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我縣北區先代人民為什么要修建這條蒲塘石路呢?說來簡單,就是我們鬱林縣北區地帶,從賣酒街起,直到蒲塘圩這條古路,大部份是位處崇山竣嶺之間,其中尤以樓山峽谷,曲徑崎嶇,行旅往來,多有蜀道之感。但是這條道路,自古成為南北官員和商民往來的通道。例如古來傳說三國吳派陸績為鬱林郡太守(當時郡治設在布山,即今貴縣),曾出巡視察南流縣(今玉林)、白州(博白)等地,陸氏就是經潯州(今桂平)渡潯江,而進入我們縣境內的蒲塘,然后經洛陽、楓木營、賣酒街而到南流縣。又遠在晉代的石崇,卸去交趾令后,渡北部灣進入博白,以數斤珍珠聘娶博白美女梁綠珠為嬌妾,也是道經我們的鬱林,再經蒲塘、大洋,渡潯江而北返河南,建金谷別墅以藏嬌。所以,從今日的玉林城向北行經蒲塘而過潯江,是古代行政官員和商旅往來南北的要道。因此,民間叫它為通州大道。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的了。
按:本文寫于1986年,作者陳衍英先生,小平山人。解放前曾任撫康中學(鬱林縣立二中)國文教員、后任鬱林日報社長、1947年出任鬱林縣文獻采編。
(一)
遠在一百六十多年前,曾以鬱林縣北區的蒲塘圩為中心,由民間集資修建有石路一條。北端起于現在蒲塘公社龍平大隊的錦江橋(又名白馬橋),南達現在小平山公社解放大隊的登高橋(現叫黨州大橋),全長約80多華里,路面約一米余寬。在這條石路北端錦江橋頭,建有白馬茶亭一座;在南端的黨州橋頭,也建有黨州茶亭一座;石路中段的樓山北麓下,又建有樓山茶亭。這些茶亭和石路,都是我縣北區先代勞動人民為廣大群眾利益而建筑的。可說是我們鬱林縣的古跡之一。
(今白馬橋石路)
然而,這條通州大道,多在高山峽谷中,古代交通工具簡單,一般是靠筍輿(轎)和驢馬,而肩挑者更眾。因此,這條通州大路就有修筑的必要。
據說大約是在清代道光年間,先由撫康鄉石山坡(即今蒲塘公社石山大隊)蕭承萱富紳和回龍平山村(即今蒲塘公社龍平大隊平山村)的梁書龍兩人發起集資取材,經過兩年多的時間籌劃,才興工修建。先后用了九年多時間,工程才算初步完成到塘角石門(即今小平山公社楓營大隊利雞塘生產隊的塘角山峽口處)。過了兩年,又由撫康鄉竹根沖(即今小平山公社楓營大隊竹根沖村)的周丹桂莊富戶發動集資接住塘角石門而修筑到黨州大橋頭。以下接賣酒街大路,這一段比較平坦,就不再修筑了。
依我的目見,這條石路遺留下的殘余路段,在當年修筑時,路基高矮不一,高者兩米多,矮者亦超過0.5米,全由石塊砌疊,路面則以石灰石板鋪砌。這樣,可以想見前代勞動人民用血汗筑成工程如此巨大的石路,確可稱為偉大的建筑了。
后來因年久失修,加上雨淋水沖,這條石路遂有不少路基崩塌,路面亦隨之而損壞。迨民國二十二年(1933)以后,廣西軍閥集團施行所謂三自政策,借名改建鄉村道路,這條前代勞動人民以雙手和血汗筑成的蒲塘石路,便被徹底毀壞。
(三)
蒲塘石路兩端和中途樓山峽谷口,各建有茶亭一座,規模宏偉,設備完善,為行旅者稱道。
白馬茶亭
白馬茶亭是在蒲塘石路筑成后興建的,地點在今蒲塘公社龍平大隊錦江反洪道的北端,正在尖崗嶺的南麓。古代的蒲塘石路是從茶亭的門口通往潯州大洋、大灣塘而渡江。所以是為了方便行旅飲水而建立的一座茶亭。
