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說卻還沒說的,還很多。”整理今年的年終盤點內容時,我腦海中一直有《山丘》的這兩句歌詞在縈繞。
2023年的汽車圈,太精彩了,精彩到無法一句話總結它的跌宕起伏。
做汽車新聞報道十多年,見證了燃油車由盛轉衰,見證了電動車從沉寂到爆發,但是這一年所帶給我的沖擊,依舊很大,顛覆二字,每天都在汽車圈上演。
今年的年終盤點,我選取了十個關鍵詞,希望通過它們來復盤這熱鬧非凡的2023年。
價格戰
2023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場,很快,特斯拉這條鯰魚打響了降價的第一槍,國產Model Y(參數丨圖片)以4.8萬元的降幅登場,至此,汽車圈開始了持續一整年的價格戰。
這場電動車挑起的價格戰殺傷力巨大,春節過后燃油車品牌直接掀桌子應戰,最出圈的就是12萬的雪鐵龍C6。但是來勢洶洶的降價潮沒有帶動終端銷量的大幅提升,反而引發了消費者普遍的持幣觀望。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年3月的增速是本世紀以來最弱的,究其原因,當時的降價潮含金量不高,大都是一些滯銷車、庫存車打折。
4月上海車展之后,在電動車品牌的帶動下,價格戰才真正進入了拼刺刀的階段。各種補貼、免息、抵扣、送積分、權益分離輪番上陣,降價一詞也有了無數分身。
當然最牛的還是一眾新車的低價上市,比亞迪用一個冠軍版一次次拉低入門車型的門檻,把“冠軍”頭銜牢牢握在手中;問界新M7直降7萬殺入25萬區間,幫問界品牌徹底轉運;小鵬G6以比預售價低兩萬的方式殺入20萬區間,幫小鵬品牌從G9失利的陰霾中走出。
不過不是所有降價都是萬金油,那么多骨折價的合資電車中,也只有大眾ID.3能從月銷過千進入萬輛俱樂部,剩下的合資品牌電動車,依舊不溫不火。
以目前的趨勢來看,價格戰,可能依舊會成為2024年的關鍵詞。
內卷
2023年中國車市,卷字當頭。卷價格只是外卷,是最質樸的商戰手法,真正的內卷,卷的是技術,是車企的核心競爭力。
年初,新車上市掛在嘴邊的還是“我們有高通驍龍8155芯片”,現在沒有8295已經不好意思和人家打招呼了。零跑C10、極越01、吉利銀河E8、新奔馳E級的智能座艙都已經用上了8295芯片,車圈拼起芯片,比手機圈還猛。
比芯片還卷的是快充,2019年保時捷帶來了第一款800V高壓平臺量產車Taycan,彼時800V高壓快充還是百萬級電動車標配,而在2023年的中國車市,800V已經實現了科技平權。
小鵬G6、智己LS6已經把800V高壓快充下放到了20萬級別車型,吉利銀河E8、極狐阿爾法T5更進一步,以后不到20萬的車都能800V了。
在比拼充電速度和續航里程的路上,車企還會一直內卷下去,理想MEGA的5C麒麟電池號稱已經做到了充電12分鐘續航500公里。蔚來也不甘示弱,CEO李斌為了驗證自家150kWh電池包的續航能力,直播十幾個小時跑1000多公里玩實測,以后車企拼的不僅是續航,還有CEO的體能。
智駕是另一個內卷領域,今年開始,車企的輔助駕駛已經從高速走向了城市道路,城市NOA功能不再是有沒有的問題,而是落地速度夠不夠快的問題,小鵬、理想、蔚來、極狐、阿維塔、問界,都在比拼開城速度,甚至有人重新定義了城市的概念。
這邊一大批車企在卷L2+級自動駕駛,那一邊國內已經放開了L3級的路試,寶馬、奔馳、智己汽車已經拿下了北京、上海的有條件L3級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牌照,明年的智駕市場,會更卷。
嘴炮
車圈競爭太激烈的結果,就是火藥味十足,都有錢賺的時候大家全是哥們兒,當賣車關乎生死存亡的時候,誰都淡定不起來,CEO親自下場也成了常態。
撕逼
