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燚
“湘江的水,越往上游越清,越活,越奔騰不息!我們的世界,也永遠是新的滌蕩舊的。諸位便是當今的新青年,未來中國的希望,便在諸位身上!”
日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和湖南省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重點項目、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問蒼茫》正式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時段,芒果TV、優酷同步上線,湖南衛視、江蘇衛視稍后播出。
命題劇不好拍,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命題劇更不好拍。在敘事層面,它需要拿捏好紀實和虛構的度;在審美層面,它需要在格調和氣質上有所突破;在市場層面,它需要銜接處于變動中的主流審美。在追完6集過后,新劇觀察(ID:xinjuguancha)認為該劇在敘事構建、人物塑造、審美、臺詞等方面,都展現出了喜人的創作進步。
革命版“三國演義”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在敘事上往往需遵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這就使得這類題材需要在紀實性和戲劇虛構方面尋求一種平衡,從戲劇性的角度,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不能受繁雜史料的影響,而落入記“流水賬”的境地。看得出來,在敘事的思路上,《問蒼茫》在時間、空間的維度上有著清晰的方向。
在時間的處理上,該劇集中講述了1921年-1927年間發生在華夏大地上的革命道路探索的故事,《問蒼茫》的優點在于借助史料,挖掘出了各事件之間的邏輯性:如毛澤東想要通過爭取黃龐的力量來推動工人運動的發展,而和黃龐的接觸引出了毛澤東對安源煤礦的實地考察,進而使得他對工人運動之于革命的意義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再如馬林到訪長沙時,正逢勞工會一周年大會,馬林對黃愛、龐人銓大談列寧主義和俄國革命,在毛澤東和馬林的共同影響下,黃愛龐人銓同意讓勞工會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改組,并積極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工人運動的階級自覺性開始覺醒。這些事件前后邏輯緊密,一環扣一環,觀眾既能在快節奏的敘事中感受到緊湊感,同時又能感受到流暢感。
在空間的處理上,《問蒼茫》平行展現了同時發生在湖南、上海、廣東、廣西、北京、江西、湖北等地的故事,但在空間的調配上它并不是平均撒網,而是以長沙、上海、廣州等地為重點,這其實是配合展現以毛澤東、陳獨秀、孫中山、蔣介石等人為聚焦點的幾條人物主線,《問蒼茫》海報中的角色站位就可看出這種微妙的端倪,而該劇開篇數集也像“河流分叉”一樣展現幾條主線的發展方向:一條是毛澤東在湖南地區的革命實踐;一條是陳獨秀在上海地區的革命探索;一條是孫中山在廣東地區對北伐的心結;一條是蔣介石態度的搖擺。
敘事的獨特性決定了剪輯的獨特性。為更好地呈現這種多空間的敘事,該劇采用了平行交叉剪輯的方式,最終,不同的地域呈現了差異化的視覺美學,在敘事上又做到了局部和整體的統一。
在群像的構建和派系的梳理上,該劇堪稱革命版“三國演義”。《問蒼茫》在開篇數集中便展現了共產國際、共產黨、國民黨、軍閥、工人團體、農民團隊等多種力量間的勢力拉鋸,同時也隱隱地展現了共產黨、國民黨各自的內部矛盾,如在共產黨內部,陳獨秀和李達對工人運動和國共合作的理念就存在分歧。
另外,隨著劇情的不斷推進,毛澤東、陳獨秀、蔣介石、李大釗、楊開慧、孫中山、汪精衛、宋靄齡、宋美齡、宋慶齡、蔣先云、瞿秋白、蔡和森、周恩來、劉少奇等歷史上的知名人物,在劇中將會輪番登場,據悉,劇中有名有姓的角色大約400個,至少350個有歷史人物原型。這是一種有野心的大型歷史劇的創作思路,通過浩瀚的群像圖譜構建起了磅礴史詩。
“不一樣的”名人形象
因題材的特殊性,重大歷史革命題材劇在人物塑造上的創新空間有限,而《問蒼茫》依然在這種有限的表達空間里尋找到新的思路,創造了一個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銀屏角色。
首先,是角色的青年感和熱血感。
