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曾說,即便把我關在果殼之中,依然是無限空間之王。雖百般束縛,依然游刃有余。這句話用在李白身上,最為貼切。
李白的家世和身世,一直是一個謎,而他本人也很少談及此事。李陽冰在《草堂集序》里寫道,“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珪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明代的曹學全《蜀中名勝記》中提及,“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
李白成就最高的是樂府、歌行及絕句,他的詩風,瀟灑飄逸,隨意卻變幻莫測。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自然真切是詩詞的最高境界,看似無心之筆,卻有無盡情思。王昌齡等人擅長七絕,王維和孟浩然五絕寫得奇妙,唯有李白,五絕與七絕都到了極高的境界。
作為淪落民間的宗室之子,李白的人生悲劇在那個時代是不可避免的。他朋友眾多,卻又異常孤獨;他的詩詞浪漫豪邁,婉約多情,同時又把孤獨寫到極致。他想建功立業,也向往自由,想著仗劍走天涯。
李白的一生,都處于矛盾之中,他在居廟堂之高和處江湖之遠之間徘徊。他戴著鐐銬跳舞,卻從未向世俗妥協。這無形的枷鎖,激發了李白更多的靈感。迷茫、苦悶時,他以酒解憂,以詩抒懷,撥動琴弦,在美妙的音樂中自得其樂。
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年屆不惑的李白,在翰林院任職兩年,卻因才華出眾受到權臣嫉恨,逐漸被玄宗疏遠,最后被“賜金放還”。李白被皇家體面、委婉的方式攆出長安,難掩內心苦悶,于是寫了三首行路難。
宦海沉浮,世事艱辛。前路迷茫。李白得這三首行路難,是對苦悶心情的消解,更是內心成長的一段歷程。
行路難·其一 李白 〔唐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開頭兩句詩,詩人開門見山,用賦的手法,平和敘述,寫出餞行宴之豐盛。斗十千,說明美酒價格之貴,金樽體現了朋友們對李白的重視。價值萬錢的珍稀菜肴,裝在珍貴的玉盤里。再隆重的送別,也難掩悲傷。起筆的兩句詩,熱鬧繁華的現在,與別后的落寞形成鮮明對比。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李白丟下筷子、放下酒杯,美酒佳肴無心品嘗。拔出珍視的寶劍,環顧四周,心內一片茫然。面對送行的好友,無言以對。拔劍,看似無心一筆,卻是詩人真實內心的體現。從小習劍的李白,此時,劍成了他唯一的依靠,給他安全感,也給他自信。
《全唐詩》寫道,李白詩中“劍”字出現了107次,可見李白對劍的珍愛。或許,他更想做一個俠客,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冰川阻塞了黃河,難以渡過;大雪封了太行山,無法攀登。詩人明寫道路艱難,暗寫自己前途渺茫,看不到希望。至此,李白用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四個動作,生動地刻畫了內心的感受。傷感、無助,卻不曾消沉。劍客拔劍,豈會懦弱、自甘消沉?以后的人生,會怎樣?李白一直在探索,后面的文字,會讓我們更清楚。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李白引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激勵自己。想當年,姜尚在渭水支流磻溪邊上釣魚,用直鉤不掛魚餌垂釣,一邊釣魚,一邊嘮叨,愿意上鉤的魚,就自己上鉤。恰巧周文王經過,于是跟他攀談。一番談話,周文王發現,這個老人上通天文,下曉地理,目光長遠、學識淵博。在政治、軍事方面都有研究,對于當今社會形勢分析透徹。于是,周文王邀請他出任國師,后來做了國相,成為棟梁之材。
伊尹夢到自己乘船繞著日月飛行,從而得到重用,成為商朝開國元勛、道家學派創始人之一,人稱中華廚祖,是夏末商初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內心茫然的李白,想到他們的經歷,看到了希望,有了信心。
李白五歲誦六甲,十五歲便寫得多首詩賦,被當時的社會名流所推崇。當時的社交活動,常有他的身影。十八歲時隱居戴天大匡山,潛心讀書,多地游歷,增長見識。年輕的李白,好劍術,喜任俠,活得異常精彩。賀知章初見李白,對他贊不絕口,稱其為天上的謫仙。此外,李白琴彈得也不錯,與好友孟浩然切磋琴藝、劍術。如此多才多藝的李白,不會輕言放棄。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此句詩,一語雙關。山路崎嶇險阻,還有很多岔道,哪里才是安身之處呢?在朋友面前,自尊又自信的李白,絕不會在離別的宴席上表現消沉,獲取同情。他知道前面的道路不好走,他的人生路,同樣艱難,倔強如他,在離別之際,寫出了振奮人心的名句。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此為雙關語,現實生活里,詩人覺得自己能克服困難,長風破浪,掛上船帆,渡過滄海,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潛意識里,詩人覺得自己的政治理想,遠大抱負,也會有云開月明的那一日。
