(2)王氏家族的其他成員不學無術、狂妄傲慢,王莽便為人謙恭、勤勞好學。
(3)并且,王莽長年服侍母親及寡嫂,撫育兄長遺子,行為檢點,作風嚴謹。
西漢首都長安內城復原圖
人設與口碑立起來的王莽,不僅是當時世人眼中的道德楷模,聲名遠播,而且開始步入政壇。
王莽24歲進入西漢朝廷中樞為官,30歲先后被封為新都侯、騎都尉,光祿大夫,直至侍中這樣皇帝侍衛的高官近臣。
西漢長安城遺址
貳:王莽攝政——再以攝政之名過渡
漢平帝元始五年即公元5年,此時50歲的王莽已是西漢的安漢公、四輔臣之首。這一年漢平帝得了重病,王莽領銜以自身祈禱上天代漢平帝而死。
次年漢平帝去世,考慮到年長的西漢宗室如果繼位,則自己無法任意操縱朝政,王莽堅持立只有兩歲的孺子嬰為皇太子,而自己則代理天子朝政,稱假皇帝。
西漢騎兵俑:那時可沒有馬鐙
于是古代歷史上第一位“攝皇帝”王莽便誕生了:考慮到時機和名聲,王莽此時不敢自稱“朕”,而是自稱”予”。
不過王莽其實已經邁出了第一步:他在這一年即公元6年改元為“居攝”。稱帝之心,表露無疑,所謂的時機和名聲,只是王莽自己的主觀感受而已。
西漢騎兵俑軍陣
叁:王莽攝政——最后才露出真面目
初始元年十二月即公元9年1月,王莽逼迫皇太后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多次推辭”后最終接受了孺子嬰的帝位禪讓。王莽竟然進入漢高祖廟內參拜,以示感謝。
時年54歲的王莽稱帝后改國號為“新”,把首都長安的名字改為常安,改元為“始建國元年”。
即使王莽的真面目徹底暴露、從攝政到親政、從假皇帝到真皇帝,居然還能得到朝野的廣泛支持,尤其是中下級士大夫階層,對王莽稱帝竟由衷贊嘆。
西漢武士俑軍陣:有秦朝遺風,輕甲或者無甲
結語
王莽攝政的結局用一句話可以形容:機關算盡、得償所愿,但卻換來國破家亡。
王莽共有六子,其中四個為嫡子。這四個嫡子大都死在王莽前面,或在王莽逼迫之下精神失常、或在犯罪后被王莽當成政治道具誅殺等等。
另外兩個即王興和王匡是王莽庶出的兒子,均在長安陷落時身死。
西漢武士俑軍陣:有盾,部分配輕甲
地皇四年即公元23年,西漢末年最大的一支農民起義軍——綠林軍攻入長安,時年69歲的王莽及其子嗣宗族等盡被誅殺。
曾經攝政的假皇帝王莽,苦心建立的新朝僅有15年國祚。
西漢騎士俑:雙邊馬鐙要到東晉才會出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