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9年12月10日,解放軍即將攻入成都,蔣介石深知無法再抵擋他們的力量,匆忙趕往鳳凰山機場,攜帶家人登上前往臺灣的飛機。
雖然似乎身敗名裂,蔣介石的內心卻沒有太多煩憂。
即使陷入如此境地,他仍然不相信自己創建的蔣家王朝會因此覆滅,也不愿意束手就擒。
還在敗退寶島之后,還不斷叫囂要反攻大陸,一副要卷土重來的模樣。
因為在大陸對岸,那個被蔣介石視為最后籌碼的地方,他早已運走了大量財產和軍隊。
而且在60年代蔣介石還制定了著名的“國光計劃”企圖能再次挑起內戰。
本文將為大家了解一下,蔣介石到底帶了多少財富到了寶島,和所謂的“國光計劃”是怎么一回事。
三大戰役結束后,蔣介石未雨綢繆
自從1947年張靈甫在“孟良崮戰役”中被剿滅之后,國軍在戰場上的勢頭開始逐漸走下坡路。
隨后數場重要戰役,國民黨軍都以慘敗告終。
面對屢屢失利,一向自視甚高,不將我黨我軍放在眼里的老蔣,也開始尋找自己的退路。
經過周密籌劃,老蔣最終選定了三個地點作為退路:西南地區、海南和寶島臺灣。
西南地區地域遼闊,人煙稀少,易守難攻;
而海南和臺灣地理環境相似,被海洋環繞,物產豐富,對于當時只有陸軍而缺乏海軍和空軍的國民黨軍來說,這兩個地方無疑是最有利的選擇。
老蔣曾多次親臨臺灣進行實地考察,無論是生存環境還是地理資源,相比其他兩地,臺灣都是最為優越的。
經過多方比較,老蔣最終確定了退守臺灣。
一旦地點確定,老蔣的第二步便是搜刮并積累財富。
退守臺灣雖屬無奈之舉,但為了日后東山再起,老蔣發動全國搜刮財富。
他下令將國庫中的所有銀圓全部兌換成黃金,并盡可能變賣一切能夠變現的物品。
除了貨幣財富,老蔣還對北京故宮的珍寶藏品虎視眈眈。
1948年的某一天,老蔣下令,命令駐守北平的國民黨軍搬運故宮的文物。
無數珠寶、玉器和字畫被裝箱空運至指定地點,然而由于飛機超載,部分文物遺憾地被拋棄在途中導致了殘損。
同年11月,一艘滿載著神秘木箱的船揚帆啟程,目的地是臺灣基隆港。
1949年1月10日,隨著解放軍全殲杜聿明集團,杜聿明被俘,淮海戰役以解放軍的勝利而結束。
原本對是否與中共和談猶豫不決的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在得知淮海戰役的結果后,內心的天平開始失衡。
經過多日的深思熟慮,最終傅作義在1949年1月21日同意了與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和平解決北平問題。
這一決定也預示著平津戰役最終的勝利。
在前線戰役中節節失利,蔣介石在國民黨內的統治地位岌岌可危。
桂系勢力趁機上臺,主張和平談判,逼迫著他下野。
與此同時,美國認為蔣介石早已沒有扭轉敗局的可能,對他失去了信心,也有意在國民黨內建立一個新的政權以對抗共產黨。
在各方的壓力下,蔣介石于1月21日被迫辭去相關職務。
然而,他并非傻子,他所建立的統治王朝怎么可能輕易放棄。
在下野之前,他早已開始謀劃。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從1948年年底至1949年上半年,老蔣陸續運送了五批貴重物資至臺灣,其中黃金數量達到400多萬兩,價值十幾億元。
這還不包括他偷運的各種古玩和玉器。
而主導這些的就是蔣介石女婿陳誠。
其實在1948年,陳誠奉命前往山東、東北進攻解放軍的戰役中,這位過去戰功赫赫的將才卻遭遇了重大失敗。
國民黨內部早已有人對陳誠心生不滿,借著這個機會,他成為了遼沈戰役失敗的替罪羊。
陳誠很快被發現患有十二指腸潰瘍,深受病痛折磨。
就在這個時候,蔣介石秘密派他執行了一個任務,究竟蔣介石有何打算,并沒有明言,只是讓他前往臺灣省休養。
一向聽命于蔣介石安排的陳誠,帶著家人前往了這個寶島。
一個多月后,陳誠再次收到了蔣介石的電報:“陳委員辭官,決任弟為臺灣省主席,望速準備就位,中圈手啟?!?/p>
