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是商周時期一個頗有名望的古族古國與古縣,不僅具有較深厚的經濟、文化基礎,且在促進古代中原文化的對外傳播以及南北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方面起著重要的紐帶作用。文獻典籍中關于古鄧族鄧國的記載十分有限,然傳世尤其是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發現和出土的有銘鄧器日益增多,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在湖北襄陽古鄧城遺址和周邊地帶發現了大量的周代古文化遺存與數以千計的同期墓葬,為研究古鄧國、楚鄧縣的文化面貌及其歷史演變進程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材料,極大地彌補了文獻記載的不足。近些年來,雖有部分學者利用這些材料并結合傳世文獻,對古鄧國、楚鄧縣的歷史地理和文化特征等做過一些分析探索,在若干專題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然由于考古資料的零散而龐雜,部分資料于近期才得以刊布,部分資料還正在發掘與整理過程中,且仍有大量資料沉睡于地下有待下一步的田野工作,因而全面系統的探索還基本沒有。
鄧城城址
王先福于武漢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后長期在襄陽地區從事文物考古工作,具有豐富的田野考古經驗,對長江中游地區的商周考古和楚文化資料比較熟悉,尤其對襄陽地區的周文化、鄧文化、楚文化的面貌與演進過程具有多年的探索和思考,所申報獲批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周代鄧國考古學文化研究”以田野考古資料為基礎,綜合探討鄧國歷史文化的演進歷程。尹弘兵與王先福本科同窗,后來獲得歷史地理學的碩士、博士學位,在楚文化考古與荊楚歷史地理方面有較系統的訓練和研究。呈現在讀者眼前的《周代鄧國考古學文化研究》一書,是兩位中年學人關于鄧國考古、文化面貌、歷史地理等系統探索的階段性成果。
鄧國出土銅鼎
1. 鄧小仲方鼎2 2. 西安文物中心鼎 3. 鄧伯氏鼎 4. 擂鼓臺M2∶6 5. 擂鼓臺M1∶1 6. 王坡M1∶1 7. 王坡M55∶14
該書全面梳理了周代鄧國的文化面貌,并在分期研究的基礎上,從多學科視野,深入探討周文化體系下鄧文化的演進過程,以及納入楚文化體系后鄧文化的流變及其對楚文化的影響,考察不同時期鄧國區域內的政治和地理空間變化及鄧國在江漢流域開發過程中的作用,具有較為重要的學術價值,是一部研究周代封國歷史文化不可多得的學術成果,可為探討中華文明的融合與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鄧國出土銅鼎銘文
1.鄧小仲方鼎2 2. 西安文物中心鼎 3. 鄧伯氏鼎 4. 擂鼓臺M2∶6 5. 擂鼓臺M1∶1 6. 王坡M1∶1
細讀這一成果,具有多方面的特征,主要體現在:
一是資料完備,全面系統。作者是考古學科班出身,先后在襄陽博物館和考古所工作了近三十年,直接參與或主持、領導了近些年鄧城遺址周邊所有的田野考古工作,不僅對這些資料的發現、整理和基本內涵非常熟悉,了然于心,同時因工作需要,對此前出土的資料以及分布于這一地區仍未出土的遺存內涵亦比較清楚,具有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且均按照研究需要加以匯集梳理,納入這一成果中,可以說關于古鄧國、鄧城遺址以及相關的出土資料基本齊備,為下一步的綜合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資料條件,非常難得。
鄧國出土銅簋
1. 平頂山鄧公簋D 2. 侯氏簋1 3. 鄧公牧簋1 4. 擂鼓臺M2∶3 5. 國博鄧公簋蓋 6. 擂鼓臺M1∶3 7. 王坡M55∶22
二是運用考古地層學、類型學的方法,對鄧城遺址周邊區域出土的兩周時期田野資料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分類與分期,使不同時期在不同工作背景下出土且又比較零散的田野資料在統一的分類與分期框架下各歸其所,體現出各自的價值和特征。方法科學,工作細致,展現出作者優秀的專業素質和長期田野工作中所磨煉出來的出色研究能力。
三是分析深入、結論可信,有較大的學術創新。不管是對遺址地層還是墓葬的分期斷代,不管是在銅器還是陶器的類型學分析諸方面,作者在充分吸收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按照統一的標準和框架進行綜合歸納,打破了許多此前的成說,取得了諸多超越前人的新成果,是目前所見第一部有關鄧國考古學研究的系統專著,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
四是將考古資料、文獻記載、已有研究成果匯集到一起,運用多學科的方法就歷史、地理與文化進行綜合考察,動態梳理了從古鄧國到楚鄧縣的地理空間形態及其變遷,得出了一系列新穎的觀點和認識,如鄧國疆域可能西過漢水、鄧城遺址附近的周家崗遺址可能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鄧國都邑所在等。
鄧國出土銅簋銘文
1. 平頂山鄧公簋D 2. 侯氏簋1 3. 鄧公牧簋1 4. 擂鼓臺M2∶3 5. 國博鄧公簋蓋 6. 傳世鄧公簋 7. 傳世鄧叔簋 8. 傳世鄧公午簋
該書資料豐富,辨析得當,謀篇布局合理,方法科學,分析深入細致,注重學術規范,注重文、圖、表的結合與運用,結論堅實可信。不僅有細致的考古類型學分析,而且將考古資料的解讀上升到鄧國歷史文化變遷的層面,以及與周文化、楚文化關系層面加以認識,從考古資料出發就相關歷史問題進行探索的嘗試,也具有一定的示范意義,是古鄧國、楚鄧縣考古資料匯集與綜合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值得充分 肯定。
由于考古資料的局限性,西周早中期鄧國的文化遺存和墓葬資料至今沒有明確發現,該成果也難為無米之炊,對這一時期鄧國的文化面貌與歷史、地理諸問題雖有多方面的分析、推論,然亦難以確證;在考古材料、傳世典籍和出土文獻的融通上仍有進一步深化的必要,在多學科綜合研究方面亦有提升的空間。期望在今后的田野工作中盡快彌補短板和缺環,在下一階段的研究探索中有更多的心得與收獲。
是為序。
本文由 蔡鴻博 王光明 摘編自 王先福、尹弘兵 著《周代鄧國考古學文化研究》序。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核:孫莉)
978-7-03-074556-9
定價:258.00元
本書是關于鄧國歷史文化的專門研究成果。鄧國是先秦時期一個重要古國,西周初年封于“南土”,公元前678年滅于楚,學者對其歷史特別是地望等有不同看法。本書通過傳世、出土鄧國銅器推定鄧國考古學文化遺存的位置及分布狀況,并通過傳世、出土資料對鄧國銅器、陶器、玉器及鄧國考古學文化遺存進行分期研究,分析其文化面貌。在此基礎上,結合傳世文獻和考古資料分析鄧國在“南土”政治地位的變化和鄧文化的演進及其流變,進而考訂楚鄧縣、周代鄧國的中心及轄域范圍乃至前后的變化,試圖重建其地理空間形態,并考察周代鄧國在江漢地區開發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