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明月無人管,并作南樓一味涼。
--------黃庭堅
細讀這句詩,幾分惆悵躍然紙上、萬般無奈縈繞心間。
自幼聰穎、才華橫溢的黃庭堅,因為受人陷害,一生坎坷,仕途失意。滿腹才華無處施展,才子的失落,又有誰能懂?于是,他寄情詩詞,參禪學佛悟道。
當年,七歲的駱賓王提筆寫下《詠鵝》,膾炙人口、令人稱絕。而七歲的黃庭堅,也曾寫過一首牧童詩。驚艷四座: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駱賓王的詠鵝,天真爛漫;黃庭堅的牧童,犀利不乏童趣。他八歲那年在一首送別詩里,奇思妙想,祝福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也描述出不一樣的孩童:若問舊時黃庭堅,謫在人間今八年。這語氣,頗有幾分李白的豪放。
黃庭堅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他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合稱為“蘇門四學士”。他生前與蘇軾齊名,人稱之為“蘇黃”,與此同時,他也是江西詩派開山之祖。
公元1080年的秋天,三十五歲的黃庭堅從汴京出發,路過江寧,江口的大風,阻滯了前往江南的行程,卻讓他茅塞頓開,深藏內心的禪宗佛法,于腦海中靈光一現,聰慧的才子,瞬間頓悟,仿佛黑夜中閃現一道亮光,豁然開朗。
黃庭堅引用了靈云和尚的典故,深入淺出,引經據典,娓娓道來,以樸實的文筆,訴說世間最難解的謎題。才子填了這首漁家傲,禪思哲理蘊含其中,讀來讓人眼前一亮。
漁家傲· 黃庭堅 〔宋代〕
三十年來無孔竅,幾回得眼還迷照。一見桃花參學了。呈法要,無弦琴上單于調。
摘葉尋枝虛半老,看花特地重年少。今后水云人欲曉。非玄妙,靈云合被桃花笑。
漁家傲,詞牌名,源自張志和的《漁歌子》,多用于描寫漁家生活,內容清新脫俗,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五仄韻。
詞的上片,描寫靈云辛苦參禪悟道的辛苦歷程:“三十年來無孔竅,幾回得眼還迷照”。人生三十余載,世事沉浮,卻未曾開竅,內心彷徨,從未明朗;經歷萬千,卻內心迷茫;于混沌、迷茫的狀態之中反復淪陷,才看見一束光又找不到指引道路的那束光。
孔竅意為心,出自《莊子》僬忽鑿竅的典故;得眼,生動地描寫了從迷茫到清醒的狀態,仿佛眼盲者重見光明。
“一見桃花參學了”,了意為完成。靈云辛苦三十多年,看見桃花后,終于參悟,悟出了佛法真諦。靈云參悟后達到怎樣的境界呢?追隨詩人的文字,讓我們茅塞頓開。
“呈法要,無弦琴上單于調”,生動地寫出靈云到的境界。單于為曲調的名稱,昔日陶淵明因為不通音律,因此準備了一張無弦琴,喜歡飲酒的他,暢飲之后興致大發,手撫無弦琴,寄托心意,訴說心情。在 陶淵明看來,領悟了琴中樂趣,無聲亦有聲。黃庭堅以陶淵明的故事闡述了一個禪理:至法無法。
蕭統《陶靖節傳》記載: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
詞的下片,“摘葉尋枝虛半老,看花特地重年少”,詩人借靈云感悟佛法的故事,訴說心中感慨。在黃庭堅看來,靈云和尚參禪悟道,本無需刻意為之。桃花年復一年地開放,只是看花的人不解其意,虛度半生,才在花開之際悟透人生。
天下之大,萬物皆有其存在的道理。一花一樹,一草一木,天邊的白云,山間的流水,無不蘊含禪機。參禪學佛,并不高深莫測,只要用心學習,隨時都會有收獲。
“今后水云人欲曉”,水云意為禪僧,原指行腳僧,因行腳僧浪跡天涯,四處漂泊、居無定所,其蹤跡如漂浮的白云,如潺潺的流水,故而得名。
“非玄妙,靈云合被桃花笑”,詩人以風趣的筆墨告訴我們,參悟禪機沒什么玄機、神秘,靈云和尚的故事為天下人知曉,他三十年方悟道,真會被桃花見笑了。在人世間躑躅前行的我們,若能趁著年輕參悟,也能少走很多彎路,讓內心少受很多煎熬。
黃庭堅的詩詞,總能一語中的,直擊人的心弦。對于懷才不遇的苦悶,他沒有抱怨,而是委婉地道出天下讀書人的心境:世上豈無千里馬?人中難得九方皋。感慨之余,他也曾有退隱之意:酒船漁網歸來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回首世事沉浮,展望古今人事,黃庭堅寫下: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短短十幾個字,寫盡人生。
病來每厭客,今乃思客至。病愈之后的黃庭堅,用十個字將矛盾的心理描寫得出神入化。他以佛學的觀點寫詩,總能深入淺出,惹人深思:風生高竹涼,雨送新荷氣。魚游悟世網,鳥語入禪味。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能將落魄、失意寫得如此唯美,非黃庭堅莫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