看完電報,他面露疑惑。
自1947年蔣介石廢除臺灣行政長官公署,將魏道明升任為首任“臺灣省主席”以來,近一年的時間里,該地方各個方面的發展非常順利,陳誠對魏道明也很滿意。
于是,他立刻回電表示自己愿意全力輔佐魏道明,不愿意奪取他的職位。
然而,蔣介石卻迅速回電道:“意已決,速上任。”無奈之下,陳誠只得接受這一命令。
很快,他明白了蔣介石的意圖。
1949年初,李宗仁匆匆趕往臺灣省,要求陳誠將黃金運回大陸。
原來,蔣介石在看到桂系勢力東山再起之際,早已制定了計劃。
他深知自己地位岌岌可危,從1948年年底開始,他派人不斷將黃金從中央銀行運往臺灣。
短短兩個月的時間里,大陸各大銀行的金庫幾乎被空了。
據記載,蔣介石偷偷運到臺灣的黃金達到三百多萬兩,除了黃金,還有大量現金、古董字畫等。
國庫空虛,李宗仁要如何繼續掌控國民黨,只得親自前往臺灣要回黃金。
陳誠當然明白蔣介石的意圖,這么難得的財物,怎么可能輕易歸還。
“有關黃金的事情,都是由中央銀行負責,要運回去,恐怕還需要中央銀行的決定,我一個臺灣省主席無法做主?!?/p>
陳誠的一句話就將李宗仁打發了。
李宗仁既憤怒又無奈,如果中央銀行能夠解決,又何必跑這一趟,他作為代總統實在是苦不堪言。
等到中共中央發起渡江戰役時,李宗仁才發現,只有桂系軍隊聽從他的命令,蔣介石的舊部隊根本不聽從指揮。
桂系軍隊如何能與解放軍匹敵?
很快李宗仁潰敗逃亡。
對于這樣的結局,蔣介石多少有些意料之中。
他將黃金偷偷運往臺灣,不僅僅是為了控制李宗仁的權勢,也是為自己預留一條后路。
蔣介石帶走的不僅僅是軍隊,還有帶走黃金,作為蔣介石重新崛起的籌碼。
然而這一切遠遠不夠,他并非只是為了在臺灣大力發展經濟,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夠反攻大陸。
他的第二步棋便是帶走人。
沒有士兵,再雄厚的財富也只是空中樓閣。
因此,他必須將心腹人才一同帶走。
比如,前文提到的陳誠,在寶島得到了重用。
此外,還有胡宗南、湯恩伯、胡鏈等為蔣介石賣命的將領。
除了這些將領,蔣介石也不愿放過其他士兵。
正因為只有將領,沒有士兵,他才難以發動戰爭。
從抗日戰爭開始,國民黨到處征集壯丁以擴大軍力。
然而,在那個時候,征兵的目標是為了抵抗日本侵略,因此即便是被迫參軍,許多人也沒有過多的怨言。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被征入伍的年輕人,大多不愿以武器對準同胞。
然而,在蔣介石的逼迫下,他們不得不選擇這樣做。
強征壯丁只是增加了軍隊的數量,卻無法提高士氣,顯然無法與解放軍相比。
僅僅在淮海戰役、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中,國民黨軍隊就損失了近兩百萬的人力。
國軍兵力銳減,而解放軍的兵力不斷增加,甚至有很多國軍士兵選擇投降,國共兩黨的勝負顯而易見。
然而,在逃離大陸時,蔣介石再次施展招數,在各個村落瘋狂征集20至30歲的年輕男子,擴充自己的軍隊。
而現有的軍隊,蔣介石自然不會放過。
在上級的威脅下,許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跟隨蔣介石逃亡到臺灣。
因此,蔣介石逃往臺灣時帶走的軍隊規模并不小。
僅從陸軍來看,蔣介石總共帶走了六十多萬士兵。
雖然與國軍起初的四百多萬兵力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但至少這支軍隊還保持著很大的作戰能力;
除了陸軍,國民黨還擁有四百架作戰飛機,還有三萬五千人的海軍部隊,配備五十余艘艦艇。
相比之下,當時的解放軍無論是空軍還是海軍,都還不存在,更不用說與國民黨軍隊作戰了。
既然蔣介石還保持如此大的優勢,為什么不愿最后一搏,而是選擇帶著實力雄厚的部隊逃往寶島呢?
