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要說的這件奇事,發生在湖北省十堰市鄖縣的皮家村,這里原本是一個非常普通的村子,不過因為多年前發現了一個神秘的山洞,也讓這個小村子一下子就出了名。
相傳這個神秘的山洞每到清明時節,便會有大量的魚涌出,當地村民也都會準時來這里“撿魚”,吃不完的還會拿去集市上賣錢。那么這個傳聞到底是真是假?為何一個山洞會每年定時往外“吐魚”呢?
接下來的內容,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2012年以前,皮家村還是默默無聞,但自從神秘山洞曝光以后,這里變成了一處旅游勝地。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蜂擁而至,而他們的目的地,正是這個神奇的山洞。
這個山洞神奇之處就在于它會“吐魚”,根據統計,清明三天時間,這個山洞就會涌出上萬斤的魚,那么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古有“聚寶盆”,今有“吐魚洞”,不得不說,這件事真的是太離奇了。
皮家村是一個不大的村子,這里的村民,大多數都是世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皮興林就是其中之一,皮家村依山傍水,這里的景色很美,空氣也很新鮮,只不過由于地理位置比較偏僻,所以一直以來都比較封閉。
皮興林是土生土長的皮家村人,在他的記憶里,皮家村的村民都是靠種地維生,但不知從何時起,村民們在山上發現了一個神奇的山洞,所以每當清明時節,這個村子就會變得非常的熱鬧。
這個時候,村民們便開始忙碌起來,他們準備好工具,背上籮筐,一眾人浩浩蕩蕩的向著大山深處前進。頭幾年的時候,還只有皮家村的村民,等到過了幾年以后,鄖縣十里八鄉的村民也會跟著上山,顯而易見,這些人都是慕名而來!
村民們爭相上山,其目的就是這個會“吐魚”的神秘山洞。短短幾天時間,這個山洞就會涌出上萬斤魚,想來沒有人愿意錯過這場盛宴。那個時候,皮家村在當地很有名氣,每逢清明,村民上山“接魚”也就變成為了一種傳統。
那么究竟何為“接魚”呢?其實說起來“接魚”這個過程十分的簡單,村民只要把提前準備好的竹簍放在洞口即可,然后再往上面蓋一層雜草,不多時魚獲就會裝滿整個竹簍。
因為這個山洞確確實實在“吐魚”,所以村民只要放好竹簍即可,之所以會在洞口上面蓋一層雜草,這是因為山洞中的魚常年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中,它們比較怕光,當光線被遮擋以后,村民的收獲就會變得更多。。
皮興林表示,山洞的“吐魚”速率有快有滿,如果快的話,裝滿一竹簍魚獲,僅需要五分鐘的時間,而且皮興林還說,山洞中吐出來的魚,口感真的是非常美味,這種魚不僅內臟少,而且吃起來的口感特別是彈滑,最重要的是,這種魚的魚刺還特別少。
正是因為擁有這么多的優點,山洞中的魚已經成為了皮家村的特色美食。一般來說,當地人只需要在魚身上撒一點鹽巴,無論是蒸、是炸、是煮,吃起來都非常的鮮美。
那么這個神秘的山洞又在哪里呢?這個神秘山洞位于深山的一處崖壁之上,崖壁下面是皮家村十分有名的滔河。皮興林小的時候,他經常在這一帶玩耍,當時皮興林也曾跟著小伙伴一起探索過這個山洞。
平常的日子,這里只不過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崖洞,除了有地下水流出以外,根本看不到任何魚類的跡象。只有到了清明節,崖洞才會有成群結隊的魚兒出現。
村民們搞不清楚這是怎么一回事,也不知道這些魚到底是從何而來,所以當時這個神奇的山洞一直都是一個謎。
當然了,也有好奇的村民想要解開這個山洞的秘密。那個時候,皮家村的村民對山洞有幾種猜測。其中一種就是,這個山洞的水是連通的,也許大山之中有其他村莊的人養魚,這些魚其實都是漏網之魚,它們順著地下河道,來到了這個山洞。
當時村民們為了印證這個猜想,還特意去其他村子打聽,看看是否有人養魚,畢竟若是白白吃光了別人專門養殖的魚,這可是不太好的事情。可是沒有想到,進過一番排查,村民們發現這一帶根本就沒有養殖水產的村民。
