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杜魯門的威脅
1950年11月30日,在白宮新聞記者招待會上,講到朝鮮局勢時,美國總統杜魯門突然說道:“正如我們往常一樣,我們將采取任何必要的步驟,以應付軍事局勢。”
這句充滿暗示意味的話,立刻讓在場的記者激動了起來。一名記者迫不及待地問道:“那是不是包括原子彈?”
對于這么直接的問題,杜魯門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道:“包括我們所有的各種武器”。仿佛什么都沒說,但實際上什么都說了。
這是美國總統首次公開對我國發出“核威脅”。此話一出,不啻于石破驚天,引起外界一片嘩然。
作為美國歷史上著名的“鐵腕總統”,杜魯門在接替羅斯福上臺不久,就親口下達了對日本使用原子彈的命令。他的辦公桌上鐫刻的座右銘就是:決斷在我。
作為唯一一位親口下令使用過原子彈的美國總統,當他再次提及原子彈,沒有人懷疑他是在虛張聲勢。
當然,作為一名政客,說話從來不會無的放矢,更別說提的還是原子彈——這種讓全世界都心驚膽戰的大殺器。那么是什么原因,讓世界頭號強國的總統拋開偽善,發出這么直白的威脅呢?
二、進退兩難
因為此時的杜魯門有些陷入到內外交困的局面。
當時正處于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二次戰役。此時西線戰斗雖已接近尾聲,但東線的長津湖戰役卻仍然激戰正酣。美軍的陸戰1師和步兵7師被志愿軍分割包圍在五個狹小方位,負隅頑抗,遭受重創已成定局。
這兩個師的遭遇撥動著大洋彼岸杜魯門的神經。他不敢相信,精銳的陸戰1師竟然陷入重圍,有全軍覆沒之危。而包圍他們的,則是缺衣少食的志愿軍。
這太讓人震驚了,此前麥克阿瑟組織的“圣誕節攻勢”(即第一次戰役)的失敗還可以借口敵情不明,而這次卻是主動一步步鉆進志愿軍的口袋。武器裝備精良,完全占據制空權的美軍被一支幾乎沒有空中力量,武器老舊的部隊團團包圍,這事傳出去,真不好向國內交代。
再則,美國決定介入朝鮮戰事,本就是為了鞏固加深自己在遠東的影響力,為剛剛開啟的冷戰布局。打的主力就是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消滅北朝鮮勢力,在蘇聯沒正式做出決策之前,造成朝鮮半島已經被南朝鮮統一的既定事實。
說白了,美國想打的,只是一場戰場范圍有限、投入兵力有限、戰爭烈度有限的有限戰爭,而并非全面戰爭。
畢竟二戰剛結束,人心思安,沒有人會支持美國軍隊重啟戰端,更別說還是在萬里之外完全不搭界的地方。面對共和黨在國會的不斷彈劾攻訐和國內此起彼伏的反戰浪潮,杜魯門真心不想再將戰爭擴大了。
但是停火也是有技巧的,如果讓杜魯門主動提出停火,當然不可能,那無異于是自殺,終結自己的政治生命。如果讓中國主動提出停火,杜魯門自問還沒這么大的臉面。那就只能找個演員出來,配合著提出停火了。
歷史是螺旋上升的,循環演繹著同樣的橋段。1945年杜魯門下令對日本使用原子彈,是為了結束二戰,而五年后他公開威脅使用原子彈,也同樣是為了結束戰爭。
三、威脅中朝,英國受驚
杜魯門關于原子彈的這番話迅速傳遍了全世界,引發了強烈反響。但吊詭的是,反應最為激烈的并非遭到威脅的中國和朝鮮,亦或者是蘇聯,反而是美國的盟友兼大表哥——英國。
杜魯門的話引發了英國自1945年工黨執政以來下議院最為強烈的辯論和抗議,大多數議員強烈反對杜魯門的言論,他們紛紛找上首相艾德禮,要求后者親自飛赴美國制止干戈。
于是就形成了杜魯門出口威脅中朝,卻將英國推到風口浪尖的怪象。
英國人的反應并沒有出乎杜魯門的意料,他不僅不奇怪,反而有一種奸計得逞的成就感。
杜魯門清楚,東方那個大國的領導人早在1946年,還沒奪取政權時就敢說出“原子彈是紙老虎”這種話,現如今他已經席卷大陸,并與同樣擁有原子彈的蘇聯簽訂了同盟互助條約,就更不會怕自己的言語恫嚇了。
作為一名政客,一步三算只是基本操作,他苦心樹立“原子狂人”的人設,正是為了逼著艾德禮出來配合自己。
那么,遭到威脅的是中朝,為啥反應最激烈的卻是英國呢?