該劇開篇即彌漫著青春的氣息,毛澤東參加完一大會議后從上海回到湖南,第一件事就是創辦自修大學尋找“真同志”,毛澤東說:“我們要培養的是猛虎,是迅豹,是雄獅一樣的新青年!”而學生群體本身就朝氣蓬勃充滿生機,面試環節一位學員的誓言令觀眾熱血澎湃,“我,夏明翰,志愿以己余生獻身俄式革命,蕩滌積弊,救國救民,直到新生。為此,我愿犧牲所有,包括生命。”正是以夏明翰為代表的無數“真同志”所展現的無私和無畏,點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該劇還擅長通過“演講”來塑造人物并調動情緒。黃龐犧牲后,毛澤東為黃龐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追悼會,黃龐的死喚醒了一大批勞動者,他們在各地逐漸響應著,呼吁萬國勞動者聯合起來。這場戲表現了毛澤東對惡勢力的絕不畏懼、對革命信念的堅定。毛澤東在演講中說道:“罷工不是尋私仇,是謀公義!我們為公理而戰,我們為正義而戰,只要我們堅持,勝利必將屬于勞工!”這種熱血和悲憤化作的力量,瞬間將氣氛推向高潮。
其次,是角色的生活感和親近感。
劇中不少繪聲繪色、細膩表現“吃飯”的戲份,如劇集開篇毛家人正準備著豐盛的飯菜,迎接著毛澤東從上海一大會議后的歸來,妻子楊開慧為家庭忙前忙后準備飯菜;再如共產國際代表馬林來到長沙,何叔衡和毛澤東作為陪同,他們一起品嘗了當地特色小吃長沙臭豆腐。這些煙火感十足的日常生活描寫、街頭巷尾的細節呈現,展現了偉人作為普通人的一面,縮短了偉人與觀眾的距離感。
最后,是角色的另類感和復雜感。
如《問蒼茫》塑造的“特別不一樣”的青年蔣介石形象,就顛覆了觀眾對蔣介石在以往影視作品中的印象。劇中蔣介石的出場方式也很另類,粵桂戰爭結束后,孫中山在夫人宋慶齡的建議下,決定召回正在浙江老家守孝的蔣介石,而此時的蔣介石卻處于矛盾重重的狀態,整日在雪竇寺與禪師下棋,內心充滿困惑,因為覺得35歲的自己還一事無成,然而,在禪師的開導下,蔣介石開悟,在人生岔路口走出了選擇。飾演青年蔣介石的演員白客,此前多以喜劇角色示人,而在該劇中他塑造了一個深沉、復雜的形象,給觀眾帶來了新鮮感。
東方隱喻,文學底蘊
在美學理念上,《問蒼茫》運用了中國敘事體系中擅長的隱喻、象征、留白等意象手段,來升華主題、增添詩意。
首先,《問蒼茫》擅長用“物”來作隱喻。
比如“傘”,著名畫家劉春華的油畫《毛主席去安源》以毛澤東1921年到安源組織工人運動,并在1922年組織舉行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為題材,畫中毛澤東右手緊握著一把褐紅的油紙傘,而“傘”在該劇中第三集也有重點亮相,劇中毛澤東考察完安源煤礦臨走前,朱少連、冬伢子和幾名進步工人在路口送別毛澤東,天空陰沉山雨欲來,朱少連拿出隨身攜帶的一把紅傘送給毛澤東。朱少連說:“要下雨了,這把傘帶上吧!”毛澤東說:“少連,你們留著吧,你們更需要它遮風擋雨!”朱少連硬塞給毛澤東:“拿著,毛先生,你走的路長!”這里通過“傘”隱喻著中國革命道阻且長。
油畫《毛主席去安源》
比如“蚊子”,劇中第二集有一個畫面:一只蚊子嗡嗡地繞著陳獨秀飛,然后落在陳獨秀脖子上,陳獨秀一拍,沒打住。此時陳獨秀在臺詞中說道:“整日間嗡嗡嗡,陰魂不散,小鬼難纏,不就是想吸血嗎?怕你們我就不來上海了!”隨后程子卿等包探等人出現了,到這里觀眾明白了,嗡嗡嗡的蚊子其實是對軍閥的隱喻。
再如“進化論”,劇中第五集孫中山和李大釗在書柜前邊走邊看,看到了進化論和相關書籍。這里對進化論書籍的特寫,隱喻著先進的社會理論將顛覆傳統觀點,對時代進行變革。
其次,《問蒼茫》擅長拆解“漢字”進行“言外之意”的雙關隱喻。
如劇集開篇剛出場的蔣介石充滿著人生困惑,雪竇寺涼亭里禪師對蔣介石說“施主之青云,當自南方起。”禪師的言外之意是在告訴蔣介石,蔣介石會在南方遇到政治生涯騰飛的機遇,在禪師的開導下,盡管對孫中山依靠陳炯明并不樂觀,但蔣介石還是決定前往廣州去往孫中山身邊。
再如,孫中山召喚蔣介石回到自己身邊,蔣介石說道:“有幾個溪口老鄉上門吊喪,他們問我,你在外面當的什么官呢?我隨口說被總理任命為援桂中路軍總指揮,他們又問,總指揮是多大的官?內人毛氏多嘴,說,與戲文里的包公差不多。他們又問,且不說包公有王朝馬漢護駕,就連那七品縣太爺出門,都會鳴鑼開道,你一個總指揮,怎么連區區一個衛兵都沒有?”此處蔣介石“借古說今”,暗示自己懷才不遇,也暗示孫中山不應該受制于陳炯明。
眾所周知,毛主席是詩詞大家,劇中在一些階段性的“中插”中,對毛澤東詩詞的引用也恰到好處,如劇中毛澤東和楊開慧分別時,寫下的那首情意綿綿感人至深的《賀新郎?別友》。異同同工的還有對《三套車》等名曲的引用。
這些引用提高了該劇的文學格調和意蘊,帶來了意猶未盡的美學效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