這首短篇七言歌行,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如同命運交響樂,跌宕起伏。從起筆的“金樽美酒”、“玉盤珍羞”,到“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再到“冰阻黃河”、“雪封太行”,后到姜尚、伊尹被重用于微賤之時,而后柳暗花明、茅塞頓開,長風破浪,直掛云帆。如此復雜多變的心理歷程,躍然紙上,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李白情感的起伏變化,正是當時的社會阻遏他理想的真實寫照。苦悶、憤恨、不甘之情,流淌在字里行間,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李白強大的內心和不屈的靈魂。
第二首行路難,詩人則酣暢淋漓地抒發了內心的憤懣。
行路難·其二 李白 〔唐代〕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賭梨栗。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
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節無嫌猜。
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
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
行路難,歸去來!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第二首的寫法,與上一首截然不同,開頭陡起壁立,一瀉千里,亦賦亦比,讀來酣暢淋漓。詩人感嘆,人生道路雖寬廣,卻唯獨沒有自己的出路。唐代詩人孟郊在《贈別崔純亮》一詩中寫道,出門如有礙,誰謂天地寬,其靈感大概來自于李白的這首詩。
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用上青天比蜀道艱難,山川險阻。而這首詩中,詩人用青天形容道路寬闊,與自己沒有出路形成鮮明的對比,引人注意,吸引讀者探求未知的潛臺詞。
“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賭梨栗”。此后六句,詩人的不平之意,躍然紙上。長安城內的富家公子,熱衷于斗雞走狗這類賭博游戲。當時,唐玄宗建造雞坊,斗雞的小兒因此得寵。斗雞或許是仕途道路的一條捷徑。盛傳的民謠證明了這一點: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狗勝讀書。一身傲骨的李白,豈肯與他們為伍?
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一詩中說道,君不能貍膏金距學斗雞,坐令鼻息吹虹霓。
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詩中所言,正是李白的人生態度。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這兩句詩,李白借馮諼的典故,暗寫自己不被重視、郁郁不得志。馮諼為孟嘗君的門客,認為孟嘗君沒有對自己待之以禮,表現得不夠尊重,于是彈劍作歌發牢騷,表達心中不滿之意。
曳裾王門,為卑躬屈膝的真實寫照。為了出入權貴之門,提起提起衣服的前襟,低頭躬身,故意放低自己的姿態。這些,孤傲的李白做不到,畢竟他的血管里流淌著皇家的血液,豈肯輕易低頭?
事實上,李白希望“平交王侯”,渴望被尊重。如今,他即將離開長安,那些權貴,從未重視過他,這一點,讓他不稱意,讓他不能忍受,于是借馮諼發泄。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李白在52歲時,寫出了自己的心聲。
“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這兩句,李白明寫韓信、賈生不被重視,暗寫自己得不到重視。戰功赫赫的韓信,當年被淮陰市井無賴嘲笑、侮辱;才華出眾的賈誼,被灌嬰、馮敬等人嫉妒,得不到漢文帝的重用,后來被貶逐。憶古思今,李白憤憤不平。
“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節無嫌猜”。此后六句,寫出了李白內心的愿望。燕昭王禮賢下士,平等待人,那樣的君臣關系,是李白向往的理想狀態。
戰國時期,燕昭王發奮圖強,尊郭隗為師。他在易水邊筑臺,上置黃金,招攬賢士。樂毅、鄒衍、劇辛慕名而來,為燕所用。據說,鄒衍來到燕國,昭王“擁篲先驅”,親自打掃迎接他。昭王因為尊重鄒衍,害怕灰塵飛揚,用自己的衣袖擋住掃帚。對于這些賢士,燕昭王折節相待,對他們的良言善策言聽計從,從善如流。
推心置腹的君臣關系,是李白渴望的。但現實卻讓他無比失望。玄宗初見李白,非常欣賞他的才華,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于前,親手調羹。李白供奉翰林后,發現自己的任務是隨時賦詩。
玄宗帶他外出游玩,一起宴請賓客。春天,唐玄宗和楊貴妃在沉香亭賞牡丹,李白奉命寫了三首清平調,歌頌貴妃天姿國色的美貌。玄宗欣賞李白的才華,希望他可以根據自己的心意隨時賦詩,寫點歌功頌德的文字,而不是真正求賢。
“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白骨縈蔓草,意為死去多年。燕昭王早已不在,燕國也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里。還有誰能再次清掃黃金臺,像他那樣重用賢士、求賢若渴呢?
