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又看到一些關于圣誕節的爭論,以前也探討過這個問題,今天也再寫一些感想。
居住在深圳,老實說每年印象最深的節日居然是....萬圣節。每年過萬圣節的時候,小區群里面的家長會自己組織活動,讓孩子們打扮成各種樣子,聚集在一起,然后集體去小區里參加活動的住戶那里去討糖吃。然后群里面就各種圖片,孩子們玩的很熱鬧,也玩的很開心,回來之后還會展示戰果,就是要到了很多糖果。
這個節日呢,我是不過的,也不會想給孩子們報名參加,但是我老婆卻不顧我在旁邊嘟囔著什么“外國的節日我不過”,“西方文化入侵”,“中國也有鬼節啊,中元節”,每次都積極的給孩子們報名,而且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也確實玩的挺開心的,回家之后都挺興奮,又度過了愉快的一天,于是我也不好再說什么,畢竟總不能說孩子們玩的開心我還生氣吧。
前天(12月25日)是圣誕節,和老婆晚上也一起出去吃了頓飯,也算是在天天996的日子里給了自己一個放松的機會,老婆說你不是不過洋節嗎,我說沒有不過啊,只是不會刻意的把它當成一個節日,只是給自己找個放松玩樂的理由罷了。
老實說,作為一個中國人,我肯定是希望看到中國的節日紅遍全世界的,是希望全世界人民,尤其是全世界的年輕人都爭相過中國節日的,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滿足一種文化上的優越感,而且節日還能夠起到傳播文化和價值觀的作用。比如說,如果你讓你的娃每年都過穆斯林的開齋節,宰牲節,親身參與到節日活動里面去,那么他長大以后,很可能對伊斯蘭教的態度就會和其他人不一樣。
像隔壁的香港,被公認在思想上是比較西化的地方,他們每年不僅圣誕節有假期,而且耶穌受難節,復活節也有假期,香港人每年固定過這些節日,那么對西方文化的態度會不會和內地人不一樣?我覺得肯定會的,接納程度會更高一些。
在我眼中,以我為主,吸納外國節日的優點,造就強大而豐富多彩的本土節日文化,把中國的節日推廣到全世界,讓全世界的年輕人爭相效仿,這是我最希望的情況,但是就眼下而言,距離這一點還是有差距。
第一點,既然是以我為主,要有強大的文化本土,那么也必須重視中國自己的節日,讓中國的節日也得過的精彩吧?但是,很多節日中國人已經忘記怎么過了,也顯得不夠精彩。
我們過端午節,吃粽子;我們過中秋節,吃月餅;我們過中元節,不好意思,連我也不知道該怎么過;我們過年,吃團年飯。好像中國的節日只剩下吃了。我們的民俗其實是很多的,但是為什么我們都忘記了?現在似乎就一個春節還有點過節的味道,但是年味也越來越淡了。
還是和我們自己不重視有關,舉個例子,在以前的幾十年,我們的節假日就幾乎完全忽略了傳統節日,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全年只有一個春節放假,其他都是元旦節,五一節,國慶節。
一直到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才恢復了三大傳統節日: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放假。
到2008年這三個節日才作為國家法定節假日首次開始放假,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居然幾十年不放假,這在世界各國極為罕見。
幾十年前,在我的小時候,像端午,中秋,清明這些節日,都是在學校上課,父母也在單位正常上班,根本感受不到節日的氣氛,這些節日對我而言,除了商店里面會開始賣粽子,月餅以外,和平常的日子沒有什么不同。
我想大多數國人的感受都和我一樣,從小時候起,由于完全沒有體驗過這些節日的民俗,沒有親身參與的節日儀式,所以現在即使重新定為國家法定節日了,也完全不知道該怎么過,端午節就是去超市買個粽子吃,中秋節就是去買月餅吃。
有意思的是,我小時候上學,居然對植樹節印象很深,因為學校會組織去栽樹,所以對這個節日,居然比端午節,中秋節這些傳統節日更加期待,因為可以親身的參與勞動,種下一顆屬于自己的樹。想想以后自己長大,看著當年種下的小樹苗長的比自己還高,就像和自己的朋友一起長大了一樣,感覺非常的奇妙。
這幾年過端午節,全國各地開始組織劃龍舟比賽了,今年(2023年)的端午節,深圳不少河流就舉辦了劃龍舟比賽,現場可以說人山人海,我在微博上看了下全國很多地方也有組織,這就非常好,非常有節日的氛圍。
另外我們的春節,有的網友戲稱海外的唐人街過春節氣氛都比國內好,我想了下是為什么,還是因為國內的春節沒有組織的大型游街活動。國外有不少節日都會有各種花式游街活動,非常有氣氛,像巴西的狂歡節。
這是西班牙隊奔牛節。
我記得我小時候,我生活的縣城就組織過一次大型的游街慶祝活動,各個單位都組織了文藝表演隊進行花車和隊伍游行,印象非常深刻,一直記到現在,后來不知道為什么就再也沒有了。
