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太匆匆,轉眼到了冬至節氣。過了冬至,2024年即在眼前。
今天文史君和大家聊聊關于冬至的一些文化知識。在文章開篇,先祝各位讀者朋友們節日快樂,闔家團圓,萬事如意。
冬至,是我國傳統的24節氣之一,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氣。在古代,冬至更被看作是一年的開始,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冬至,古人認為這個時節“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也正因為如此,很多地區還將冬至看作是“鬼節”。
冬至這天,在我國不同地區各有著不同的習俗。比如,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而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
文史君生于北方,居住在北方。可以說從記憶開始,每年冬至都有吃餃子的習俗。在老家還有著“冬至不吃餃子,會凍耳朵”的說法。
這種說法看似很荒誕,在北方地區卻已傳承了幾千年。關于冬至日為什么要吃餃子,當前主要有三種說法:
1、紀念醫圣張仲景
冬至吃餃子的習俗與醫圣張仲景有著密切的聯系。
據傳說,在東漢時期,醫圣張仲景看到很多人在寒冷的冬天耳朵凍傷,于是他就發明了餃子這種食物,幫助人們治療耳朵凍傷。因此,吃餃子就成了紀念醫圣張仲景的功德。
2、寓意團圓與和諧
在北方,餃子是一種重要的節日食品。冬至這一天,家人會聚在一起,和面、搟皮、包餃子,是一個慶祝團圓的重要節日。因此,吃餃子的習俗也寓意著團圓與和諧。
3、驅寒保暖
冬至是一年中黑夜最長的一天,也是最冷的節氣之一,此時人們需要補充足夠的熱量來驅寒保暖。
而餃子是一種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的食物,能夠提供足夠的熱量,幫助人們抵御寒冷。因此,在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也有驅寒保暖的作用。
冬至的“四禁忌”,是什么?
在民間,冬至日還有“四禁忌”的說法,關于這四種禁忌在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不能一概而論。
1、忌出遠門
冬至這天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如果白天出遠門的話,預示著要摸黑才能回家。古時候燈光照明系統不發達,古人也對黑暗有恐懼心理,由此不提倡出門。
還有,在很多地區冬至還是祭祖的日子,因此都建議留在家里,不要出遠門。
2、忌回娘家
古時候,冬至是一年的開始,相當于現在的大年初一,因此就有了回娘家的禁忌。當前按照習俗,回娘家也需等到正月初二。不過在現在人的觀念下,這一習俗慢慢淡化。
3、忌熬夜
古人很注重養生,在《黃帝內經》里也提到要保持陰陽調和。冬至這一天被認為是陰氣最重的一天,如果這一天熬夜,會導致陰陽失衡。尤其是老人本來陽氣就不足,更加忌諱熬夜。
4、忌婚嫁
因冬至的前一天是四離日,所謂四離日指的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前一天,傳統習俗中認為在此時結婚不吉利。
“冬至”的一些諺語
諺語,是傳統文化中重要的部分,是民間智慧的結晶,也是人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精華短句。關于冬至,民間也流傳有諸多諺語:
如:“冬至無雨一冬晴”、“ 冬至無雪刮大風,來年六月雨水多”、“ 冬至天氣晴,來年百果生”、 “冬至毛毛雨,夏至漲大水”、 “冬至強北風,注意防霜凍”。
還有,“冬至在月頭,無被不用愁;冬至在月尾,大雪起紛飛”、“ 冬至西北風,來年干一春”、“ 犁田冬至內,一犁比一金。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鐵”等等。
因古代是農耕社會,天氣對農耕又有著很重要的影響。由此古代的諺語很多都與農事有關,冬至也不例外。
如今進入現代文明,古時候的一些諺語作用已經不大,但是那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還需我們銘記和傳承。
讀者們,關于“冬至的傳統文化”,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