一直被質疑智能化落后的比亞迪,年初的投資者溝通會上董事長王傳福罕見開懟,說“無人駕駛都是扯淡,是皇帝的新裝。”問界M5發布會上“大嘴”余承東隔空回應,“說自動駕駛是扯淡有兩個原因,或者是對行業不了解,或者是故意這樣說的。”
長安汽車在吉利銀河新車發布后質疑對方抄襲,甚至送出了律師函,不過接個月后雙方不僅握手言和,還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而長城和比亞迪之間就沒那么peace&love了,低壓油箱之爭至今沒有答案,比亞迪喊話自主品牌“在一起”時,長城CTO直言“不如先打一架”。
高管之間互懟的由頭很多,余承東和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就AEB的問題大戰了幾個來回,最終握手言和;“微博王”李想和蔚來助理副總裁馬麟也就營銷費用的問題隔空對峙過。
如今打嘴炮已經不局限于車企高管之間了,媒體也被卷入其中。懂車帝的冬測結果引來華為、長城、吉利等一眾車企的不滿,連特斯拉都罕見回應。
“一片祥和”四個字,已經從車圈字典中被抹掉了。
合作
當然,車圈也不總是血雨腥風的,市場越殘酷,抱團取暖的作用就越明顯。今年以來,反向合資成了中國車市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混動領域,7月吉利正式宣布與雷諾成立合資公司,新公司主要負責研發、制造和供應先進的混合動力總成以及高效的燃油動力總成。電動化是大勢所趨,但燃油車賺錢的能力依舊很強。
在智能電動車方面被質疑落后的跨國車企,開始了與新造車的聯姻,大眾汽車7億美元收購小鵬汽車4.99%股份,奧迪與上汽集團的智己達成合作,Stellantis集團與零跑汽車成立合資公司,“打不過就加入”也是一條捷徑。
另一種意義上的合作,則是像蔚來和華為車BU這樣,自己深耕多年的業務不賺錢,不如放開給更多車企一起做大,形成了規模之后才能更好的攤銷成本,實現盈利。
蔚來先后與長安和吉利達成換電合作;華為與長安成立了汽車智能領域的新合資公司,邀請北汽、賽力斯、江淮和奇瑞入伙的同時,還向一汽拋出了橄欖枝,甚至有傳聞奔馳和寶馬也收到過邀請。
在殘酷的車市面前,沒有永遠的對手,奔馳和寶馬都能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聯手運營超級充電網絡,還有什么合作是不可能出現的?
出海
今年一季度,中國首次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這個紀錄保持至今。助力中國汽車出口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的主要動力,來自俄羅斯。俄烏沖突爆發后,跨國車企紛紛縮減在俄業務,甚至退出俄羅斯市場,給了中國車企機遇。
除了俄羅斯市場需求激增,歐洲市場對中國汽車尤其是智能電動車的需求也在增長。今年上半年,中國對歐洲出口汽車總量占整體出口量的39.1%,而2018年這一比例還只有5.7%。
今年9月的慕尼黑車展,中國企業大放異彩,甚至搶了德國車企的風頭。有人出彩,就有人眼紅,“便宜大碗”的中國電動車讓很多歐洲國家和車企感受到了威脅。
9月13日,歐盟正式宣布啟動針對中國電動車反補貼調查,稱中國電動汽車扭曲了歐盟市場。10月底,歐盟委員會正式宣布確定對比亞迪、上汽集團和吉利汽車三家中國車企啟動反補貼調查。
反補貼調查只是打壓中國電動車的手段之一,美國將中國列入了電動汽車補貼的“敏感外國實體”,收緊了對中國動力電池的大門;法國宣布2024年1月起推出新的電動汽車補貼措施,將中國品牌和在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排除在外。
中國汽車在不斷向海外市場擴張,來自海外市場的阻力也越來越大,兩股勢力的較量還將繼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