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發現,進入12月,有一個行業又恢復了往日的公關撕戰,那就是車圈。
先是小鵬公關開嗆財經媒體記者“財報都看不懂”:
之后,是貨拉拉與財經自媒體《野馬財經》開撕的3人聊天截圖被傳播,
然后,又是智己與車圈自媒體《車圈紀事》開撕
@紫竹商業評論 一向主張不要一概“陰謀論”,公司其他崗位的人引發輿情,@紫竹商業評論 都不主張百分百定性為有組織有計劃的預謀博流量,因為很多時候,解釋為預謀,反而是是公關的補救辦法——將錯就錯,對于大眾消費領域,這其實是下策,只顧營銷不顧對品牌形象的傷害,這就殺雞取卵,透支品牌的信用,飲鴆止渴而已。
但一個公司的公關出手引發輿情,你能說不是預謀嗎?不是為了博流量促進品牌和產品知名度嗎?
昨天還有一件有意思的事,一位知名人士在公共平臺發了一句感慨,說40萬的車貴,因而被“網上圍毆”,很多人驚呼又看到了當年的“水軍”和“海軍”的影子。
其實,有時間上網圍毆他的人,大多數還真是買不起或者不會買那么貴車的人。
但反過來想,人家壓根就沒想賣給這些人,不用價格篩選,真要很多人都買得起,都去買,一下子哪有那么大的生產規模?尤其是汽車后市場,如何迅速建立起來,
所以,明年的公關市場費用,可能主要產生于車圈——噢,應該說新能源創新領域,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價格定那么高了,比如,一個新車發布會,請了來自全國各地幾百家媒體自媒體、住五星級酒店、3000元車馬費,再加上來回機票,這些不都是新車的成本嗎?
當然,客觀說,公關預大戰模式開啟,對一個產業不完全是壞事,對整個生態圈也不是完全無益的,只要策劃得稍微不那么LOW,別太降智,不那么烏煙瘴氣,對拉動經濟還是有好處的。
至于機會,電動車后市場機會將越來越多,但不是原來燃油車車后市場的邏輯了,一般小故障的遠程修復等等,還是有市場機會的,只能參照手機的后市場商業邏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