李白明寫自己對于歷史的感慨,對于昭王的惋惜,暗寫自己對現狀的不滿,對玄宗的失望,是無聲的抗議。在那個時代,李白不可能直抒胸臆,唯有委婉地寫出自己的感受。失望之情,流露于筆端,沉痛之情,躍然紙上。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原因,在這十二句詩里找到了答案。
行路難,歸去來!詩人的憤慨之情,難以掩飾。既然自己的不到重視,被權貴排斥,不如離開。拂袖而去,是嘆息,也是一種抗議。陶淵明在40歲時辭去彭澤縣令,回家寫了一首《歸去來兮》。文中說,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
李白說歸去來,絕無消極避世的念頭。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愿望,一刻不曾遺忘。白居易曾說,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身處逆境需要等待,李白也在等待。他渴望重新被啟用,不服輸的精神一直刻在他的靈魂里。
時間會撫平創傷,李白也不例外,他的心情慢慢平復。
行路難·其三 李白 〔唐代〕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云月”?這四句詩,詩人借許由、伯夷、叔齊的典故,表達自己的心志。許由以潁水洗耳不可取。伯夷、叔齊不食周粟,以野菜充饑,最后餓死于首陽山,更是迂腐不堪。人生在世,應該韜光養晦,而不是自命清高,自比云月,為了逃避而隱居。
當年,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堯出于對許由的欣賞和信任,把天下讓給他。許由卻以此為恥,避而不見,隱居務農,躬耕于箕山之下、潁水之陽。后來,堯愛惜人才,想讓許由任職。許由用潁水洗耳,以示決心。避而不見,將聽到的信息清洗,彰顯自己與世隔絕。這么做,實屬不該。
許由的逃避行為,并不能證明他是一名真正的隱士。這種假意清高的處世方式,只會讓人不齒。山中宰相陶弘景,拒絕做官,但是盡心盡力,出謀劃策,不求回報。他在山中栽滿松樹,每日聽松濤陣陣,想起好計策,便寫信給朝廷。真正隱士該有的風范,大抵如此。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這八句詩,李白引用子胥、屈原、陸機、李斯的典故,告誡人們不要求功戀位,要懂得功成身退。
伍子胥伏劍而死,被吳王棄于吳江之上;屈原抱著石頭,自沉汨羅江中。陸機雄才大略,無法自保,被宦官誣告陷害,死于軍中,再也聽不到華亭別墅的鶴鳴;李斯被腰斬于咸陽,再也不能去上蔡東門牽鷹打獵。倘若他們早日退出名利場,不求虛名,或許能避免悲劇的發生。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李白的人生哲學,借張翰寫了出來。《晉書》寫道,吳中張翰,是一個曠達之人。在一個瓜果飄香的秋天,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他想念家鄉的熟悉的蔬菜,美味的水果,還有鮮美的鱸魚。張翰豁然開朗,覺得不能委屈自己,為了名利離家千里。于是,辭官返鄉,歸隱田園。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李白的人生態度,至此明了。人生在世,應珍惜現在。今日有酒,就足以讓今天的自己開心,何必在意身后千年的虛名呢?一篇之內三層而兩折,李白的一生,何嘗不是如此?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這是俠士的瀟灑,也是李白一生的追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