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來了要來了,看得出來小米汽車是真的要來了。
小米汽車年內(nèi)可能不會上線,但小米汽車近來頻頻上榜熱搜,引起行業(yè)內(nèi)外一波又一波的熱議,這些種種跡象都表明,它馬上就要登場了。
尤其是近日雷軍接受采訪,回應了幾個坊間關(guān)注的問題,同時公開對小米汽車的價格進行了“預告”——小米SU7的價格可能有點貴,但是有理由的貴。
小編只想說,希望這是一句善意的謊言!
如果小米汽車SU7賣15萬上下,那它的確是萬眾期待,如果它賣到20萬+,它來不來得也沒多少人在意了,20萬出頭,為什么不買智己LS6(參數(shù)丨圖片)呢?
很多人預測,小米汽車或許會通過智能駕駛系統(tǒng)和智能化出行體驗為新品加碼,在尺寸和智能雙重賦能下,售價不會低。朋友們,別忘了,多數(shù)人關(guān)注小米,都是想看它有多便宜,想看它能怎么卷。如果不建立在低價的前提下,智能化作為獨特的標簽,那么它的智能駕駛對于銷量來說毫無意義。
因為一旦售價真的高于消費者預期,那就意味著小米汽車和市場需求以及消費主流訴求相悖,不管品牌影響力有多強,也注定了銷量只能撲街。
事先聲明,并不是說小米不能生產(chǎn)高端汽車,而是小米第一款車不應該走高端路線。
因為不管小米汽車在3C行業(yè)取得的成就如何,在汽車行業(yè),它是一個新興品牌。而小米汽車的首批用戶必定是嫁接過來的3C行業(yè)的忠實粉絲群體,為了情懷也好為了文化也好來買單。
而在3C行業(yè)消費者對于小米的訴求就是“性價比“,為什么在汽車行業(yè)就會變成高端和性能的追求呢?是誰給小米的自信,能在汽車行業(yè)完成蛻變?
如果潛在受眾真的追求性能,極氪不香嗎?追求智能化,誰能干得過特斯拉?追求舒適度,現(xiàn)階段的理想和蔚來口碑可都不差。小米汽車哪來的自信,第一款車就能干趴這些老大哥?
小米汽車從轉(zhuǎn)行造汽車的那一天,就注定了想成功還是要走性價比路線,未來隨著產(chǎn)品線完善,架構(gòu)體系完整,可以有代表品牌頂尖的造車技術(shù)以及智能化體驗的高端產(chǎn)品,那也只能是起到形象展示的效果,要走量還得是入門門檻低的性價比車型。
此前小編曾經(jīng)對小米汽車的售價進行過預測,預測了15.99/16.98/16.99萬三個起售價,而網(wǎng)友們的評價也很有看點。
我們來看看,主要分為這幾大類:
理性分析派
“雷軍說過他只賺1%,那從競品20-25的價格扣除20%的利潤部分,入門版還真有可能是16-18萬之間”。
出謀劃策派
“19.8或者18.8萬 吧,然后第一臺車前1000名訂購的車主,送2-3萬的代金券,可買小米任意產(chǎn)品”
“瞄準凱美瑞出價準沒錯”
大膽預測派
“電池成本已經(jīng)降低很多了,超過15萬爆的幾率不高,賭一下14.98萬”
“15.99萬起售價,要知道小米的互聯(lián)網(wǎng)歷史,最后報價肯定比所有主流媒體報價要低”
“400公里的應該12.88萬才對”
言之有理派
“搞笑了,肯定會是20萬以上,因為后期會有紅米汽車主打十萬以下的產(chǎn)品”
“16W我還和你交個朋友,超過20萬這個朋友不交也罷”
“還是得看,和哪個工廠代工吧,小廠就更沒有說服力了”
網(wǎng)友們暢所欲言,能看出大部分人對于小米汽車第一款車型SU7的價格接受范圍都在15-20萬,超過20萬對比同級別競品而言,也沒有競爭力可言。
簡單概括就是,20萬+,對不起,我配不上你,你值得更好地人……15萬,我以小米為榮,還得是小米!如果能下探到15萬以下,13-14萬,小米YYDS!如果是10-12萬,雷軍,你是我的神!
當然想想也知道15萬以下還是不太現(xiàn)實的,畢竟小米SU7的尺寸限制在那,中大型車的定位,讓它門檻注定不會太低,否則后續(xù)產(chǎn)品就沒法定價了。
不知道雷總所謂的“有點貴”和坊間猜測的“貴”是否一致,此次采訪的預告是否是一種欲揚先抑的營銷手段。但是幾乎可以斷言,目前潛在受眾的接受能力就在15-18萬上下,19-20萬的價位區(qū)間都略高。畢竟新能源市場卷到飛起,同樣是中大型車定位的飛凡F7,現(xiàn)在價格也下探到18萬左右,而比亞迪漢和海豹雖然尺寸略小一些,但是比亞迪大廠品牌加持,積攢的口碑和龐大的保有量,以及車主實測反饋都是一大優(yōu)勢。小米汽車作為跨行業(yè)造車的新興品牌,在這點上存在一定的短板,相對弱項。
而定位吉利品牌的純電旗艦產(chǎn)品,銀河E8近日開啟預售價格也只要18.8萬起,還有1000元抵6000元的活動,以及上萬的置換補貼。要知道預售價肯定是要高于實際售價的,后續(xù)吉利銀河E8很有可能價格下探到17萬上下,甚至更低。小米汽車如果貿(mào)然定價20萬+,又將自己置于何處?
即便雷軍宣稱小米SU7沒有對標產(chǎn)品,在性能上媲美保時捷,在智能出行方面媲美特斯拉。但對消費者來說,15萬+,小米就能拳打保時捷,腳踢特斯拉。20-30萬,保時捷看了都說晦氣,特斯拉也得說:別來沾邊!
品牌自以為的值,于消費者追求的值,需要匹配在一個高度,才是一款爆款該有的特質(zhì)。一味加固智能化和性能標簽,抬高價格門檻,將產(chǎn)品置于那空中樓閣,等待它的只能是失足墜落,畢竟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說過“我貼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