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春梅狐貍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和朋友們聊起來,才發現很多人并沒發現《故宮日歷》上的“歷”其實算是個錯別字,也就更沒發現不同版本的《故宮日歷》上的“歷”是不同的字。不過照例,咱們不是來上語文課的,而是來吃瓜的。一起來看看讓讓《故宮日歷》系列糾結得改過來又改過去的這個字吧~
①本文很多字是以圖片形式插入在正文中,可能會產生顯示錯誤。
②本文可能會產生“完形崩壞”(或稱“語義飽和”)現象,說人話就是一個字看久了就不認識這個字了。
1
爭議在哪里?
自從《故宮日歷》以1937年版為藍本復刻出版開始,對于封面用字“”是否屬于錯別字的討論就沒有停歇,只不過范圍比較不大,所以很多人沒有留意到。其中鬧到見于媒體的,大約是兩次,一次是2012年底(推出2013年版《故宮日歷》)真正開始熱銷從而引發眾人關注,另一次是2015年底(推出2016年版《故宮日歷》)《咬文嚼字》執行主編黃安靖在采訪中提及,甚至差一點要進入該雜志的年度盤點(真要進了可能大家就記得這件事了)。
(2014年版《故宮日歷》封面,圖/北京晚報)
(2015年新聞截圖)
簡單來說,錯誤有兩個——
①“歷”的規范繁體字只有有“歷”和“曆”,其中表示日歷的為“曆”;
②即便是另一個繁體字“歷”,規范寫法是 廠+秝+止,而不是“”的 廣+林+止。
故宮方面很快就給出了解釋,并且在《故宮日歷》的“編纂說明”里也一并提到了——
①“曆”是從“歷”分化而來,以“歷”代“曆”沒有問題(但反過來不可以)。
②《故宮日歷》封面用字是沿用1937年版(2013年新聞里提到是1935年版),而當時所用的字是從《史晨碑》中摘出來的,當時可能有“歷”而無“曆”;
③“‘歷’在漢唐之間常寫作‘歴’”,算是俗別字,“”可以視作是標準字形”歷“的異體字。
(1936版故宮日歷,圖/澎湃新聞)
(《史晨碑》中的歷字)
看起來是《故宮日歷》封面用字是否正確的事兒,其實這是規范用字究竟以哪個為標準的老問題,在許多使用古字、書法體的情況下都會出現。
支持故宮的人認為,“以今律古”屬于無理取鬧,所用的是“歷”的本字,并且”書法無錯字“使用異體字也是很平常的事兒。故宮自己也在“編纂說明”里認為忠于《史晨碑》原作,“合乎集字規矩”。
支持《咬文嚼字》的則認為,作為在現代通行的產品就應該符合規范,“沒有必要堅守,更沒有必要死守”,生僻字能不用就不用,故宮更應該做出表率不該誤導大眾。
針對故宮所說的“集字規矩”,陳履生在表示《史晨碑》中一種“大漢延期,彌歷億萬”一個“歷”字,這個“歷”的釋義對應的顯然不是日歷的歷,“1935年的集字者完全忽視了對與錯,而將它們拼湊到了一起”。
(2013年新聞截圖)
(2015年新聞截圖)
最終故宮堅持保留了“”,并沒有做出改變。但有意思的是,也就是本文吃瓜的來源,故宮實際上在其他版本的”故宮日歷“上還是改回來了,有的版本還改來改去的。而《咬文嚼字》那派所擔心的事情也完全沒有發生,因為大家壓根就沒注意到”故宮日歷“封面上的字是錯還是對,改過來還是改過去了。
2
改來又改去
這其中最有意思的《》里提到的,故宮將自己原本經典的紅皮版改成了彩色的生肖封面以后,為了迎合很多依然喜歡紅皮設計的顧客,將原本的副線”書畫版“改成了紅皮設計。而”書畫版“也是為了迎合大家渴望延續民國時期設計的心理,在商品詳情頁表示自己的封面字采用的是民國版,但這一版的民國封面字卻是《故宮日》。
(故宮日歷書畫版2024年,圖/TB)
當時故宮堅持不改“”字,其中一個情感理由是“《故宮日歷》是故宮前賢在動蕩和戰亂中堅守使命、為向民眾介紹古代藝術、傳統文化所作的貢獻”。但其實民國版不僅用過“”,還用過“”,所以這個情感理由并不算很充分。
(民國時期《故宮日歷》,圖/澎湃新聞)
(1935年版《故宮日歷》廣告頁,圖/故宮博物院出版旗艦)
而延續傳統的版本雖然改掉了紅皮設計,但封面用字依然是古樸的漢隸。
(2010年與2021年紅皮舊版,圖/小紅書)
(改版后已出的2024版)
這就使得目前“故宮日歷”系列中賣得最好的兩款,使用非規范字“”的才是傳統版(售賣中稱“生肖版”),使用規范繁體字“”的是“書畫版”,一種奇怪的錯位局面。
更奇怪的事情發生在“故宮日歷”另一款漢英對照版。這款內頁文字稍大一些,沿用紅皮設計,所以用的也是“”字,但突然在2023年版的時候改成了“”字,而這個字基本可以判斷是根據原有風格再設計出來的字。然而在2024年版的時候,故宮又把設計改回去了,排列在一起的時候就顯得2023版特別奇怪(不僅改了字,尺寸和顏色也有差別)。究竟要不要改,以及如何改才好,故宮的糾結在這一排不同年份的日歷中簡直具象化了。
(故宮日歷漢英對照2023、2024版,圖/TB)
(故宮日歷漢英對照2017-2024版,圖/TB)
類似的還有“兒童版”,也是將“歷”字根據原有風格進行再設計,變成了一個簡化的“”字。而在往年,針對兒童推出的是“親子版”,一直沿用的是傳統設計。
(故宮日歷兒童版2024年,圖/TB)
(故宮日歷親子版2021-2023年,圖/TB)
“故宮日歷”這么改來改去的,如果我今天不在這里給大家盤,估計絕大多數的人都沒在意過,更加不會去評判這中間的用字對錯。因為對于我們來說,“歷”和“曆”我們都認識,都知道它對應的簡體字是“歷”,但倒過來使用繁體字的情況卻少之又少。