中國大量的城市為了舉辦馬拉松比賽都愿意封路幾十公里。如果為春節也舉辦這樣的大型游街慶祝活動,不僅可以讓本市市民體會到春節的有趣,形成了影響力之后,對外地游客,乃至于外國游客都會有很大吸引力,不明白為什么現在沒有城市舉辦這么有影響力的大型節日活動。如果說春節期間都要闔家團圓不想辦大型活動,那放在中秋節也完全可以呀,要是做好了說不定影響力可以名揚世界,比如里約的狂歡節就是。
第二點,中國的年輕人確實太需要放松和玩耍的機會,抵制是沒有用的,只要不是跑去搞宗教活動和政治活動,就不需要抵制
國外的節日,主要是萬圣節和圣誕節在中國比較火爆,但其實國外還有很多其他節日,比如復活節,我之前在國外工作生活期間,居住的附近有一個墓地,有一天就發現很多當地白人前往那個墓地擺放鮮花和緬懷死去的親人,墓地門口還有很多賣花之類的商販,一查結果是當地的復活節假期,我心想這不是和中國的清明節差不多嘛。
這種和中國節日有差不多意義的洋節,在中國就沒有流行起來,流行起來的都是可以有玩樂意味的節日。老實說,國內這個發展模式,產業升級倒是的確成功,經濟也在持續發展,但如果讓大家用一個字或者幾個字來總結,我想很多人腦海里首先浮現的是“卷”,“累”,“想躺平”。
包括我在內,我記得我從12歲上初中開始就過的比較累了,一直到今天幾十年過去了,依然生活壓力很大,事實上我現在除了周末,平時工作日很多時候也只能睡六七個小時。
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不僅僅是工作本身的勞累,而且是對從上中學開始就一路辛苦的卷學習,好不容易大學畢業后,又要省吃儉用還幾十年高額的房貸,就為了換回一個幾十平米的房子這種生活模式感到厭倦。現在生育率的一路走低,2020年七普的生育率只有1.3了,現在應該更低了,這就是現狀的一種體現。
因此國內的年輕人,對于更加放松,愜意的生活方式是有需求的,這種情況下,對于那種年輕人可以找機會找理由玩樂,迎合了人現實需求的外國節日,單純的抵制是沒有用的,也沒有必要。除非圣誕節這些洋節,變成了集體搞宗教活動,那這種就要抵制了,畢竟人定勝天,自強不息的無神論思想是中華文明的根基之一,也是中華文明顯著區別于其他文明的地方。
為什么有的人說喜歡過洋節,是喜歡那種輕松自在的氛圍,而國內的傳統節日都會用來走親戚,除了打牌啥的也缺乏娛樂活動,顯得比較無聊,但是過圣誕節之類就可以一群年輕人瘋玩,這就體現了迎合了人類現實需求的東西才會更有生命力。
因此,基于以上兩點,與其去刻意的抵制洋節,還不如把自己的節日過的豐富多彩起來,更好的匹配時代的發展和需要。
同樣是過中秋節,海峽對岸的臺灣人近幾十年來就發展出了全民烤肉的新風速,中秋節成了年輕人集體舉辦戶外烤肉活動的時間,試想一下,在這個節日下,你有充分的理由邀請你的好朋友,同學,還有你暗戀曖昧的對象集體出來活動,難道不是很有吸引力嗎?
同樣的,煙花其實是中國人發明的吧,但是現在日本已經發展出了遍布全國的“花火大會”,每年夏天日本各地都在舉行,規模大的甚至有幾十萬人觀看,像這個日本網站就收錄日本全國各地花火大會的信息,不少中國的年輕游客,就會到日本去看花火大會。
不只是日本,迪士尼也是把放煙花作為保留項目,香港也在跨年維港煙花舉辦成了有人氣的項目,因此豐富我們的節日內涵,其實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
最后,我還想補充兩點,
第一是國內有的人反對抵制圣誕節,是因為覺得是“和文明接軌”“和世界接軌”,這是錯誤的,節日就只是節日,又不是基礎科學和高技術工業,它只是起到愉悅身心,文化交流的作用,抬升不到與世界與文明接軌的地步。世界也不只是有西方的節日,各種節日多的是。
第二是不要小瞧了中國年輕人的創造力,也要對中國的硬實力向軟實力逐漸轉化要有自信,我覺得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節日全球影響力將會越來越大,像西方人過圣誕節,萬圣節的情景,其實就是隨著大量的西方電影,MV,電視劇,媒體等展現出來的,傳播到了全世界。把我們自己的節日過精彩,一樣可以隨著我國的各種文藝作品,短視頻平臺傳播到全世界。
就跟我上一篇文章寫的,要在幾年前,誰會想到今年香港人北上內地消費的人數會如此暴增呢?按照今年7-11月的數據看,香港人北上平均每月高達525.6萬人次,按照年計算就高達超過六千萬人次,而內地人訪問香港的峰值在2018年,當年為5103.82萬人次, 今日香港人北上的強度已經超過了內地人訪港的歷史峰值。
另外隨著城市化的逐漸結束,經濟增速逐漸放慢,收入水平的增長,當前的996工作模式將會像歐美,日本一樣逐漸落幕,擁有了更多時間的中國年輕人說不定也會創造出什么節日出來,像美國那個著名的沙漠火人節,其實是1986年才有的,我相信在以后玩的方面,中國人也會搞出一些新玩法。
往期文章鏈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