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是一種具有民俗意義或紀念意義的日子,具有固定的日期,有特定的主題,并有群眾的廣泛參與。因此,節日既指約定俗成的具有群眾性、模式化的日子,又包含了節日中的民俗內容。冬至節,是農事忙完的節點,是辛苦勞作一年的人們,準備“休養生息”。蒲塘人與玉林其他地方一樣,對待冬至節比較隆重,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家家熬米粽、殺雞殺鴨,備三牲、香紙茶酒等供奉祖先、祭社神。冬至日前往社頭祭祀社頭伯公以感謝社神、各路神仙、寒山三圣爺(蒲塘圩四門社壇都建有寒山三圣牌位)一年來護佑百姓風調雨順、人畜兩安。
(圖為南門楓木六帶社)
圖片
蒲塘古代屬西甌、駱越,地理位置和少數民族文化交融的特性,形成了豐富的地方節日民俗。比如冬至節吃粽子就是受物候影響的民俗。蒲塘進入冬至時分,氣候屬一年當中最為寒冷時節,人體消耗大,需要及時進補,以增強體質,抵御寒冬,蒲塘人有冬至節吃粽子的習慣,因為糯米可以補氣,而粽子餡心往往包裹豬肉、排骨、栗子、綠豆等葷素食料,營養豐富,能夠補充人體消耗的熱量。此外,在玉林形成在冬至時節進食狗肉,也屬于歷史飲食文化一種,目的都是強身健體!
圖片
進入冬至時期就意味著農閑開始,蒲塘人有在冬至前后制作腌酸菜、腌蘿卜、腌臘肉等習俗。開始慢慢籌備過春節的食品。在《蒲塘十二月歌》中十一月所唱寫的“家家戶戶搗炒米”,正是指蒲塘人家炒米準備做米花、米餅。“白糤”也是米花的一種,制作白糤先把糯米放蒸籠旺火蒸熟成飯,再從鍋里取出,鋪壓在刻有福、祿、壽、財字樣的圓形印模里,把糯米制成餅狀,接著曬干,再放到食用油中爆炸而成。
(臘肉)
圖片
《蒲塘十二月歌》
正月新官來行禮,二月拉牛出垌使,
三月清明煮黑米,四月煮粥米沉底,
五月苦瓜釀糯米,六月熱頭嗮死鬼,
七月粽葉包糯米,八月神童來調鬼,
九月蒲塘有戲睇,十月鯪魚送晚米,
十一月家家戶戶搗炒米,
十二月香油紙燭回廳邸。
蒲塘還有些冬至民間諺語“冬至若逢紅日現,必定來春冷死牛”、“冬至出日頭,立春冷死牛”,形容冬至當天晴好又非常干冷,來年立春可是要把牛冷死。但是近年人們不再懼怕冬至時節嚴寒,約上三五好友登上北寮嶺頂一賞蒲塘冬日勝景!(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