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昨天,廈門市多家機構組成的南陽尋親訪問團。拜訪了新加坡城市總會。(圖片:第一排右:陳嘉兆、陳永祥、陳錫福、陳嘉禾、陳才群、陳聯財、陳威龍、陳世強、陳明銓、陳天偉、韓昕余、魏達人、陳忠志、陳俊奇、王麗君、陳寶玲等)
他們是廈門市集美社工業基金會理事長、廈門市陳永和基金理事會副會長陳聯財先生。廈門市集美社潁川文化保護中心理事長,廈門市集美社陳氏宗親理事會副理事長, 廈門市集美區海外僑胞服務中心理事長陳世強先。廈門姓氏源流研究會城市總會會長陳威龍先生。以及陳天偉先生、陳忠志先生、陳俊奇先生等。
陳永祥宗長主持會議
新加坡陳氏總會出席會議的有會長陳永祥宗長、陳嘉兆宗長、陳才群宗長以及王麗君、陳寶玲、陳明銓宗親等。
出席會議的有陳六使的后人,長孫陳錫福先生。曾外孫魏達人先生,陳永和后人陳嘉禾先生等。
大家在陳氏總會南舜墅首先舉行祭祖儀式,之后互贈禮物,暢談近三個小時。
來自廈門市的宗親會和新加坡陳氏總會互贈禮物。主要贈送《集美情》、陳氏姓氏研究等書籍。新加坡陳氏總會贈送華僑女作家韓昕余為慶祝新加坡開埠200周年撰寫的《新加坡的凝聚力-新加坡開埠200年慈善公益之路》。這本書主要記寫了華僑華人在新加坡這塊土地上奮斗、創業和奉獻的歷史。上下兩冊36萬字的歷史研究巨著,一套《新加坡的凝聚力》一部海外華僑華人的慈善史。
姓氏源流代表了族親、宗親的血脈流傳,一直是中華文化重要的凝聚力組成部分。
在陳嘉庚故居,陳列著一本《集美陳氏族譜》,這本族譜也體現在陳嘉庚次子陳闕祥編撰的《集美志》中。這本族譜曾在上世紀60年代斷編,面臨世系斷代的危機。如今,集美社宗親理事會在集美學校委員會和集美社公業基金會的資助下重新修編族譜。
“大社海外族親對修繕族譜非常重視,專門從海外匯錢過來支持族譜的修編工作。”據集美社公業基金會會長陳聯才介紹,陳文確、陳六使家族后裔在2011年給集美陳氏族親捐贈了200萬新加坡幣(按匯率折合約192萬人民幣),其中,10萬元作為編修《集美陳氏族譜》的專項資金。
“族譜要好好編!才能讓海內外的大社族親尋到自己的‘根’,這是利在千秋的好事。”陳聯才動情地說道。
2020年,在各方的關心和支持下,集美社宗親理事會正式開啟集中性大規模的族譜信息走訪核查工作。“我們每家每戶都要去走訪,盡可能向上追溯他們的祖輩,按輩分順序將姓名一個一個正確、嚴謹地抄寫下來。”集美社宗親理事會副會長陳世強說道,“每一戶的信息都需要經過家屬的再三確認并簽字,這樣才算是一份合格完整的家譜信息。”
在集美大社現有的十個角落中,屬于同一支的只有七個角落,分別是渡頭角、二房角、上廳角、后尾角、塘墘角、清宅尾角和向西角,而《集美陳氏族譜》編制的正是這七個角落的譜系。
“以前的族譜只標注男孩的名字,并沒有女孩的姓名。在集美社宗親大會討論通過之后,我們現在也把女兒的名字編進了族譜。”陳世強說道,“如果女兒外嫁了,就在名字后標注‘嫁某地某氏’等字眼。”
撇除“重男輕女”的傳統封建觀念,將女兒姓名編入族譜,也反映了集美社宗親理事會在族譜修編過程中的進步理念。
“現在國內的集美大社族親譜系已全部編制完成,我們正在進行海外大社族親的尋訪,目前編制進度已達到30%。”陳世強介紹道,集美大社的族親遍布世界各地,尤其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緬甸等東南亞地區居多,宗親理事會通過聯系已知的各國海外族人,讓其幫忙探尋遺落當地的其他大社宗親,在核對、抄錄完整所有信息之后,再傳送回國內由宗親理事會進行族譜的整理匯編。
族親尋族親,身處海外的大社族人化身為信使,架起了國內與海外大社族親的連心橋,為《集美陳氏族譜》的修撰工程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在集美大社陳氏譜系中,除了著名的“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之外,還涌現出陳六使、陳文確、陳永和、陳嘉謀、陳嘉麟等眾多海外鄉賢,他們即使身居海外,仍卻心系桑梓,返鄉成立各類基金會用以捐資助學、扶貧幫困、造福鄉鄰,助力集美大社的繁榮發展。
本次海外尋親團,在新加坡拜訪同安會館、廈門公會等機構,將于近日離開新加坡前往馬來西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