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以北的草原和中原有著截然不同的體制。草原上降水量不足,人們只能以游牧作為生。這使得草原無法像中原帝國一樣建立起龐大的官員財政體系。國家通過官員收賦稅,通過賦稅養活官員;但有一個前提是賦稅征收的成本必須小于稅收,這只有在人口處于定居狀態,可以編戶齊民的情況下才可以實現。游牧者逐水草而居,流動性大,逃避征稅太容易了,賦稅征收的成本一定會大于其稅收。因此草原上無法建立官員財政體系。
在秦統一天下之前,并沒有出現過什么強悍的統一草原民族,歷史的記述都是被中原諸侯國利用來與其他中原諸侯國對抗,比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時,犬戎便是申侯的利用對象,借助于犬戎的實力消滅了西周。
在秦統一之后,蒙恬向北出擊,使得匈奴退卻七百余里,收復了河套地區,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那時匈奴也并不強悍。但是到了西漢帝國時,一個強大的匈奴帝國仿佛從天而降,聳立在北方。那么這個強大的匈奴帝國是怎么出現的呢
草原游牧帝國的出現,最根本的原因,正是中原統一成了龐大的農耕帝國。
草原上的資源有限,除了肉、奶等少數產品,游牧者需要的生存資源都要從南方農耕地區獲得。通常有兩種辦法可以獲得,戰爭與貿易,貿易是成本更低的辦法。但問題是中原地區是否愿意與草原進行貿易?中原沒有統一的時候,中原的諸侯國便會與草原部落進行貿易,從草原買到重要的戰爭物資馬,而不與草原進行貿易的諸侯國在與其他諸侯國的戰爭中會處于不利到局面。由此,中原的諸侯爭霸和草原分散有著必然的聯系。中原各國和草原不同部落做著不同的交易,中原的分裂使得,中原地區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的市場,對草原上的諸多小部落來說,這種貿易無需依靠和大的部落進行聯合,也可以和中原的諸侯國的交易中生活生存下去。
但是一旦中原統一,中原帝國就可以用政治手段關閉貿易,或者規定提高貿易中中原產品的價格。一旦面對這種狀況,對草原上的諸多小部落來說,自己獨自是無法存活的只能聯合起來成為一個大的部落聯盟,來進行戰爭和貿易才能在環境惡劣的東亞草原存活下去,這樣強大的游牧帝國出現了。
聯合起來的草原帝國,其人口仍遠遠少于中原帝國,然而其戰斗力一般情況下卻強過中原帝國。原因在于,一方面,草原軍隊以騎兵為主,有著遠超中原軍隊的機動性。另一方面,草原上生產、生活、戰斗完全是在一起的,其戰斗效率高,后勤壓力低,遠非中原軍隊可比。再就是,草原比中原貧窮,對草原帝國來說,戰爭近乎是凈收益,對中原帝國來說,戰爭則是是負收益,需要強大的后勤支撐,兩邊的戰爭收益和欲望大不相同,因而使得草原帝國會對中原帝國構成巨大的軍事壓力。
草原帝國嚴格來說是一個部落聯盟。由于草原的特殊環境,無法形成中原那樣的稅收體系,聯盟的大可汗只能掌握從中原搶來的戰利品的分配權,來控制帝國中各部落的聯盟。
因而小部落只是在名義上效忠大可汗,在各自的部落中有自治權,一旦大可汗在對中原王朝的戰爭中失敗,部落聯盟就會發生瓦解,例如匈奴在和漢朝的戰爭中失敗,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為了生存內附于漢朝,北匈奴最終被迫西遷到更肥沃的中亞草原去謀求生存,游牧民族大遷徙也就此拉開帷幕。
明朝的北方草原一直沒有形成龐大持久的游牧帝國,原因在于明朝的強大軍事防御體系,使得蒙古的大汗在和明朝戰爭中大多無功而返,因而無法持續聯合諸多小部落,但對明朝而言戰爭的成本遠高于貿易成本,最終持續的戰爭造成了明朝的財政的貧困,而財政收入來自于百姓,過多的戰爭使得朝廷在民間汲取過多,明朝的民間富裕比不上宋朝。
