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黃振興)關于女媧的歷史功績早有結論,非專家學者不可妄言。今斗膽謅議女媧的歷史功績,緣于我縣于2023年6月成立了一個經“河南省中華文化促進會”批準的“河南省女媧母親節委員會”。該會以促成設立國家級“中華母親節”為最高宗旨,其形象代表初步議定為神話傳說中的人文始母——女媧。
來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設立“中華母親節”對弘揚孝文化很有意義,把“女媧”作為“母親”形象代表也應無爭議。當然,申報設立中國人自己的“母親節”絕非易事,她應該有一個非常嚴肅、嚴謹、嚴格的提議、立項、論證、審批、立法的過程。姑且不論最終的結果如何,但就在此過程中,我們進一步加強對女媧文化的發掘、研究、開發和利用便很有意義。
中國還沒有“父親節”。民間專家學者曾倡議設立“中國父親節”擬為每年的八月八日,因為“八八”和爸爸讀音相近,而且“八八”兩字連綴起來,又像一個 “父”字。
現在的母親節、父親節分別是每年5月、6月的第二個、第三個星期日,是美國人在1914年定的“洋”節日。
吾斗膽謅議女媧的歷史功績,旨為設立“中華母親節”制造輿論,搖旗吶喊。
功績之一:摶土造人,繁衍人類
女媧是一個神話人物。而關于女媧的神話,在《山海經》《楚辭》《禮記》等先秦文獻史籍中就有了廣泛記載,說明最晚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民間對女媧的神話就已經有了廣泛和久遠的流傳。這比盤古在漢末三國才出現在典籍中早了大約1000年。
女媧留給后世的最大功績,便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神話傳說——摶土造人。而將一個女性作為創世、造人的始祖,這種理念不可能起源自父系氏族社會。可信的解讀應該是,女媧崇拜應該始自母系氏族時代。也就是說,可能早于炎黃時代,民間就有了女媧神話的傳說。
女媧之前,世界上只存在神(例如女媧、共工、祝融等),卻沒有“人”。是女媧在游歷世間的時候,感受到了這天地間缺少了和自己相似的“人”,于是利用黃河中的泥土,根據自己的樣貌捏出了“人”,并通過神力,讓人成為了具有靈性、具有智慧的真正的“人”。
女媧造人的神話,是華夏文明里,最早對于自我意識的探源——上古先民認為,“人”是神的映射(女媧于黃河中看到自己的倒影而想要造人),是神格賦予到人身上后形成的特殊物種。
后世因為統治階級對其統治合法性解釋的需要,女媧造人的神話又得到了進一步的闡釋:女媧最先是用手親自捏人,后來因為速度太慢,而選擇用繩子蘸著淤泥甩在岸上,大量的泥點化為人形。用手捏出來的,就是高貴的人,也就是統治階級;用繩子甩出來的,就是普通百姓,是天然被統治的人;因其他原因造成的缺胳膊少腿的等,便成了現在稱謂的殘疾人。
自此,人就在女媧的手中誕生,第一次睜開了眼睛,認識了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不太平,很快就帶給人類巨大的震動,因為天塌了。
功績之二:煉石補天,治水滅獸
因為天塌了。才有了后來的煉石補天。
天從何來?就必須先說盤古開天。
盤古氏開天辟地的神話傳說有多種記載,但其核心內容基本一致,如《藝文類聚》所述:“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
盤古開天辟地、女媧摶土造人之后,人類開始繁衍生息,漁獵興旺,馴養六畜,發展農耕,人間一派繁榮景象。
后來,水神共工欲上位當部落首領,便和火神祝融爆發了一場大戰,此乃水火不相容也。共工戰敗,一怒之下撞斷不周山,而不周山正是擎天之柱。天柱倒了,直接結果就是“天傾西北,地陷東南”。整個大地,不分東西南北,全部陷入了各種各樣的災難之中——天火蔓延不滅,洪水泛濫滔天,大地到處地震,地上有兇猛野獸,空中有鷙鳥惡龍。用現代人可以想象的畫面來說,就是到處都在火山噴發,到處都在天崩地裂,到處都在翻江倒海。
女媧不忍心自己親手創造的人類消失在無盡的災難里,于是她再度成為人類的保護神,而且在眾多的不同版本的補天神話里,女媧的神力得到了更加完整和充分的體現:
一是戰斗能力。女媧掃滅了橫行在大地上的惡獸,代表性的動作是擊殺了黑龍,拯救了冀州百姓。這說明女媧在戰斗能力上,是很高的。對比西方的神話來講,女媧兼備了希臘神話里雅典娜、北歐神話中女武神瓦爾基里的角色。
二是工匠能力。為了支撐傾斜的天,女媧先是斬斷了巨鰲的四肢,使其成為支撐四極的天柱,然后煉化五色石,將天的窟窿填充圓滿。這充滿創造力的工匠能力,放眼神話領域,完全可以比肩希臘神話里的工匠之神——赫淮斯托斯,他在奧林匹斯山上,是司掌火、火山、鍛造、冶煉、工匠的神。
三是治水能力。因為天傾導致的大洪水,是華夏文明里最早記憶的大洪水。天修補完畢之后,女媧又用煉五色石堆積下的爐灰填塞到深溝中,堵住滔滔的洪水。女媧在填塞爐灰時,由西北往東南方向填塞,起初填得厚,所以大地西北高。后來爐灰少了,就填得薄了些,所以東南低。再后來爐灰沒有了,還剩下一個大坑,水往東南流入大坑,就形成了東海。在上古人眼里,我國大陸以東的海皆為東海。
上述傳說并無統一版本,無需爭議。更有《淮南子·覽冥訓》載,傳說女媧時期,共工大戰祝融,共工“怒而觸不周之山”,“天維絕,四柱折”,“四極廢,九州裂”。女媧在河邊煉五色石綴補蒼天,又斬斷鰲足支撐四極,宇宙化危為安。
女媧煉石補天、治平洪水、殺死猛獸的傳說背景,客觀反映了當時惡劣的自然條件和生存環境。她帶領部落的人們與洪水和猛獸進行斗爭,為早期人類的生存創造了條件,功莫大焉!