四、英國人的小算盤
這還得從二戰后的英國說起。
眾所周知,“大英帝國的余暉”——丘吉爾在帶領英國人打贏二戰后,收獲的并不是鮮花與榮譽,而是丟掉總統寶座。
這簡直是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包括丘吉爾本人。作為老牌的貴族,他帶領英國打敗納粹,取得二戰勝利,勉力維護帝國顏面于不墮。怎么就被他所保護的人民選下去了呢?
問題就出在丘吉爾的出身上面。作為累世顯貴的高門,他青少年時,正值維多利亞時代,那時候日不落正處在巔峰時期;而等他當上首相時,日不落帝國卻已經日落西山,幾百年時間構建的殖民體系搖搖欲墜,只有那一抹余暉向人們無聲訴說著曾經的耀眼。
帝國的劇變讓頗具主人翁意識的丘吉爾痛心疾首,他認為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像自己那位打敗拿破侖的祖先那樣,重新確立起英國的霸主地位。于是他在二戰結束前夕的大選中以恢復帝國榮光,重建殖民體系為口號,意圖引起人們的懷舊之心。
但曲高和寡。剛剛經歷二戰創傷,受夠了戰時體制的民眾對丘吉爾的帝國夢嗤之以鼻,他們只想早點結束戰時體制,早點過上正常生活。于是民眾們紛紛用腳投票,拋棄丘吉爾,選擇了承諾改善民生,韜光養晦的工黨。
戰后,工黨極力贊成“馬歇爾計劃”,一門心思忙著戰后重建。馬歇爾計劃是旨在戰后恢復歐洲經濟,加深美國在歐洲影響力的一攬子計劃。要想戰后重建的進度快,必須得讓美國將主要注意力留在歐洲,同時,必須得保持歐陸和平。如此,歐洲經濟才能振興。
如果美國真在朝鮮使用原子彈,那朝鮮戰爭肯定會演變為全面戰爭,英國作為美國的盟國,勢必會被綁上美國的戰車。別忘了,蘇聯是中朝的盟國,也同樣有原子彈。如果演變為全面戰爭,蘇聯一時半會兒可能夠不著美國,但是用鋼鐵洪流推平歐洲那是輕而易舉的。
英國只想一心搞錢,不想卷進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對抗,所以才會有英國首相艾德禮親自赴美勸和。
五、左右逢源
1950年12月4日,英國首相艾德禮在議員們的殷切期盼下赴美面晤杜魯門。時隔杜魯門的原子彈言論只過了五天,這么迅速地做出反應,這在機構臃腫,辦事拖沓的英國是非常罕見的。
杜魯門之所以選擇英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英國對新中國的態度是和善而積極的。
早在1950年1月,英國就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雙方還建立了通商關系,在朝鮮戰爭停戰后,還會升級為代辦關系。在西歐各國中,英國可以說是第一個與我國外交接觸的國家。
當然,以上種種并不是因為英國人愛好和平。純粹是在去年的“紫石英號事件”中見識到了新中國抵御外來干涉的決心,由此他們開始擔心,如果與新中國關系一直這樣僵著,他們萬一解放香港咋辦。
所以他們不得不主動釋放善意,與新中國建立起比較良好的關系。
而今,被美國人派上了用場。
六、除了不可以談,什么都可以談
艾德禮深知自己此行的目的,原子彈事小,重要的是千萬不能讓朝鮮戰爭演變為前面戰爭。所以他直接開門見山,對杜魯門說道:“中國人要什么樣的價位才肯停火?”
