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4年的文件提出:允許務工、經商、辦服務業的農民自帶口糧到集鎮落戶。與此同時,中國社會科學院張雨林教授在《社會學通訊》中第一次出現“農民工”一詞。
隨后這個詞被廣泛使用,而今年正好是這個稱謂出現的第40個年頭。
一:第一代農民工——吃苦最多、保障最少、思鄉最深
第一代農民工主要出生在50年代和60年代,尤其以60年代為主。
第一代農民工在十七、八歲或者二十多歲的時候,正是80和90年代改開的蓬勃時期。他們或通過招工、或通過介紹坐著一輛輛農用車、縣城班車、跨省火車來到了省會城市、東部城市和南方。
第一代農民工普遍的職業是80年代和90年代最紅火、最缺人的電子廠流水線工人、各類工地建筑工人、酒店餐廳服務員等等。
那時候南方和東部城市的外向型經濟快速發展,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來支撐。輾轉在各個城市、各個工地、各個車站的第一代農民工們,背著大包小包、滿頭亂發、唯唯諾諾,一家老小被老板、工頭、城市管理者們呼來喝去。
那時的第一代農民工,還真不如留在農村里繼續過活的農民有尊嚴。
沒辦法,為了生存,為了多掙一點,為了將來回去時能有面子一些,第一代農民工什么苦都能吃,什么氣都會忍。
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和勤儉節約,第一代農民工們往家鄉的親人們日積月累的匯著自己的工資結余。
每個發工資的日子,都是第一代農民工最開心的日子。
每個發工資的日子,都是當地郵局填單匯款最忙的時候。
從90年代開始,一直持續到21世紀初,中部、西部等地區的農村和鄉鎮,第一代兩層和三層小樓蓋了起來。
國家的中西部持續扶貧、第一代農民工的匯款反哺,才是很多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和鄉鎮能夠發展的兩大基石。
第一代農民工在1990年平均收入僅為每天6元左右。到了1995年平均收入到了每天15元左右。到了2000年平均收入到了每天30元左右。
不過,不要忘了:由于歷史的原因,80、90年代,第一代農民工的工作環境、安全保障、各類保險等等,基本是湊合的、缺失的。那時候各項法律制度并不健全,即使城市的工會,也很難幫助到外鄉、外省的農民工們。
第一代農民工到現在基本都在60-65歲以上了。他們最大的困難是:最思鄉、最戀家,但卻仍然希望繼續出來打工掙錢。
原因也很現實:
1、掙錢養老。年輕的時候沒有各種保險,尤其是養老保險缺失。
2、掙錢看病。年輕的時候勞動環境和安全保障差,職業病甚至殘疾在年老時全部顯現出來,但醫療保險都是最低的農保,甚至沒有。
3、補貼兒孫。第一代農民工的后代,大部分也都在各個城市務工,他們希望通過買房留在城里、還要養育第三代等等,也迫使年老力衰的第一代農民工,仍想得到工作和收入,用來補貼兒孫。
第一代農民工吃苦最多、保障最少、思鄉最深,他們通過血汗建起來的一幢幢農村的小樓,如今大部破敗陳舊、空空無人,成了第一代鄉村振興的實物見證。
二:第二代農民工——農村容不下靈魂、城市容不下肉身
第一代農民工的孩子們,大都出生在70后和80后,他們大部分至少完成了高中或者中專的學習,考入大學的也有很多。
但他們的社會身份和實際標簽還是很無奈的成為第二代農民工,因為他們的戶口大部分還是在原籍,但他們的生活和經歷,更多卻是在各個大中型城市。
第二代農民工是幸運的,他們趕上了21世紀初的改革紅利、政策紅利、城市化紅利等,他們起薪收入遠遠超過自己的父輩,每月2000元、3000元甚至5000元。
第二代農民工是努力的,他們還能保留著第一代農民工勤奮刻苦的基因,他們還能把父輩對勞動、對生活的教導聽進去并付之行動。他們已經不再拘泥于傳的制造業,而是在服務業、電子業、信息業等等技術性行業大展拳腳。
第二代農民工也是辛勞和無奈的,他們也趕上了大中型城市房地產的爆發前。一部分努力 且幸運的第二代農民工,不僅掙到了錢,而且還買了房、轉了戶口,成為城市新居民。
然后更多的第二代農民工卻在40歲以后面臨:
農村容不下靈魂,因為他們已經習慣城市的生活和規律,無法再回到農村生活,這也是他們與父輩產生矛盾的原因之一。
城市容不下肉身,因為他們在自己收入不斷增長的同時,還要面臨一二線城市漲得更快的房價、更高的生活成本、更快的淘汰節奏。
大部分第二代農民工,既沒有在農村生活,也沒有在大城市買房,伴隨著一輪又一輪的城市化,他們退而求其次地在靠近鄉村的縣城買房定居。
現在普遍30多歲、40多歲的第二代農民工好像醒悟了,他們不再苛求自己和父輩,也不再勉強自己的后代。
三:第三代農民工——隨性、隨緣、隨遇而安
第二代農民工結婚生子的時間已經不再像父輩那么早了,所以他們的后代大部分都出生在95后和00后。
嚴格意義上講,第二代農民工的孩子們,已經不能再用第三代農民工來標注了: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已經徹底城市化,學習經歷、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社交圈子都已經完全脫離第一代農民工即他們的祖輩。
他們對城市、對學業、對職業甚至對生活的理解和實踐,即使第二代農民工即他們的父輩也望塵莫及,覺得不可理喻。
他們當中學歷較低的會從事外賣、快遞、直播、網約車、自媒體等新興職業。
他們當中學歷較高的,會從事IT、金融、教育、醫療等行業,即使職業不高。
他們當中還有通過自身努力、家族關系,實現考公考編、出國工作的也有很多。
作為第三代的他們,農村生活要么已經消失,要么只是在寒暑假才會體驗。即使體驗,也跟原來的農村生活大相徑庭了。
但是,他們已經不會再聽父輩,更不會聽祖輩對生活、對勞動、對世界的經驗傳授。
結語
也許不會再有第四代農民工了,這是城市化的成果,也是城市化的代價。
在田間揮灑汗水、在工廠機械勞動、在城市擺攤吆喝,即使是第三代都不會再考慮父輩、祖輩的這些生存途徑,即使這些途徑養育了他們。
他們的父輩、祖輩會經常責怪他們太任性、太隨性。
他們自己的圈子中卻信奉學習、工作、生活、戀愛……一切都隨緣。
他們自己的心里永遠都會告誡自己:隨遇而安就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