茶亭采取寺廟式建筑,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分為兩座:上座是茶廳和烹茶工人的住所,下座為一幢排樓形式建筑。排樓里面是一間寬敞的大廳,是行旅者憩息之所。設有石凳,布置井然。在上下座的墻柱上,摹書有對聯二首:
一
錦水烹茶欣解鬱;
江湖行客快通潯。
二
七尺軀,擔當古今大事,勿慌忙,坐坐去;
一雙足,歷盡天下全圖,且停下,吃吃茶。
茶亭背靠巍峨矗立、松林蓊鬱、蒼翠欲滴的尖崗山,面臨碧波蕩漾,蜿蜓遠伸的錦江。亭前種有幾株榕樹,濃蔭蔽日,樹根設有幾條石凳,供商旅行人憩息,端茶品茗,清風拂拂,十分涼快。抬頭可鑒枝頭小鳥;俯首可賞江里銀波,勞頓全消,旅途順適。
(圖為白馬反虹管,為白馬亭舊址,原亭前古榕樹仍存,
至今仍有不少碎瓦片)
這間茶亭建成后,置有田產十多畝,將收益設置茶水,免費供過往行人飲用。這間茶亭于民國二十二年(1933)的時候,廣西軍閥集團推行三位一體制(即鄉長兼中心校長和民團后備隊長),將這間茶亭改建為上撫康區遠治鄉公所。解放之后,于1958年大躍進時期已將這間茶亭房屋拆作其他建設了。
樓山茶亭
樓山茶亭是和白馬茶亭同時興建的,地點在今蒲塘公社(注:現洛陽鎮)大禮大隊樓山北麓,距離洛陽圩約六華里。茶亭結構大致與白馬茶亭相同,分為上下兩座,系古代寺廟形式。上下廳均為行旅者憩息之處,設有凳臺和飲茶器具。
(樓山茶亭碑刻)
茶亭的建筑物,大部份用火磚建成,棟梁之上,有雕龍畫鳳,墻上還有精致的壁畫,十分雅致。上下座的中間為走廊;南北兩頭為拱門,寬敞而華麗;上座的中廳里,摹書有對聯一首,文曰:
樓山曲徑崎嶇,今有坦途通南北;
茶亭巍峨矗立,常備香茗待仕商。
解放后,由于形勢發展的需要,蒲塘公社在茶亭背面的山上,開辟樓山林場,已將茶亭上座拆建其它房屋,下座亦改為工人住所。
黨州茶亭
黨州茶亭的建筑,大約比上面兩座茶亭遲幾年,地點在黨州大橋的北端。建筑物也分為兩部份,在路之東側為六角形茶亭是供行旅者休息之所;在路之西側則為茶廳,是專作烹茶飲茶之所。均系仿照一般亭榭的形式建成,頗為美觀。茶廳墻柱上,書有當時知州撰寫的對聯:
陸羽停車,這間便是烹茶店;
劉伶問路,此去當經賣酒街。
上面這首對聯,后人多談其寫得很好。因為陸羽是唐朝竟陵人,隱居苕溪,性嗜茶,著有《茶經》三卷。這里運用來作上聯,頗合茶亭意義。劉伶則系晉代沛國人,縱酒放達,著有《酒德頌》傳世。現在以之配入下聯,則見黨州茶亭與賣酒街遙遙相對,一茶一酒,更覺文意雋永,茶亭更加為人向往了。
(圖為重修登高茶亭碑刻)
現在,黨州茶亭東面之六角亭,早已崩塌,西面之茶廳,在解放后修建新公路時,又已改建為黨州道班的住所。(完)
后記:
在黨州村史館現存“剙憩亭題名誌”碑刻,碑刻記有原撫康人士捐款名錄,摘抄前面捐款最多者名錄:
蒄塘村 沈俊修 捐錢伍仟文正(今蒲塘鎮關塘村)
蒲市北門街 信和店 捐錢伍仟文正(今蒲塘鎮北興街)
蟾蜍嶺童生蕭睦先捐錢伍仟文正(今蒲塘鎮石山村蟾蜍嶺蕭屋隊)
瓦窯頭監生職員 凌俊?鶘 共捐錢伍仟文正(今高峰鎮瓦窯頭村)
蟾蜍嶺童生蕭得善 捐錢伍仟文正(今蒲塘鎮石山村蟾蜍嶺蕭屋隊)
(圖為碑刻原件)
(碑記與告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