功績之三:創立婚配,始作笙簧
清馬骕《路史·后紀》卷二注引《風俗通》:“女媧禱祠神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
按照傳說,女媧用黃泥造人之后,很快就發現了一個麻煩,就是這些小泥人終有一天會死去。于是,女媧親自上陣,讓他們組成家庭繁衍后代。當然,這只是傳說,而實際情況則是,婚姻家庭是蒙昧向文明發展的必然,而氏族首領女媧不過是順應了這種形勢罷了。按照《路史》的說法,是女媧規定了以姓氏來安排婚姻,是婚姻制度的建立者,是婚姻禮制的始祖母,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媒婆”。只是女媧不會想到,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社會的發展,婚姻制度逐漸演變成了父系男權社會,成了男尊女卑社會形態的開端。
《太平御覽》引《風俗通》載:“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今周口境域特別是西華、淮陽一帶,民間至今仍流傳著伏羲女媧兄妹“摶土造人”的傳說。民間稱正月初七這天為“人日”,即“人類的生日”,也叫“人勝節”或“七元日”,這與傳說女媧在此日造出人類有關。傳說女媧造人時,前六天分別造出了雞、狗、羊、豬、牛和馬,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漢民族認為,正月初七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古人認為正月初七以晴為好,寓意人壽年豐,天下大同。漢時東方朔的《占書》中就有“初七人日,從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見星辰,人民安,君臣和會”的說法。可見“人日”的說法在漢代時就已流傳,距今至少有2000多年的歷史。“摶土造人”雖然是個傳說,但女媧繁衍人類的功績是應該給予肯定的。后人為此尊女媧為“神媒”或“高媒”,奉為母性始祖和管理婚姻生殖之神,無疑是一種生殖崇拜。
關于女媧發明笙簧樂器,《世本·作篇》有載:“女媧承庖犧制,始作笙簧。”《帝王世紀》載:“女媧氏,風姓,承伏羲制度始作笙簧。”《唐樂志》載:“女媧作笙,列管于瓠上,納簧其中。”后唐馬縞《中華古今注》載:“上古音樂未和,而獨制笙簧,其義云何?答曰:女媧,伏羲妹,人只生而制其樂,以為發生之象。”《禮記[gf]2022[/gf]明堂位篇》也有“女媧治笙簧”的記載。有如此眾多古籍文獻的記載,所以女媧發明笙簧樂器不可疑也。
綜上所述,女媧的歷史功績——摶土造人、繁衍人類;煉石補天、治水滅獸;創立婚配,始作笙簧。這些大功,均是需要無上神力才可能完成的。
再看看伏羲的功績——創制“龍圖騰”、發明八卦、結網漁獵、創造文字,另有正姓氏、制嫁娶、作琴瑟、造曲樂等。伏羲的功績,是作為華夏民族的人文祖先,以人的智慧開創文明。比起造人、補天等創世大功來講,那功勞小多了。
甚至在一些神話傳說中,開天辟地、身化萬物的并不是盤古,而是女媧。也就是說,女媧的神話,是從源起的無天無地的狀態開始。
不同于盤古和伏羲,女媧是華夏文明原創的神話傳說,她的形象,繼承了遠至母系社會的上古記憶,而且貫穿了天地起源、人的傳說、治水救世等最核心的神話事件。從這些來說,女媧的內容遠比盤古和伏羲還要豐富和精彩。
因此,將女媧稱之為中國神話體系的第一大神,實至名歸。
因此,將女媧擬定為“中華母親節”的母親形象,無可爭議。
謹以此文為申辦“中華母親節”獻禮!文/圖黃振興(名人匯客廳/編輯/郭永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