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娃學課文至唐朝李嶠的《風》,時不時架起勢抑揚頓挫地背起來: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花……花……
然后就卡住了,得提醒他“過江”,他才會接到,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我想,多年之后,他每見到后山風過竹林,首先蹦入腦海的,一定是最后這一句——正如我沒讀蘇軾前一樣。
自迷了蘇軾,一見竹林,我想到的不是風,而是“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
《于潛僧綠筠軒》可謂蘇軾的名篇,尤其上引幾句,更是膾炙人口。不過,蘇軾似乎只能二選一,而我們這些喜歡蘇軾以及他竹子的人,卻可以既要又要。
蘇軾與竹子的故事,當然不止一件,他在寫給表兄文同的《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里,就留下了“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的說法,是為“胸有成竹”的源頭。
他自己畫竹也很有一套,且不像一般畫家,一節一節往上畫,而是先畫整竿,再添竹節。有人疑惑不解,他則言,竹子生時,又何嘗是逐節而生呢?
上面幾個故事證明,蘇軾愛竹,對之觀察入微,出乎眾人之外。
由是,也就可以理解,他為何會在《和文與可洋川園池三十首 竹塢》里嘲諷杜牧了:
晚節先生道轉孤,歲寒唯有竹相娛。
粗才杜牧真堪笑,喚作軍中十萬夫。
杜牧與李商隱合稱小李杜,文才直追李白杜甫,乃晚唐大才子,他在《晚晴賦》中寫到:
竹林外裹兮,十萬丈夫,甲刃摐摐,密陣而環侍。
蘇軾認為,竹乃是蕭散清逸之物,將之比成軍士,是只見竹林之形,而不見竹子之神韻……
然則,蘇軾此笑,是否有些自以為是呢?
雖然杜牧是天雨晚晴之后游園所作,看似輕松,但若我們聯系到他所處的時代,乃藩鎮割據,朝廷無力,其實,就可以理解作為唐朝宰相的后代,杜牧以竹為兵的良苦用心了。而且,他寫竹之前寫的是松樹:
松數十株,切切交風,如冠劍大臣,國有急難,庭立而議。
松將竹兵,救國于危險之中……大概正是杜牧念茲在茲之事吧。
所處時代不同,人們對于同一事物的看法便不同,難謂誰對誰錯,誰粗誰精。生在和平年代,雖有邊患,終在遠方的蘇軾,未能理解杜牧的痛苦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