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讓我成為你的專屬小太陽吧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在清代很多的大型慶典中,都有這樣的一個桌子,上面擺滿了籠屜,層層疊放在一起,很神奇。擺在籠屜里的食物,它們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叫餑餑,擺放餑餑的桌子叫餑餑桌。
臚歡薈景圖冊之慈寧燕喜頁(局部) 圖片來源:《故宮日歷》電子版
餑餑,簡單的說就是用面粉制成的糕點、面食。餑餑是一種具有滿族特色的食物,在宮筵中的滿席上,會將餑餑一層摞一層地擺放在桌子上,層層疊放。因其最后通常會疊得比較高,所以也會被稱作“高頭”。
這些摞得很高的餑餑,只是個擺設嗎?當然不是,它們是真的用來食用的。在相關的檔案中就有記載稱,乾隆五十六年八月初十日宮筵,乾隆皇帝進食大宴桌上的餑餑時,嫌其入口太過堅硬,而派和珅等大臣查辦。
后制作餑餑的管領解釋:餑餑若做得太過松軟酥脆,很難層層堆摞到一定的高度。雖如此,乾隆皇帝還是對其進行了懲辦。
萬樹園賜宴圖(局部)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皇帝、皇后及后宮妃嬪和蒙古王公桌上的餑餑,由內務府外餑餑房專門負責,而其它大臣宴桌上的餑餑則由光祿寺負責。餑餑的品種和數量雖然多,但卻也有明確的要求。
如皇帝和皇后的大宴桌就要求:“大餑餑四盤,松餅二盤,小餑餑二椀,五色番餡餅、五色梅花酥、五色小印子霜、五色玉露霜各五盤,蜂蜜印子、雞蛋印子各一盤,紅白點子二盤,紅白馓枝三盤,面攢盤、芝麻酥攢盤各一盤,干鮮果品二十盤,糖三盤。”
嬪妃及王公大臣的餑餑與之相較會少一些品種,在數量和食材用量上也有所差別。
賜宴禮節圖(局部) 圖片來源:《故宮日歷》電子版2023.11.26
宮筵上不僅對餑餑有高要求,對擺放餑餑的桌子也有嚴格的規制。其中,皇帝和皇后的餑餑要用大宴桌來擺,而蒙古王公等則使用班桌,妃嬪等使用翟鳥桌。
紅漆戧金龍紋宴桌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餑餑桌不同于尋常的桌子,除了用于宮筵擺放餑餑外,還會用來供神和祭祀,在佛堂和壽皇殿的先帝圣容象前,均能看到餑餑桌的身影。
同時,餑餑桌還是一種“禮物”,大臣們會向皇帝進獻餑餑桌,皇帝也會將其賞賜給大臣和使節。可見,餑餑及餑餑桌在清宮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清宮餑餑桌,趙盈盈,《紫禁城》雜志,2020第9期122頁
備注:本文內容以官方資料為基礎,在細節創作上適當地發揮了一些聯想和創造。
【小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僅為配圖表達。如有問題,請私信聯系【松蘭書社】小學士說明,萬分感謝。轉載文章需經【松蘭書社】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