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形勢圖
前言
太宗,是中國古代帝王重要廟號,封建王朝開國皇帝的廟號通常為“太祖”、“高祖”。第二代帝王的廟號多為“太宗”,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廟號為“太宗”的帝王包括漢太宗、唐太宗等。
(西)漢太宗:劉恒
總之,太宗這個廟號,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不但必須有、肯定有,而且叫這個廟號的皇帝,能力、政績等等一般都不差,有些還遠超太祖、高祖。
直到這位太宗的出現: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趙匡義,他也叫趙光義、趙炅。
唐太宗:李世民
一:得位不正的說法永流傳
燭影斧聲這件事正史沒有明確記載,但《宋史》的字里行間卻對整個事件的時間有疑惑:趙匡胤出事像是在趕時間、趙匡義繼位也像是在趕時間,大家都在趕時間,像是雖事發突然但早有安排一樣。
宋太宗:趙匡義(趙光義)
《湘山野錄》是北宋僧人文瑩撰寫的一部筆記體野史,只有三卷。因為此書作于荊州金鑾寺,所以湘山為書名,這本書寫成于宋神宗熙寧年間,距離宋太宗趙匡義公元976年繼位大約過去了90年左右。
北宋汴京(局部)畫像
文瑩可能是想宣揚一下宋太祖趙匡胤成為皇帝的神秘性,但卻不小心把宋太宗趙匡義得以繼位的非法性與可疑性給暴露出來了,也就給后人留下了“斧聲燭影”的千古之謎。
正史可以略過但卻無法自圓其說,尤其是時間和事件的環環相扣。后世帝王尤其是明、清兩代的帝王索性根本不提宋太宗趙匡義。
北宋汴京(局部)畫像
二:金匱之盟的結局很奇妙
又是據說:趙匡胤兄弟的母親一直非常疼愛趙匡義,而趙匡胤又極其孝順。所以在趙母去世時有個“金匱盟約”,即趙母與趙匡胤都認為后周覆滅的根本原因是皇帝年齡太小才被奪權。
北宋汴京(局部)畫像
所以他們“共同商議”的繼承順序為:趙匡胤去世后,由二弟趙匡義繼位;趙匡義去世后,由幼弟趙匡美(即趙廷美)繼位,最后再將皇位傳回給趙匡胤的兒子及后代。
據時任宰相趙普說:當時現場有四人即趙母、趙匡胤、趙匡義、趙普,而且趙匡胤同意了趙母的安排,金匱之盟完全成立且有效。
北宋官員朝服
趙母和趙匡胤已去世,只剩趙匡義和趙普:趙匡義現在已經繼位稱帝,這叫既定事實;趙普如果編故事、做偽證,只要趙匡義沉默,這就叫人證確鑿。
不止是趙普主動充當人證,還有后面的司馬光。
司馬光寫得《涑水記聞》中提到過一件事,大致的意思是:
先帝(趙匡胤)駕崩時,趙匡義并不在宮內,沒有弒兄的時間和空間。先帝駕崩后,皇后打發宮中太監去請皇四子趙德芳進宮商議。
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
但太監自作主張沒有去請趙德芳,而是請來了趙匡義。因為當時大家包括太監都認定“開封府尹+晉王封號=儲君”這個公式,趙匡義就是這個公式的計算結果。
還有更奇妙的是:
趙匡義繼位當年即公元976年就改元,按例即使再著急也要等到來年年初再改。
公元979年宋太祖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自殺身亡,時年28歲。
公元981年宋太祖趙匡胤僅剩的兒子趙德芳病逝,時年23歲。
公元984年所謂的“金匱之盟”中指定繼位的趙廷美病逝,時年38歲。
司馬光砸缸救人的傳說也受質疑:北宋時還做不出這么大的缸
真的很不巧:與皇位繼承的相關人等都去世了,趙匡義非常傷心和無奈。
也真的太巧了:趙匡義只能勉為其難,未來只能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了。
連環畫中對宋太宗朝廷的描述
三:北伐模仿秀的完成度極低
趙匡義很想證明自己,尤其是在軍事征伐和建立武功方面。如果比自己的哥哥強、比后周的柴榮強,能夠摧枯拉朽般擊敗遼國、奪回燕云十六州,誰還敢質疑?
宋太宗時期的第一次北伐
但一個高粱河之戰,就將宋太宗趙匡義的雄心壯志和本領才華打回了原型,大敗不說并且自己腿上還中了兩箭,差點回不來。
對于《宋史》中趙匡義和宋軍在高粱河之戰中的表現,名家大家評價為:此人不知兵。
宋太宗時期的第二次北伐
負責《宋史》編撰的主要負責人、元朝宰相脫脫對宋太宗趙匡義寫過肉麻的贊美之詞,比如:帝(指趙匡義)沉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
名家大家很不客氣地寫下了一句評語:但無能。
燕云十六州位置示意圖
結語
宋太宗趙匡義拉低了“太宗“廟號的尊崇感和含金量是不爭的事實。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看看宋太宗趙匡義的后世同行——明、清皇帝對他的評價。
準確地說,明、清的皇帝們極少會評價到宋太宗,偶爾提到宋朝同行中的正面典型或者經驗教訓,最多也就提及宋太祖、宋高宗、宋徽宗等。
北宋曾經的勁敵:契丹,后稱遼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