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故及其出處
典故: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出處:《元史·張養浩傳》。
參資:古詩文網《山羊坡·潼關懷古賞析》。
張養浩畫像
二、勤奮好學,20為學正
張養浩〔1269—1329年〕,字希孟,號云莊,濟南人。元代杰出政治家、散曲家。曾推動元帝恢復科舉制度;著吏道經典《三事忠告》;創作《山羊坡·潼關懷古》,立意至高,具人民性。
張養浩,出生在濟南一個平民家庭。其父張郁儒生出身,后來經商,家境富裕起來,為兒子繼承他中斷的儒學,創造了經濟基礎。
張養浩出生后,父母給他起名“養浩”、字“希孟”,希望他以鄉賢孟子為榜樣,“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成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棟梁之才。
張養浩天資夙成,自小就不負父母厚望,勤奮好學,追求上進,茁壯地成長起來。
世祖至和28年〔1288年〕,他19歲,游濟南白云樓,作《白云樓賦》,文思飄逸,文采奇幻,人們爭相傳抄。山東按察使焦遂讀之,大為贊賞,薦為東平學正,負責一縣教育。
三、入京求仕,遇師不忽木
學正任期滿,張養浩23歲,他又按父指點,辭職赴京,以求發展。有準備的人,總是有機會的。他在京都,以文章結識了不忽木,并拜為老師。
不忽木,康居哈薩克人,精通儒學,位高權重,任中書平章政事、昭文館大學士。他力薦張養浩,先后做禮部令史、御史臺掾吏、中書省掾屬。有次,不忽木去探望他,看到他家無長物,脫口稱贊:“此真臺掾也!”
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他又結識了著名政治家、北魏皇族后裔元明善,倆人遂成至交,時人稱他倆與副相曹元用,并為當世“三俊”。
勤奮好學的張養浩漫畫
四、出任堂邑縣尹,作《三事忠告》首篇
大德9年〔1305年〕,張養浩37歲,外放堂邑縣尹,開始主政一方。當時堂邑天災人禍,治安不靖,迷信成風,民不堪苦。
他下車伊始,首搗淫祠,摧毀斂財祠寺30余所,然后嚴懲惡霸,將歹徒繩之以法,接著又放寬民法,平反冤獄,身任其勞,而貽民以安,一心一意,做好父母官。
大德11年,朝廷又令他兼理博平縣事。
三年任內,堂邑大治,生產發展,百姓安樂。卸任后,民眾立碑,以頌其德。
在此期間,他總結從政經驗,著手創作史道首篇《牧民忠告》,論證做好縣官的“鐵律”:要“省己、勸農、戒貪”,善待百姓。
其后,他在新的崗位上,又完成兩部續篇:《風憲忠告》,講官員的風紀、守則和作風;《廟堂忠告》,講為政之道。三部“忠告”合稱《三事忠告》,全面系統論證他的清廉為官思想。立論嚴正,影響深遠,以致歷代官員“家藏一部,遵而行之”;對于今天的領導者,也仍有啟迪作用。
五、回京任皇太弟文學,后主持仁宗科考
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張養浩40歲,被詔回京都,任皇太弟文學。
至大3年,他上萬言書,犯顏直諫,直斥朝政“十害”,“言皆切直,當國者不能容”,而貶為平民。他的憂國憂民、不畏死罪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
至大4年,武宗駕崩,皇太弟即位,是為仁宗。仁宗詔回張養浩,任為翰林待制,又升翰林學士。
在他與元明善的推動下,延佑2年〔1315年〕,仁宗詔令:舉行首次科考。結果,主考官張養浩、元明善,錄取了以張啟巖為狀元的元代第一批進士,并對落榜生也給予一定的照顧,為改造元代“馬背政治”,提供了一批有志之士。
自此,科考定為制度,每三年一次,直至元亡。這當受益于張養浩首開先河,使士人有晉升之道。
延佑7年,張養浩任參議中書省事時,仁宗去世,17歲的英宗即位。至治元年〔1321年〕元宵節,英宗打算在宮內壘燈山,張養浩上《諫燈山疏》,勸諫英宗勿玩物喪志。他讓丞相轉呈,丞相口奏時,英宗大怒;但看了疏文后,又說“不是張希孟,沒人敢這么說。”
少年天子,天性不定!值得惕然自醒!不久,51歲的張養浩,即以奉養老父為由,突然辭去高官,退歸故里。
張養浩著作
六、六辭詔令,第七次應詔,勞卒任上
張養浩退歸故里后,九年期間,朝廷六次詔令,令他回京升官,而他以道事君,自度不能行其志,都想法子婉拒不起。
到了文宗天歷2年〔1329年〕,陜西大旱,災情嚴重,朝廷第七次詔令,任他以行臺中丞,赴陜西救災。天災降臨,事關百姓!他不是以孟子為榜樣嗎?孟子有言:“禹思天下有溺者,猶己溺之;稷思天下有饑者,猶己饑之。”推想這次,他就是遵孟子教導,懷著大禹、后稷的天下之心,沒有絲毫猶豫,接到任命后,立即分散家產,賜贈窮人,而輕裝上路,登車西行。
三月過華山,他便到西岳廟求雨,遇饑者則賑,遇死人則葬,未到關中就開始工作。路上,他就所見所聞,悲天憫人,抒懷感慨,創作九首散曲,那首絕世名曲《山羊坡·潼關懷古》,就是其中的一首。
駐陜西四個月,他胸懷災民,不顧年高體弱,未嘗家居,止宿官署,宵衣旰食,晝夜忙碌。他查府庫,清帳目,調糧食,救人命,主持日常事務,處理突發事件,竭盡全力,給百姓以生機。他又嚴懲奸商污吏,規范糧食買賣。還上奏朝廷,特事要特辦,讓富人納糧補官,調動一切可利用因素,緩和災情,打好救災仗。