因為他再也不能承擔風險了,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若他再冒險,恐怕將一蹶不振,蔣家王朝將面臨覆滅的命運。
美國對蔣介石失望透頂
解放軍在橫渡長江,解放南京后,基本上在國內沒什么大型武裝力量能抵擋住他們了。
即使還有一些軍隊和武器能夠抵擋住他們的進攻,也需要找到地方重新休整,此時臺灣成為了蔣介石唯一的選擇。
盡管臺灣離大陸很近,但它畢竟是一個島嶼,緊臨大海。
此時,解放軍沒有海軍力量可以與之匹敵。
他認為只要能夠守住這片土地,等到軍隊重整之后,再發動反攻。
可惜的是,蔣介石的退路雖然看似不錯,但考慮欠周詳。
臺灣畢竟只是一個小小的島嶼,資源十分有限。
即使國民黨的海軍和空軍相對強大,但缺乏石油、燃料匱乏,再強大的戰斗機也會變得乏力。
同樣,艦艇也無法發揮作用,國民黨軍隊所謂的優勢也將蕩然無存,他又有什么能力與解放軍對抗呢?
當然,蔣介石還依賴著美國這個龐大的后盾,這是他最后的希望。
美國是最富有的國家,無論是資源還是石油,只要美國愿意幫助,一切都可以解決。
可是,蔣介石早就得罪了美國。
在國共雙方談判時,他沒有聽從美國的建議,私自采取行動,自此之后,美國不再向國民黨提供軍事武器和資金支持。
這也是他迅速失敗的原因之一,而如今作為敗將,他想尋求美國的幫助,恐怕更加困難了。
美方明白蔣介石就是一個廢物,一手好牌打得過稀巴爛,不愿再投資于他。
中國人民解放軍士氣高昂,希望一舉消除國民黨反動集團,統一臺灣的雄心壯志遭遇了美國的干預。
1950年6月27日,朝鮮戰爭的爆發給美國總統杜魯門提供了干預的借口,他不僅派遣軍隊援助朝鮮,還將第七艦隊派往臺灣。
中國海軍當時實力有限,難以突破美國艦隊的封鎖,進行解放臺灣的軍事行動。
同時,朝鮮戰場的形勢十分緊張,中國只得暫時擱置解放臺灣的計劃。
美方策劃讓他在臺灣省建立新政權,試圖使這個地區獨立。
然而,這與蔣介石的意圖截然相反。
他雖然渴望奪取政權,但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他并不打算分裂國家,只是希望反攻大陸,戰勝共黨,自己成為中國的統治者。
被解密的“國光計劃”
大陸未能及時解放臺灣,給了國民黨以幻想的空間。
國民黨在占領臺灣后,仍對大陸心存野心。
在蔣介石盤踞臺灣近三十年期間,"反攻大陸"一直是國民黨政權的常見口號。
這一口號常與"解救同胞"、"消滅共匪"等等形成對比。他們一直夢想著反攻中國共產黨占據的大陸,重返失去的"天堂"。
1951年內,國民黨軍隊在大陸沿海進行了數百次小規模的襲擾行動,但大多遭受毀滅性打擊。
1952年,國民黨軍隊擴大了攻擊規模,達到團一級甚至更高,雖然在浙江沿海多次受挫,但在10月份攻擊福建的南日島時占得了便宜。
國民黨軍隊派遣了9000名陸軍士兵登陸南日島,并得到??哲姷闹г?,而解放軍守島部隊及增援部隊僅有1400人。
經過兩天的激戰,國民黨軍隊傷亡近千人,解放軍則有1300多人死亡或被俘,全島被占領三天,島上的政治組織也被摧毀。
當解放軍調集大量兵力進行反擊時,國民黨軍隊卻以迅速撤退的方式離開。
這場戰斗讓中央軍委和福建軍區深感警覺,重新思考沿海防御和對登陸襲擾的應對辦法。
在1950年至1954年期間,臺灣當局致力于保衛臺澎金馬,鞏固其"復興"基地,創造有利于"反攻"的形勢。
然而,臺灣當局并未制定詳細的"反攻大陸"計劃。
