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玉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
這句話用來形容周恩來總理,再好不過了。
周總理是偉大的政治家,更是革命家,他的一生不光對中國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甚至對世界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周總理去世前,曾吩咐家人,不保留骨灰,也不樹立墓碑,他走的安安靜靜,但后人卻永遠沒有忘記他的名字。
第一,周總理的家族
周總理出生于浙江紹興,這讓人不難想到,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就生活在這里。實際上,在血統(tǒng)上,周總理和魯迅先生也是本家。
魯迅原名周樹人,他們所屬寶佑橋紹始周氏尊周慶為始祖。
從周慶到周恩來共經(jīng)歷了18代。
在歷史上,浙江紹興向來是物華天寶,人文薈萃的地方,周恩來的祖上在清代就出過兩個進士,五個舉人。
在五個舉人中,曾有4位是周恩來的堂伯父,所以在周恩來的家中,一直推崇一種溫良,謙讓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1939年,受中央委托,以宣傳抗日的名義去視察新四軍,順便回了一趟紹興,回到了故鄉(xiāng)。
在瞻仰祖屋的時候,周恩來親自在《老八房》上寫了譜系,其中有14條,一共248個字。
關(guān)于他自己的一條是這樣寫的:周恩來,字翔宇。五十房,云門公長孫,懋臣長子,生于光緒戊戌年二月十三卯時,妻鄧穎超。
其實,在周家祖上,雖然有科舉出身的人,但也并不是十分有名,但周恩來的言談舉止和家族的背景,以及這些禮儀到底有很大的關(guān)系。
周恩來的祖父周攀龍,在清朝咸豐時期,就跟隨哥哥去淮安定居,所以周總理日后回憶說:我的家里好幾代祖先都是紹興的師爺,外祖父也是師爺。
后來兩家人都搬到了江蘇淮安當了縣官,所以,周總理對古代師爺?shù)乃季S方式,生活習俗等都十分熟悉。
比如1964年,周總理在一次開會時說:“我們?nèi)绻麤]有土地,怎么會說是封建家庭呢,過去人靠什么生活,一個是土地,再一個就是師爺。”
在以前師爺很厲害,說白了就是縣官的秘書,也就是現(xiàn)在的軍師,師爺一般還管理收稅呢。
家族的背景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在周恩來的身上,也不難看出家里前輩身上的一些性格。
周總理謙遜有禮,勤勤懇懇,而且精明干練,睿智聰慧,甚至還有寬仁胸懷,這些都成就了周總理日后廣結(jié)天下好友的基礎(chǔ)。
周總理有一個堂伯父名叫周和鼐,曾經(jīng)是江蘇巡撫的總文案,用現(xiàn)在話說就是省里的秘書,后來周和鼐的孫子回憶說:“我們周家是個受到儒家思想影響很深的家庭,我的祖父是清朝舉人,在思想上和文化上,都對我七伯(周恩來)有一定的影響和支持。”
所以在日后長期的政治生活中,周總理不管是待人接物還是為人處世,都有極好的人格魅力。
在革命初期,周恩來曾留學海外,他一直是可以依靠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政治才能,得到上司的器重和認可,所以周恩來從年輕時就有很多魅力,當年在黃埔軍校,說起來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無人不佩服。
當然,這種性格的養(yǎng)成,和家族文化有一定的關(guān)系。
后來在談到毛主席時,周總理曾謙虛地說:“毛主席是搞戰(zhàn)略的,我只能搞點戰(zhàn)術(shù),我當個助手最好了。”
這也充分反映了,在大局面前,周恩來可以如此謙虛地把毛主席推到最高領(lǐng)導位置,顯示了他超高的革命胸懷。
要知道,在遵義會議前,周恩來在紅軍中一直是較高的領(lǐng)導地位。
后來他發(fā)現(xiàn)毛主席才是軍事天才,才是拯救紅軍的人,所以他不止一次,非要把這個位置交給毛主席。
難怪,英國著名作家威爾遜在研究周恩來時,對一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他說:“在中國共產(chǎn)黨半個世紀的領(lǐng)導中,周恩來為什么一直在幫助別人升到頂端,他自己卻拒絕這種光環(huán)。”
日后,周總理回憶說:“我5歲的時候,叔母就給我講故事,《天雨花》《再生緣》等,但是我的生母是個爽朗的人,所以我的性格也有她的一部分。”
總體來說,周總理雖然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但是他的父輩時期已經(jīng)家道衰落,他從小也跟著母親過了很多屈辱的日子。
根據(jù)《周恩來傳》記載,周恩來小時候曾在家里墻上貼了一個紙,按照封建家庭的習俗,把親戚們的生日,忌日都記下來,遇到借錢送禮的時候,還得去磕頭。
這些細節(jié),就說明了周恩來從小就積累了一定的辦事能力和協(xié)調(diào)能力,也培養(yǎng)了他柔中帶剛的精神品質(zhì),這對于以后他在革命事業(yè)中的領(lǐng)導地位是極其重要的。
周恩來的生死觀
按照中國人的觀念,人死了要落葉歸根,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但是在周總理的心中,他認為人死了還要占一塊土地,這是自私的表現(xiàn)。
所以在他生前,他多次去把淮安以及紹興等地的先人祖墳平掉,讓給農(nóng)民播種,而且他和妻子鄧穎超也留有遺言,他死后不下葬,不用保留骨灰,甚至墓碑也不用豎。
1976年1月8日,周總理在北京病逝。當鄧穎超把周總理生前“不保留骨灰”的遺愿說出來時,大家都是感到無比震驚的。
因為在中國歷史上,還沒有哪一個領(lǐng)導人可以做出如此壯舉。
沒有骨灰,自然也就沒有埋灰之處,也就沒有墓和碑了,這種鞠躬盡瘁,只講奉獻的人,自古以來從未有過。
所以葉劍英元帥和李先念同志就強烈反對,他們認為,周總理把一生都獻給了革命事業(yè),他的名字理應被后人記住,理應名垂青史。
這種先例,絕對不能用在周總理身上。
事情到了這里,就只能去請示毛主席。
毛主席和周總理風雨同舟幾十年,可以說兩個人互為知己,83歲高齡的毛主席充分理解和尊重周總理,所以他批示,關(guān)于骨灰問題,遵循周總理的遺愿。
就這樣,周總理成為了不留骨灰第一人。
周總理逝世后,全世界有上百個國家發(fā)來唁電,其中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他是我們國家友好的朋友”。
在新中國成立后,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一直都是周總理兼任外交部長,他的足跡遍布全世界,也為中國贏得了更多的朋友。
在幾十年的時間內(nèi),他殫心竭力,嘔心瀝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次。
周總理逝世不久,尼克松再次訪華,他深情地對鄧穎超說:“其實并不需要建立一個紀念碑來紀念周恩來,因為歷史學家將會把他維護全球戰(zhàn)略平衡的所作所為當作他的遺囑,以證明他的偉大。”
周總理之所以是偉人,不僅是因為他成就了巨大的偉業(yè),還有他高超的人格魅力,他的思想穿越時空,歷久彌新。
是的,他雖然沒有墓碑,但他的名字和山河同在,也和我們同在。
一如尼克松對周總理評價的五個大字:非凡的經(jīng)歷。
人們看不到的東西,往往要比看得到的東西更有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