對于艾德禮的問題,杜魯門并不覺得意外,他甚至大概能猜到中國會開出什么價碼。但知道是一回事,說出來可就是另一回事了。美軍在朝鮮戰場受挫后,內部就陷入到了互相指責當中,在野的共和黨一直在指責杜魯門將中國推到了對立面。所以這個時候,杜魯門可不敢說任何軟話,他沉寅半響,模棱兩可地說道:“從軍事層面來看,停戰對我們似乎是有利的。但事務是此消彼長的,對我們有利,就證明對中國人不利,因此他們可能不愿意接受。有這么一種危險,如果我們表示妥協,價錢可能會上漲。”
艾德禮才懶得管價碼不價碼的問題,美國人吃虧關他什么事。他只是需要仰賴美國人撥付重建資金,所以才不想美國陷入到朝鮮這個泥坑,那樣勢必會導致美國軍費暴增,影響歐洲的資金撥付。所以,此時此刻最希望停火的反而是非利益相關的艾德禮。他嘗試著開解杜魯門:“眾口難調,不管我們做出什么決定,都會有一部分人不滿意。但是我們要記住,歐洲是不能棄之不顧的,西歐是對抗蘇聯的據點。”
言下之意就是,蘇聯才是我們的心腹大患啊。
艾德禮的這番話引起了杜魯門以及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的共鳴。在克里姆林宮,雄踞著一位鋼鐵的領袖,他看似沒有出動一兵一卒,卻縱容默許金日成南下,將美軍引入朝鮮這盤棋局。如今的美國泥足深陷,卻連真正的敵人還沒看到,這讓一直自詡“決斷在我”的杜魯門如何能放心呢?
前面說了,杜魯門發表強硬講話的目的就是倒逼艾德禮出來當說和人,現在艾德禮把話都說到這份上,再藏著掖著就說不過去了。他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備忘錄。
在這份備忘錄里,美國要求停火的安排不得附帶威脅聯合國軍安全的條件,也不得以在其他問題上達成協議為條件,諸如臺灣問題,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問題等等。
簡而言之,美國的條件就一句話:只有兩點不能談——這不可以談,那不可以談。
除了不能談,什么都能談。
七、讓中國進五常
艾德禮被驚呆了,這是停火還是拱火啊。就按這份備忘錄去跟中國交涉,估計接下來都不用談了。
出于快速談成的需要,艾德禮強烈要求必須讓中國取代臺灣的聯合國席位,加入五常。這當然不是他同情心作祟,對此,他有自己的解釋:將中國拉進五常,才能與其進行有效的溝通,不然連正規接觸的渠道都沒有,以后有啥事怎么商量。其次,將中國拉進五常,才能讓中國遵守聯合國的規章,繼而才能在聯合國規章的框架下與其作斗爭。
就事論事,艾德禮將中國拉進五常的提議絕對是一著妙棋,與其讓一個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國長期游離于國際體系之外,還不如將其拉進來,這樣既維護了聯合國的權威,又能夠做到斗而不破,不失為兩全其美的辦法。
當然,后來的事實證明,艾德禮的建議杜魯門并沒有聽從。
直到兩人會談接近尾聲,艾德禮才問出了本該是主題的問題:你真打算用原子彈?
這個時候,杜魯門才笑呵呵地向他保證,絕對沒有這個打算。
八、從頭到尾的自嗨
這樣,此次回來取得了圓滿的成果,賓主盡歡,一場核危機消弭于無形,仿佛從來沒有存在過。但不管是杜魯門也好,艾德禮也罷。他們衣冠楚楚,談笑間左右朝鮮局勢,但他們卻忘了一件事,也是最為重要的一件事——征求中國人民的意見。
12月5日,以印度為首的13個亞非國家向我國和朝鮮發表呼吁書,要求我國和朝鮮立即聲明“沒有意思使它們控制下的任何部隊前往三八線以南”,史稱“十三國提案”。
這份提案在美國投了贊成票的情況下順利得到通過。會議最后決定,成立一個由印度、伊朗、加拿大代表組成的三人小組去朝鮮敦促雙方停戰。
而這一切,都是在我方被可以排擠在聯合國之外的情況下進行的。所以當印度駐華大使將提案提交給我方時,遭到我方的斷然拒絕。
九、尾聲
而這個時候,朝鮮戰場的形勢又發生了一些變化。
第二次戰役中,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因車禍身亡,接替他的是李奇微。
李奇微剛接手這爛攤子時,下令各個部隊有序南撤,以空間來換取時間。同時,總結志愿軍后勤補給不方便的短板,發動了“屠夫作戰”、“磁性戰術”等針對性極強的戰術,暫時遏制住了美軍兵敗如山倒的頹勢。
在可能勝利的情況下,又有誰愿意主動和談呢?所以杜魯門果斷息了停火的心思,像輸紅了眼的賭徒一樣,將賭注一塊又一塊地推到朝鮮戰場。所帶來的后果則是,他所在的民主黨輸掉了1952年的大選,終結了連續三十年占據總統寶座的記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