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這是張仲景的至理名言,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張仲景,名機,字仲景,南陽五圣之一,為東漢末年南陽郡涅陽縣人。他的一生,貢獻給了醫學事業。他廣泛收集醫方,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被歷代醫者學習引用。
張仲景任職長沙太守期間,仍堅持在大堂行醫診治,為百姓治病。 他辭官還鄉后,專心為百姓驅除疾病。有一年冬天,天氣嚴寒,饑寒交迫的百姓,一個個面黃肌瘦、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凍壞了,臉上、手上都是凍傷。
一心為民的張仲景,不忍百姓受苦。于是,他讓人搭起醫棚,讓手下把一些驅寒的藥材、羊肉等食材放在鍋里一起煮,煮熟后切碎,再用面包成耳朵的形狀,這就是餃子的雛形。包好的餃子被放到鍋里煮,煮熟后,分給百姓吃。
百姓吃餃子,喝餃子湯,凍傷的耳朵漸漸好轉。為了紀念張仲景的無私,冬至吃餃子這一風俗一直延續至今。
到了唐代,冬至這一天,全家團聚,是很重要的日子。朝廷放假,官員們有了難得的休閑時光;百姓換上新衣,互送祝福,互送自己做的美食。
公元766年,56歲的杜甫漂泊異鄉,在夔州度過了冬至。此時的杜甫,辭官已有八、九年的時間。辭官后的他,四處飄零,他離開成都后,輾轉多地來到此處。幸運的是,歷盡滄桑的杜甫,深得夔州都督柏茂林的賞識,對他照顧有加。
杜甫在夔州的這段歲月,經常親力親為,和家人一起參與勞動。田間、果園,都有他忙碌的身影,辛勤的汗水換來豐收的喜悅。杜甫一家人的生活,從此有了保障。衣食無憂的杜甫,創作的靈感也如泉涌一般,汩汩不斷。此后,不到兩年的時間,杜甫就寫了兩百多首詩。
這一年的重陽節,年邁的杜甫登上白帝城的高臺,登高遠眺,眼前樹木蕭瑟,遠處,滔滔江水東流去。杜甫觸景傷懷,再想到自己漂泊半生,居無定所,萬分感慨,寫了那首著名的《登高》,人稱七律之冠。
登高 唐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夔州這座城市,給了杜甫寫詩的靈感,也給了他很多溫暖。這一年的冬至,思鄉心切的杜甫,寫了一首詩,感嘆時光飛逝。詩中雖有愁思,卻充滿樂觀。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有一句名言,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雪萊出生于1792年,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杜甫在這首小至一詩中的觀點,冬至陽生春又來,與雪萊異曲同工,卻比他早了1080年。
小至 唐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首聯起筆交代時間,一個催字,體現了時間之快,緊迫之感油然而生。人生五十年,轉眼成云煙。“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一年四季,節氣此消彼長;人世間的繁雜事務,此起彼伏,逐日相催。
古代的人們認為,冬至這一天,陰氣極盛,陽氣剛剛產生,因此說陽氣初生。冬至一到,陽氣初動,春天也就快來了。不遠的春天,也給了詩人無限希望。
頷聯緊承首聯,“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五紋意為五色彩線。添弱線,意為增加一線之工。根據史書記載,每年冬至過后,刺繡女工每天要增加工作量,增加的那一部分,稱之為一線之工。
《詩經》國風秦風里有一首詩,其中提到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蒹葭,即蘆狄、蘆葦。蒹,意為沒有長穗的蘆葦;葭,為初生的蘆葦。
六琯,意為用玉制成的確定音律的律管,律管共有十二支,分六律、六呂。蘆葦莖中的薄膜,被制成灰,裝在放在十二樂律的玉管內。這十二樂律,代指一年的十二個月。每個月的節氣來到,相應律管里的灰就自動飛出來。古人的智慧和浪漫,讓我等望塵莫及。
頸聯兩句承接前面冬去春來的風景。“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冬至,河水冰封。堤岸彷佛在期盼臘月快點過去,柳樹早點抽出新芽,舒展修長的柳枝。而山中的臘梅,凌寒綻放,吐露芬芳。
詩人以你擬人的手法,寫出河堤盼望春天,活潑靈動,別出心裁。岸容,意為河岸的容貌,此處意為水邊景色。待臘,意為待到臘月時分。舒柳,意為指柳葉萌生,枝條柔和。舒意為舒放、萌發。
尾聯寫詩人把他鄉當作故鄉的樂觀心態。“云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夔州的景色,與家鄉并無區別,只是因為心境不同,才有了差異。詩人讓兒子斟滿一杯酒,一飲而盡。珍惜當下,過好現在的生活,是詩人為我們傳遞的人生態度。
云物不殊鄉國異,杜甫詩中的觀點,與王昌齡不謀而合。被貶到龍標的王昌齡,送別好友,在詩中說,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杜甫的這首詩,立意高遠、別出心裁,用詞妥帖,結構精巧。全詩緊緊圍繞冬至前后的時令變化,詩人以詠嘆的手法點明冬至陽生春來的景色,緊扣詩題。詩人將敘事、寫景、抒情三者自然融合,毫無雕琢痕跡。
全詩情由景生,感嘆時光飛逝,但又看到無限希望,轉眼便會冬去春來。詩人明寫刺繡女工添線,暗寫白晝漸長。明寫河堤期待新柳,暗寫春天將來的希望。最寒冷的冬天里,卻孕育著最美的春天景色。
濃厚的生活情趣流露于字里行間,閱盡千帆的詩人,心情慢慢平復。杜甫另外一首寫于冬至的七律,則有些傷感。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后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見三秦。
詩中,杜甫感慨自己每年冬至都在他鄉度過,無限傷感和惆悵,躍然紙上。杜甫辭官后的那段時間,一直漂泊在外。長年羈旅的他,遠離故鄉,遠離親人,貧困交加,這些遭遇,讓他怎能不傷悲?流落江湖的詩人,感慨只有自己變得衰老,感嘆各地的風土人情,仿佛都在自得其樂,找不到自己的容身之地。
雪后,詩人拄著藜杖,踱步走到道家所居之處。此刻的他,人在天涯,心在朝堂。他不禁想起,此刻,或許宮中早朝剛散,官員們走出紫宸殿宮門,身上佩玉,在腳步聲中鳴響。
詩人的心,早已破碎,不剩一寸。他的前途,一片迷茫。他不知道自己要站在什么地方,才能看見朝廷。
這兩首詩,都是杜甫在夔州時所作,都寫于冬至。兩種不同風格的詩,恰好體現了詩人的心路歷程。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這是杜甫當時最真實的心境。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為北方大氏族。杜甫因為家庭優越,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自幼好學的杜甫,七歲能吟詩。少年的杜甫,則非常頑皮。他在詩中回憶那段難忘的少年時光,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杜甫出身高貴,為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卻一聲不得志,只做過左拾遺等小官。仕途不順的他,卻在詩壇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須變幻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杜甫在冬至這一天寫的這首七律,刺繡添線、葭管飛灰,充滿生活情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