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至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七年二百七十六年的歷史。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編纂得體、材料翔實、敘事穩妥、行文簡潔為史家所稱道,是一部水平較高的史書。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于《宋史》,其編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記述之完善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
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君子有三惜:
此生不學,一可惜。
此日閑過,二可惜。
此身一敗,三可惜。
摘自《明史·列傳·卷四十九》
解釋:君子有三件值得可惜的事:一輩子不學習,是第一件可惜的事;一天無所事事,是第二件可惜的事;一個人的名聲敗壞,是第三件可惜的事。
感悟:君子有三件可惜的事情——此生不學、此日閑過、此身一敗。
君子不以冥冥墮行。
摘自《明史·列傳·卷三十七》
解釋:君子不因為天色昏暗而毀棄自己的行為舉止。
感悟:出淤泥而不染,時刻保持合理、合德的言行。
己不自信,何以信于人?
摘自《明史·列傳·卷四十九》
解釋:自己都不信任自己,怎么能取信于別人呢?
感悟:要有自信,自信是一個人對自己能力和價值的肯定,是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自信的人更容易面對挑戰,克服困難,自信能夠影響他人對于自己的印象和信任程度。
有所不為,而后可以有為。
摘自《明史·列傳·卷一百零四》
解釋:只有放棄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別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成績。
感悟:有所為,有所不為,只有一個人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才能有所作為。
-5-
生則盡力,死則死耳!
摘自《明史·列傳·卷二十》
解釋:活著便盡力去做,死了就死了吧!
感悟:指生的時候全力以赴,盡人事,聽天命,在面對死亡時則無怨無悔。
-6-
克城以武,戡亂以仁。
摘自《明史·本紀·卷一》
解釋:攻城掠地憑借的是武力,戡亂治平依靠的則是施仁。
-7-
枉己者不能直人,忘親者不能忠君。
摘自《明史·列傳·卷六十七》
解釋:自己行為不端的人就難以要求別人行為端正,不孝順父母的人也不能忠于君主。
感悟:誠實正直地對待自己、他人,要孝父母、忠國家。
-8-
一時寵利有盡,千秋青史難欺。
摘自《明史·列傳·卷一百三十三》
解釋:一時的恩寵、利益名聲總有盡頭,但歷史的評述是過了千年也欺瞞不了的。
感悟:短期的利益、榮耀是過眼浮云,而留在青史留名更為重要和持久。
-9-
幸災不仁,乘危不武。
摘自《明史·列傳·卷一百三十六》
解釋:對別人的災禍而幸災樂禍是不仁義的,乘別人的危難去攻擊不符合武德。
感悟:為人處世應善良、大度,不要趁火打劫。
-10-
居高位者易驕,處佚樂者易侈。
摘自《明史·列傳·卷二十四》
解釋:身居高位的人容易驕縱自滿,處于安樂生活中的人容易奢侈。
感悟:取得一點成績不能沾沾自喜,驕傲自大;處于安逸生活環境中也不可奢侈,而要時刻以節儉修身。
-11-
所謂敬天者,不獨嚴而有禮,當有其實。
摘自《明史·本紀·卷三》
解釋:對上天表示恭敬,不僅是指態度上恭順守禮,還應該具備實際內容。
感悟:舉頭三尺有神明,常懷敬畏之心,不能只是做做樣子。
-12-
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
則天下太平。
摘自《明史·列傳·卷一百四十三》
解釋:文官不喜歡錢了,武官不怕死了,就不用擔心天下會不太平了。
-13-
附小人者必小人,附君子者未必君子。
摘自《明史·列傳·卷一百三十六》
解釋:附庸小人的人一定也是小人,附庸君子的人不一定就是君子。
感悟:謹言慎行、慎重交友,君子容易招惹小人嫉妒和使壞。
-14-
寵極則驕,恩多成怨。
摘自《明史·列傳·卷一百三十二》
解釋:過分寵幸使人驕縱,施恩過多會生出怨恨之心。
感悟:任何事物過度,都會造成極端結果,所以要懂得中庸之道。
-15-
罪己不如正己,格事不如格心。
摘自《明史·列傳·卷一百二十三》
解釋:怪罪自己不如糾正自己的錯誤,糾正錯誤事情不如糾正錯誤的思想。
感悟:犯了錯誤不僅要承認錯誤,還要及時地改正錯誤,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還要從思想深處探究錯誤的原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以防今后再犯。
-16-
治天下者,正家為先。
正家之道,始于謹夫婦。
摘自《明史·列傳·卷一》
解釋:治天下,需先理家庭,治家的關鍵首先是處理好夫妻關系。
感悟:而治家之道,開始于夫妻之間,只有處理好小家的關系,才能處理國之大事。
-17-
成遠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顧細謹。
摘自《明史·列傳·卷十四》
解釋:有長遠打算的人不應為眼前的一點怨言而擔憂;做大事的人不必顧及一些細微瑣事。
感悟: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也不會只被眼前的利益、困難所羈絆。
一衣雖微,不可不慎,
此污行辱身之漸也。
摘自《明史·列傳·卷二十八》
解釋:受人一件衣裳是小事,但玷污品行、玷辱身體,往往是從這些小事上逐漸發展起來的。
天生才甚難,不忍以微瑕棄也。
摘自《明史·列傳·卷六十九》
解釋:人才難得,不忍心因為一點點小缺點就摒棄不用。
感悟:不能因小的過錯而否認人才的整體作用,這樣才能讓他們各自發揮才能。
君子立身,和而不同。
摘自《明史·列傳·卷一百二十三》
解釋:君子修行自身品德在于和而不同。
感悟:君子具有包容心和智慧,能夠欣賞并理解不同的觀點、不同的個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