而更改的情況,也都是選擇或改成符合標準字形的“歷”字,像“”“”雖然也在民國版的日歷中出現過,也是古字,如果使用了也可以參考“”的情況進行解釋,但目前看來都不在選擇之列了。
(1934年版的《古物日歷》,北平古物陳列所出品,故宮日歷前身,圖/孔夫子)
3
“歷”的煩惱
除了民國版本身就出現了多種“歷”字,導致選哪個似乎都有理以外,“歷”字所對應的兩個繁體字義與字形都過于接近,本身就十分容易被混淆。
比如民國時期的人,在我們看來他們是處于繁體字的時代,理應是能夠分辨兩者的。實際上,他們自己就用得比較糊涂,比如《》里貼過的那則廣告,標題處用了“歷”,但正文里又全是“曆”了。
(1930年故宮彩圖日歷廣告)
即便民國版故宮日歷,自己在使用“歷”字時也是各種混用,同一年還會出現兩種風格并存的情況,由于手頭資料實在是不多,所以無法判斷是否有規律。
(1936年版的《故宮日歷》,圖/齊魯晚報)
(1935年版的《故宮日歷》,圖/西安新聞網-西安晚報、孔夫子)
但在同一頁中,“歷”字混用的情況就實在難以令人理解了。比如上圖中右邊的圖,“故宮日”與“西歷”可看作統一使用,即便西歷的規范用法應該是“西曆”。而左圖卻是“故宮日”與“西歷”混用,一種對了又錯了的感覺。
《故宮日歷》在復刻之初,還是采用“西曆”說法,一種符合民國繁體字但又不符合原版的做法,一種錯了又對了的感覺。不過后續就開始采用簡體“歷”字了。
(2010年與2021年紅皮舊版,圖/小紅書)
當你開始自我懷疑,想著民國時期的“西歷”是不是一個固定用法的時候,故宮日歷又出來告訴你他們也可以用“西曆”的。
(1933年版的《故宮日歷》,圖/新華社)
當你開始接受民國時期的人們可能也沒那么講究,即便是故宮出的日歷也是很隨意的時候,陳振濂在相關文章里提到1934年版《故宮日歷》里居然用了“西厯”,這就有些超出認知了。
(1934年版的《故宮日歷》,圖/澎湃新聞)
因為“歷”和“曆”是可以盤出它們的發展脈絡的,可算是古代流傳下來的,但“厯”卻是由于避諱乾隆帝名諱“弘歷”而產生的,據說《四庫全書》因此無一個“曆”字(不過避諱方式比較多樣,不僅僅只有這一種)。
(乾隆八年張照書《岳陽樓記》,圖/人民日報海外版)
按說到了民國時期早就不需要避諱了,即便是什么滿清遺老出于習慣的避諱,這封面上又是大大寫著“故宮日”,似乎又完全不避諱了。陳振濂文章中頗有哲理地總結道“諱或不諱,似乎處于舉棋不定之際”,而對于封面使用本字“”則總結為“似乎又可能是邊界不嚴格,或曰無可無不可了”。
有意思的是,2013年新聞里特別提到了“民國時期的《故宮日歷》出版時,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馬衡先生正是古文字學、金石學大家,對古代碑帖研究頗有造詣。如果日歷封面的漢隸集字有錯,當時就應該不會被放過了”,但面對著民國版“”“”“”“”“”至少五種不同的“歷”,這個理由似乎也搖搖欲墜。
但我覺得事情可能沒有那么復雜。很多人覺得“以今律古”十分別扭,是因為規范往往是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才被制定出來的,尤其是當我們脫離了日常的使用環境后,規范會變得更為孤立且苛刻。我也只能舉例服飾,古代的服飾可以搭配什么、可以使用什么,現代人的條條框框總是很多的,并且重表象而輕基礎。類似的還有,愛好穿著JK制服的群體,制定的服飾規矩也遠比一個真正女高中生索要遵守的多得多。而當這些事物還處在日常環境之中時 ,規范則更像是經驗的總結和概率的歸納,它是可變的,所做的突破也不過是一種嘗試,而不像后來會被視作規則的破壞者。
由于“歷”字引發了討論,人們翻出民國時期的舊報發現,當時對于“歷”和“曆”區分使用并不嚴格,甚至會在同一篇報道的同個詞匯中出現兩種用法,可見十分隨意。
(蔡元培推行國歷報道,“暦”“歴”二字通用[北平《世界日報》,第七版,1931年1月1日],圖/北京青年報)
另一方面,一般認為“厤”才是古字,先后分化出“歷”和“曆”。而后“厤”被作為“曆”的異體字廢除,“歴”“厯”被作為“歴”的異體字廢除。剩下這兩個“歴”“曆”合并簡化為“歷”,某種角度上來說又回到了一開始的“厤”。
可能“歷”字從一開始分化得就不夠徹底,不論字義還是字形,所以即便有規范也難以執行嚴密。事情的發生,有時候不需要特別的理由,但當我們聚焦討論時,不論支持還是反對,都需要特定的依據才能繼續下去,分歧就像兩塊浮冰上的推搡,越來越遠。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如無另外標注,文章為 春梅狐貍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并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以協商相關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貍 傳統服飾
臉著地的藏狐,故紙堆里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