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元代詩人王冕在白梅一詩中,以擬人的手法,用凌寒獨放的梅花自比,同時也表明了自己不向世俗低頭的人生態度。
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當年你離開時,漫天飛舞的雪花,宛如盛開的白花;如今你歸來,漫山遍野的花兒又像紛飛的雪花。離別的凄涼與重逢的喜悅,對比明顯。
雪與梅花,是冬天的靈魂。謝道韞形容雪花,未若柳絮因風起,令人稱絕;林逋化用前人詩句描寫梅花,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有如飄逸的寫意畫,讓人眼前一亮。
《紅樓夢》里的雪景和梅花,濃墨重彩,精彩紛呈,可見曹公對雪的熱愛,對梅花情有獨鐘。《紅樓夢》第四十九回,下了一夜大雪,寶玉欣喜異常,盥漱完畢,穿戴整齊,披上玉針蓑,戴著金藤笠,足穿沙棠屐,匆忙趕往蘆雪庵。他遠遠地看到青松翠竹,在白雪的映襯下更加翠綠。寶玉走到山坡下,聞得一股清香,撲面而來。回頭看時,正是妙玉門前,櫳翠庵中十數株紅梅,宛如胭脂一般,格外精神。
雪與梅花,給了大家無限靈感,就連文筆不通的鳳姐,都在聯詩時起了一個絕妙好頭:一夜北風緊,李紈和香菱的續筆,也很奇妙。
一夜北風緊,開門雪尚飄。入泥憐潔白,匝地惜瓊瑤。形象生動地寫出雪花飄落之飄逸,灑落地面后的銀裝素裹的景象。
寶玉從櫳翠庵折來梅花,寶釵提議,用‘紅梅花’三個字作韻,寫一首七律,邢岫煙作‘紅’字,李 紋作‘梅’字,寶琴作‘花’字。曹雪芹通過三首梅花詩,賦予三個角色不同的特點。寄人籬下、孤苦無依的邢岫煙,在鳳姐看來,不像邢夫人那般自私,也不似她的父母那樣懦弱,是個極溫厚可疼的人。
蘆雪庵里,眾姐妹群芳爭艷。邢岫煙身穿家常舊衣,無避雪之衣,卻毫無卑怯之感。此時,黛玉腳上穿了掐金挖云紅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紅羽紗面白狐貍里的鶴氅,束一條青金閃綠雙環四合如意絳,頭上罩著雪帽。薛寶釵穿一件蓮青斗紋錦上添花洋線番羓絲的鶴氅,其他姐妹都是一色大紅猩猩氈與羽毛緞斗篷。
岫煙淡然平和,有傲骨無傲氣,一如她詩中的梅花,沖寒而放。綠萼添妝融寶炬,縞仙扶醉跨殘虹。看來豈是尋常‘色’,濃淡由他冰雪中。岫煙的梅花詩,正是她人生態度的真實寫照。
“詠紅梅花得紅字 邢岫煙
桃未芳菲杏未紅,沖寒先已笑東風。
魂飛庾嶺春難辨,霞隔羅浮夢未通。
綠萼添妝融寶炬,縞仙扶醉跨殘虹。
看來豈是尋常‘色’,濃淡由他冰雪中。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梅花與雪,常一起出現在詩詞里,誕生了無數經典名句。今天我們要看的這首踏莎行,出自宋代詩人呂本中。呂本中,字居仁,世稱東萊先生,壽州人,詩為江西派,對道學深有研究,詩詞俱佳。
踏莎行·雪似梅花
呂本中 宋代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惱人風味阿誰知?請君問取南樓月。
記得去年,探梅時節。老來舊事無人說。為誰醉倒為誰醒?到今猶恨輕離別。
詞的上片,詩人以奇妙的構思,寫出梅花與雪交相輝映的絕美景色。“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雪如梅花般潔白,梅花像雪花那樣晶瑩剔透。梅花與雪,相似亦或不相似,都是大自然最奇妙、美麗的景色。
唐代詩人東方虬,在春雪一詩中寫道,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不知園里樹,若個是真梅。大雪紛飛,雪花飄落枝頭,宛若潔白的花朵,園中的樹木與梅樹難辨真假。呂本中的靈感,或許源于此詩。
“惱人風味阿誰知?請君問取南樓月”。阿誰意為何人,梅花與雪,風景絕美,卻讓詩人愁腸百結。心中的苦悶愁思,誰能知道呢?只有南樓上的明月知道我的心意。詩人妙筆生花,以疑問的方式引出下文,吸引讀者探知根底。