蒙古的崛起在于,成吉思汗對西遼和金朝作戰的一次次勝利,每次戰爭各部都收獲頗豐,汗權得到了鞏固,蒙古隨著一次次的戰爭,汗權權達到了頂點,成吉思汗也開始了神化,但是隨著征服了歐亞大陸的土地,黃金家族到內斗則開始了,最終使得四大汗國和元朝走向了解體。
草原帝國采取的部落聯盟,可汗的決定需要得到各部首領的支持,因而游牧帝國當中常采用軍事貴族民主制的根本原因。無論是蒙古部落選舉大汗的忽里勒臺大會,還是清朝入關之前的八王議政會議,都是這種軍事貴族民主制的表現。
對草原來說,大可汗必須能征善戰才能維系部落聯盟的統一,所以草原上的繼承制度不同于中原王朝。
對中原來說,帝國治理是靠龐大的官僚體系完成的。君主要是繞過官僚體系治理國家一定會出問題的,君主的能力只能排在第二位,第一位則是君主的正統性,嫡長子繼承有助于國家的穩定,中原王朝的延續的邏輯在于穩定,這點可以從清朝中后期可以看出,清朝的九子奪嫡給國家造成了內耗,骨肉相殘,國家動蕩,而雍正采取了秘密立儲,有助于穩定朝堂,乾隆、嘉慶、道光都選擇最穩定的嫡長子繼承制,但是隨著嫡子的去世才被迫采取了立賢立長的策略。作為傳統的中原王朝明朝,始終貫徹了這一點有嫡立嫡,無嫡立長使得皇權得以平穩過度。
在草原則不同,幼子無法確保能征善戰,一旦大汗去世則部落聯盟必會解體。所以草原的繼承規則是兄終弟及,而不是父子相傳,以確保汗位的繼承人始終是擁有強大戰斗力的青壯年。
匈奴世系
但是一旦建立草原帝國的可汗這一輩的兄弟全部去世之后,該由誰來做可汗呢?子侄輩里面會有不止一個出來希望繼承汗位,由于其父曾擔任過可汗,這樣就會引起爭端,部落聯盟就會分裂,發生內戰。這構成了草原帝國周期性的繼承危機,它會導致帝國的分裂瓦解。胡虜無百年之運,純粹的草原帝國少有延續過百年的。
這是由立國大汗的兄弟一輩的自然壽命所限,這些兄弟加在一起也活不過一百年,待他們全都去世之后,下一代便一定會發生分裂。只要草原帝國發生分裂,原本武力上不是其對手的中原帝國便會獲得分而治之的機會。漢、唐對匈奴和突厥的征服,從根本上來說并不是靠武力征服的,而是通過終于等到后者出現繼承危機以致發生內部分裂,趁機分化、利用而實現的。契丹耶律阿保機的諸弟之亂,也是如此,遼存在的二百年里內亂貫徹始終,契丹族中只要是姓耶律的都認為自己有機會成為契丹的皇帝,遼朝是一個二元體制的國家,皇帝即是草原部落聯盟的可汗,也是燕云十六州漢地的皇帝,而燕云十六州漢地的財富有利支持了皇帝的軍事力量,可以平定叛亂,皇權交到皇帝自己選擇的接班人手里。到了遼國的后期,開始只存在于燕云十六州的科舉也逐漸擴散到了草原,加強了君主的權威。
金朝早在部落時期采取的就是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選擇繼承人中的年長者繼承部落長的位置使得完顏部日益強盛,最終可以吞遼滅宋,但隨著進入中原,繼承制度發生了變化,部落聯盟的推舉制,阻礙了皇帝的中原集權,海陵王完顏亮遷都北京,重新建立的新的秩序,后期對海陵王的死,都認為他是荒淫無度而造成了叛亂,而實際上則是他進行了權力的變革,削弱了猛安謀克等貴族的權力最終遭到了反叛,而他的繼承者,為了平息叛亂重申了猛安謀克,最終貴族掌握了更大的權力,權臣干政加速了金朝的滅亡。
蒙古帝國的汗位,則是需要各部落的首領選舉出都認可到繼承人,到了忽必烈時期,忽必烈得到了漢地支持,在蒙哥死后自行舉行忽里臺大會稱汗,他的幼弟阿里不哥雖然也在草原得到了草原各部的支持,但是草原的力量無法和統一的中原力量相比,最終忽必烈擊敗了阿里不哥成為了草原的大汗,中原的皇帝,忽必烈采取了嫡長子繼承制,此后的元朝皇帝都出于忽必烈嫡子真金一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