另外一種猜測,有村民推測這些魚可能來自滔河,但是這種猜想也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漏洞,皮家村的村民們從小都在滔河邊長大,他們吃過滔河里面各種各樣的魚,但是卻從來沒有見過這種魚。
所以后面時間久了,村里的老人就開始說,或許這些魚是“山神”賜予皮家村村民的,于是這里的村民每當清明時節,他們去“接魚”也都保持著敬畏之心。
皮家村的神奇山洞出名以后,也引來了當地記者的關注,為了探究這個山洞的秘密,記者帶著山洞“吐出”的魚來到了鄖縣水產局。經過專業人士的仔細辨認,工作人員發現這種魚的魚頭不大,但身子卻不小,最關鍵的是這種魚的內臟很少,基本上都處于“空腹”狀態。
工作人員表示,這種魚名叫多鱗鏟頜魚,近幾十年來,當地從來沒有出現過這種魚。雖然工作人員辨認出了這種魚的種類,但是依舊無法解釋這種魚為什么會出現在山洞里。
隨著皮家村的名氣越來越大,這也引來了不少人,在這其中就有一位在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員。此人名叫張春光,要知道他常年從事動物研究,由于對各種魚類特別在行。
2012年,張春光在清明節臨近的時候提前抵達了皮家村。他先是跟村民們了解了這個村子的歷史,然后又在山洞附近進行了實地考察。經過一番細致調查以后,此時此刻,張春光心中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猜想。
首先他可以百分之百的確定,山洞中涌出的魚,正是珍稀魚類中的多鱗鏟頜魚。不過根據他的了解,多鱗鏟頜魚一般生活高海拔地區的河流和地下暗河之中,這種魚對水質要求很高,而且還特別的怕冷。
一般來說,多鱗鏟頜魚每到入秋以后,他們就開始尋找溫暖的棲息地,比如說特別暖和的溶洞。多鱗鏟頜魚在溶洞中過冬四個月以后,他們便會重新返回河道。話說這種魚行動時大多數都在夜里,它們的這個習性剛好解釋了為什么在山洞鋪上雜草以后,魚獲就會變多。
滔河屬于長江之流,由于皮家村地處偏僻,一直以來,這條河都非常的清澈。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多鱗鏟頜魚才會選擇在這里棲息。
除了張春光之外,也有地質專家對這件事感興趣,于是地質專家程曉武也跟著記者來到了皮家村,通過勘察,很快程教授也發現了山洞的特別之處,原來皮家村當地的山體,是屬于非常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而且這個山洞還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天然溶洞,當山體內的水源不斷沖刷著溶洞內的巖石,時間久了,溶洞里就會形成一個巨大的天然蓄水池。
這些魚原本在滔河棲息,因此當它們順著水流經過地下暗河來到了溶洞里,自然就會在溶洞里大量聚集,而到了春天的時候,尤其是清明時節開始天氣回暖,這些魚感到了天氣的變化,又會從溶洞里出來,因此才會每年清明節,山洞才會往外“吐魚”。
當時張春光教授和程曉武教授調查清楚后,他們都希望當地村民可以不要再“接魚”了,因為本身多鱗鏟頜魚就屬于稀有魚類,并且還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所以張春光教授希望當地村民可以好好保護這些魚。
說起來當地村民也都很淳樸,他們搞明白了這些魚的來歷后,尤其是聽聞這些魚是保護動物,他們都馬上向張春光教授承諾,自己絕對不會再接魚吃了。
所以在事情調查清楚后,當地村民還自發組織了“護魚隊”,每年清明節的時候,當山洞開始往外吐魚了,他們就負責保護這些魚。
當然了,因為這件事太離奇了,即使搞清楚真相后,每年仍然有很多游客前來看山洞“吐魚”,所以皮家村也開始搞了旅游業,當地村民也都因此過上了好日子,等到2020年張春光教授再次回到皮家村考察的時候,他發現這里的多鱗鏟頜魚保護效果非常好,而且當地村民也都住上了小洋樓,可謂是一片繁榮之景。
好了朋友們,關于這個神秘山洞的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您對此有什么看法?歡迎您在評論區留言,咱們一起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