比喻和借景抒情是詩詞常用的寫作手法。南北朝詩人江淹在《別賦》中,以春草、春水襯托離愁,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又以秋露、秋月襯托相思,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陰往來,與子之別,思心徘徊。
詠梅詩,貴在別出心裁、與眾不同,不惟造語巧麗。世人愛寫白梅,王安石獨樹一幟,鬢捻黃金危欲墜,蒂團紅蠟巧能妝,讓人眼前一亮。宋代詩人范成大以美人比喻梅花,午枕乍醒鉛粉退,曉妝初罷蠟脂融,不落窠臼。東坡寫梅花,竹外一枝斜更好,將梅花的幽獨閑靜寫得恰到好處。
王安石的另一首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被選入教材,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短短20字,卻寫出梅花的風骨。荊公的靈感,源自蘇子卿: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來。
詞的下片,詩人開門見山地描寫自己的心事,煩惱由來。“記得去年,探梅時節。老來舊事無人說 。”往年此時,梅花盛開,詩人與心上人一起賞梅,情真意切,自有南樓上明月見證。如今,心上人不知身在何處,物是人非,往事從何說起?
“為誰醉倒為誰醒?到今猶恨輕離別”。此為點睛之筆,讀到此處,才知詩人煩惱的根源。詞寫畢,詩人也為自己的這段過往表明態度。離別后,詩人醉了又醒,醒了又醉,到底為了誰呢?此處留白,我們已然洞悉詩人的心事。讓他無法釋懷的,是遠方的佳人。至今,他仍在悔恨,悔恨當初不該那樣輕易地離開。
吳衡照在《蓮子居詞話》中說,“言情之詞,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致。”呂本中這首《踏莎行》,見雪感懷,睹梅抒情,登樓感嘆,對月寄懷,離愁別恨娓娓道來,如霧里看花、水中望月,自有一番朦朧美。
呂本中在采桑子一詞中,以江樓月為背景,寫月圓月缺、人之別離。他用白描的寫法,寫聚散離合,看似淺顯,實則流轉自如、寓意深遠,韻味無限,渾然天成,無一絲雕琢痕跡。詞中寫道: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呂本中的另一首詞減字木蘭花,以月下、花前、江邊之景,引出無限離愁。去年今夜,詩人與朋友月下小酌,同醉花樹下。今夜江邊,詩人獨自一人徘徊,月色昏暗,長堤、柳樹、渡船在月色下依稀可見。今昔鮮明的對比,極大的落差,讓詩人觸景傷懷。
故人走后,杳無音信。呂本中的獨特之處在于,他不寫自己對朋友的思念,卻寫朋友帶走他的離愁。自從別后,思念綿長,明年花前憶今日,像今日回憶去年那樣。
減字木蘭花 去年今夜
呂本中 宋
去年今夜,同醉月明花樹下。此夜江邊,月暗長堤柳暗船。
故人何處?帶我離愁江外去。來歲花前,又是今年憶去年。
呂本中寫這首詞時,北宋滅亡,宋室南渡。作為主戰派,他的詩多描寫貧富對立的社會矛盾,富有現實感,比同時代詩人更為深刻。而他的詞,多寫離思別情,委婉清新,這種強烈的反差感,正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
當時的形勢,戰戰和和。主戰派同醉,自然是看到了希望。更多時候,月暗長堤柳暗船,志同道合的故人,因被貶謫,天各一方。國勢恢復,遙遙無期。詩人的苦悶,除了對朋友的思念,更有對國家前途的擔憂。
呂本中有才,其才猷皆可經邦;有風骨,其風節皆可以厲世。只可惜生不逢時,有才無處施展,唯有寄情詩詞,研究道學。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并作十分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