張養浩陜西救災
災難深重的關中大地,在他的辛勤操勞下,終于少了一些哀嚎,多了一些生氣。而他自己也終于可以喘口氣了,可是,在7月27日,他竟操勞過度,“得疾不起”,病逝任上,享年60歲。
張養浩從政40年,立志為國,一心為民,不謀私利,他一生踐行著自訂的官德:“君子從政也,寧公而貧,不私而富,寧讓而損己,不竟而損人”,在基層是賢明縣官、在翰林院是勤勉大儒、在御史臺是敢諫直臣、在地方是賢能干臣,不愧是我國古代—位智慧賢良的政治家。
他死后,元文宗追贈攄誠宣惠功臣、行中書平章政事、濱國公,謚文忠。存著作《三事忠告》、《云莊樂府》。
潼關
七、《山羊坡·潼關懷古》賞析〔上〕
《元史·張養浩傳》:“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張養浩為陜西行臺中丞。登車就道,遇饑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山羊坡·潼關懷古》當作于此次應詔往關中的途中。”這是一首散曲,全曲為:
“【中呂】山羊坡·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中呂】是宮調名,〔山羊坡〕是曲牌名,《潼關懷古》是曲題。全曲大意為:
我佇足潼關,只見那巍巍華山,層巒疊嶂,群峰攢集,撲面而來;又見那滔滔黃河,洶涌澎湃,奔騰怒吼,咆哮而去。潼關古道,外傍黃河,內連華山,山河表里,雄偉險要。我遙望西都,憑吊古跡,感慨萬端,思潮起伏。令人傷心啊,從那秦宮漢闕遺址經過,萬間宮闕早已化作了塵土。一朝興起,老百姓受苦;一朝滅亡,老百姓依舊受苦。
《山羊坡潼關·懷古》
八、《山羊坡·潼關懷古》賞析〔下〕
此曲是詩人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曲中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的名作。詩人的《云莊樂府》中,以“山羊坡”曲牌寫的散曲,有七題九首,當以這首《潼關懷古》韻味最沉郁,色彩最濃重。
在此曲中,詩人懷古思今,由歷代王朝的興衰,聯想到人民的災難,一針見血地揭示出封建統治與人民的對立,表現了他對歷史的深刻理解,以及對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曲分三層。前三句為一層,詩人寫潼關所見:潼關形勢,雄偉險要。首句寫華山雄偉,—個“聚”字,以擬人修辭格,化靜為動,描寫華山巍峨,群峰攢集,突出潼關內華山撲面而來的雄偉氣勢;第二句寫黃河險要,一個“怒”字,又以擬人格,讓大河動容,描寫黃河奔騰,怒濤翻滾,突出潼關外黃河咆哮而去的險要情態;第三句,寫潼關內接華山、外傍黃河,山河表里,雄偉險要。自古以來,這一雄關隘口,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關系到朝代的興亡,所以,由此雄關,引出下文的懷古與議論。
中間4句,為層二,寫潼關懷古感慨。前兩句,寫佇足潼關,遙望長安,憑吊古跡,激憤難平;接著兩句,感慨長安的興衰:西都長安,秦漢古都,魏晉隋唐也建都于此,昔日的古都,數朝經營,金碧輝煌,美輪美奐,可如今奢華不再,風流已逝,秦漢宮闕“經行處”,都化成了一片塵土,滄桑巨變,觸目驚心,詩人想到了,隨著一個舊朝的滅亡,必然是一個新朝的興起,歷史就是在這樣的盛衰興亡中,欲火重生。
曲末四句,為層三,進一步議論,歷史的興衰史,都是百姓的苦難史,深化主題。歷史的盛衰興亡,其實質就是,衰亡的舊朝代,為興盛的新朝代所替代,一度的輝煌衰落了,又為新的輝煌所替代。因此,歷史的更替、朝代的興亡,是統治者的悲哀或喜慶,卻都是老百姓的災難。“亡”,舊朝衰亡,垂死掙扎,戰爭頻仍,生靈涂炭,所以“百姓苦”,這好理解;而“興,百姓苦”,為詩人站在歷史的至高點上,從歷代帝王興衰史中,為史論總結出的一個新論點,發前人所未發。為什么呢?千千萬萬人創造了舊朝代的輝煌,隨著舊統治者的敗亡,輝煌也毀滅了,而新朝代的統治者,也必然要驅使千千萬萬人在戰爭的廢墟上,重新創造新的輝煌,賦稅繁多,勞役繁重,遭殃的仍然是老百姓。因此,亡則兵結禍連,興則大興土木,所以,詩人為老百姓吶喊:“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言簡意賅,醒目驚心。
張養浩語錄
總之,全曲三層內容,先寫潼關形勢、再寫懷古感慨、進而深層議論,層層相承,環環相扣,逐層深入,完美結合,表達的語意越來越顯豁,抒發的感慨越來越濃烈,最后,以文眼“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作結,以深層議論,把三者融為一體,發聾振聵,深刻而警策。
這首散曲,語言精煉,感情沉郁,意象鮮明,意境深邃,既有歷史的滄桑感,又有時代的責任感,襟懷博大,具人民性,為元曲經典。陳存選2023、12、24
張養浩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