1954年,岸信介(為侵華戰爭甲級戰犯,但戰后獲釋,并在美國的支持下成為日本第56和57任首相)與蔣介石秘密組建了反共聯盟。
1957年3月12日,岸信介主持成立了"日臺合作委員會";6月2日竄訪臺灣,并與臺灣當局發布聯合聲明,公開支持臺灣當局的反攻大陸行動。
然而,精明謹慎的蔣介石并沒有因為國民黨內部及國際上表面上有利于"反攻"的形勢而真正下決心。
對于一系列的"反攻計劃",蔣介石基本上只是口頭附和,只是做些表面文章而已。
此外,蔣介石認為"反攻大陸"是非常機密的事情,不能讓美國參與其中,尤其是在美國不支持其"反攻大陸"的情況下。
因此,蔣介石對外只表述為"防御"的需要,以此欺騙美國獲取援助。
蔣介石的擔心是有道理的。
上世紀50年代,雖然美國與臺灣簽署了《共同防御條約》,在臺灣駐有軍事顧問團,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在臺灣海峽巡邏,大量軍援裝備物資供應,并協助訓練國民黨軍隊。
20世紀60年代大陸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因此蔣介石認為這是實施“反攻大陸”的絕佳時機。
經過多年的準備后,1965年,“國光計劃”達到了高潮。
然而,由于美國的強烈反對,加之臺灣當時的制海權已基本喪失,尤其是“1965年海戰”的慘敗使蔣介石意識到,臺軍發動登陸作戰相當困難。
然而,基于自身戰略利益的考慮,美國堅決反對蔣介石的反攻大陸計劃,認為國民黨的反攻大陸不僅不可能成功,反而可能導致臺灣這一基地的損失。
從此,“國光計劃”的規模逐年縮減。
到了1970年后,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臺灣被逐出聯合國,實現“反攻大陸”變得更加困難。
在內外壓力的同時,“國光作業室”于1972年7月20日解散,被合并入臺“國防部作戰次長室”,“國光計劃”最終宣告失敗。
總結
據統計,蔣介石政府在撤離大陸時攜帶了一批珍貴的黃金、白銀、鉑金和外幣等財物,價值不菲。
當時,這些珍貴財物總價值約為80億美元,相當于當時美國財政預算的四倍。
這樣的巨額財富在當時的中國來說,堪稱令人震驚。然而,由于各種原因,這些財富最終流向了極少部分人的手中。
國光計劃的失敗雖然已經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但它卻揭示了國民黨政權一直以來懷有奪回大陸的野心和陰謀。
盡管國光計劃未能實現,但它在臺灣仍然有著重要的象征意義,成為對臺灣的深遠影響。
這也提醒我們要時刻保持對敵對勢力的警惕。
盡管反攻大陸的理想仍然遙不可及,但我們不能放棄對實現祖國統一的追求。
正如一句名言所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strong>
雖然道路漫長,但我們必須堅定信念,持續努力,為祖國的統一而奮斗。
此外,情報戰、認知戰等策略至今仍然持續不斷地演變,這也是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警惕的領域。
新的歷史篇章正在書寫,收復臺灣,實現祖國統一的夢想任重道遠。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