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藍字
原創首發|藍字計劃
全文字數|約8000
延安果農張春德每年都被困在蘋果樹上。
53歲的他,在90年代退耕還林的熱潮中,在延安的山澗種下第一棵蘋果樹,每日修剪、涂白、拉枝、疏果、套袋,二十多年如一日。
行情好時,張春德一年收入9萬多元,還掉農資貸款,能養活五口之家。在“產供銷”分離機制下,張春德總會遇上滯銷,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蘋果爛在樹上。
“面朝黃土背朝天,苦一代人就夠了?!睆埓旱陆洺V皇O乱环N情緒。
| 張春德的日常是給蘋果打包裝
農產品滯銷,只是中國5億農民日常遇到諸多難題的一種。一片漆黑的村莊,荒廢的農地,孤獨的老人......
凡此種種,在中國200多萬個自然村時有出現。
時代發展積累的紅利,不應該讓鄉村被遺忘。鄉村振興,成為當代中國社會的種種力量不能回避的議題,是時候高效、系統地解決這些難題了。
互聯網是當下鄉村最時髦的“土方法“,即使是農民們,也聽說了有個互聯網很厲害,但是互聯網都在大城市里,村里哪里找?
自2022年以來,一種名為“區域公益專場”的新模式開始出現在重慶、河南、貴州等多個省市。通俗地講,就是以互聯網為載體,通過數字化工具,由國內科技企業共同參與,根據當地獨有的鄉村生態、地緣經濟來量身定做一套線上公益幫扶模式,連接本土的公益機構,動員本土的民眾,圍繞鄉村產業發展、人才培育、特殊群體關愛、鄉村治理等方面,策劃慈善項目、組織專場活動。
以往互聯網公益實踐中形成的技術沉淀、方法邏輯,可以成規模、可復制地在區域公益專場中得到應用,小到村道上的一盞路燈、張春德的蘋果產銷信息,大到數億農民的增收,都可以在這個新模式下得到回應,展現出與以往通過互聯網籌款再發放截然不同的邏輯。
中國最基層的農村土地單元格,一場鄉村振興的區域場實踐正在發生。
鄉村困局催生新模式
過去三十年,中國人口分布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中國城鎮化率從1995年的29%飆升至2022年的65.22%;農村人口從1995年的最高峰8.6億,到2021年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為約5.1億。
數十年時間,中國社會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然而代價是,鄉村一度被邊緣化。
最典型的例子是河南。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的一份報告指出,2017年,河南農村戶籍人口5171萬人,是中國農村人口唯一突破5000萬人的省份。然而,其中外出務工的農民工高達2876萬人,超過農村戶籍人口的一半。而其中,絕大數外出務工者是青壯年,而留守農村的則是婦女、兒童和老人。
2015年,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的康樂園老年公寓發生了一場大火,大火背后的一面,是彼時魯山縣嚴重的農村空心化問題。老年公寓5公里外的張店鄉馬村,村里400戶,有超過300戶的青壯年勞力在外打工,年邁的老人與蹣跚學步的兒童留在了村里。
| 魯山縣辛集鄉,看戲的大多是老年人
空心化的現實某種程度上催生了后來稱為“魯山模式”的實踐。
最早是在2019年的磙子營鄉磙子營村,村“兩委”根據群眾呼聲并征求廣大群眾意見后,提出每人每月捐一元錢衛生費,用于村里環境整治。該模式迅速在魯山被推廣開來,魯山縣慈善系統在鄉鎮建立慈善工作站,村級層面設立慈善聯絡員,群眾每人每月自愿捐贈一元,一年十二元。
互聯網公益也加入其中。過去三年,在河南平頂山流行著一句話,說每年的9月9日,都有一個外面的好心人來給當地做好事?!奥犝f是一個姓騰的老板”,在平頂山謝村,有老人家這樣描述每年9月發生的背景。
在魯山當地,村民每年發起討論和評選,決定本村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公益機構提供支持,學習把受助群體需求升級為公共利益需求,形成村民共同目標。
平頂山人為了撬動籌款達成共同目標,想了很多辦法,不但可以站臺,而且可以上門,甚至還可以上墳。
“有個鄉出了位知名外出人士,是某省廳級高干,因為工作忙,好多年都沒辦法回平頂山老家,鄉里每年國慶期間,村民都自發組織幫忙幫他家祖墳掃得好好的,拍個照片發給這位老鄉請他放心,他看了也很感激,帶頭捐款,一個廳長怎么也捐個五千塊錢吧!”平頂山慈善總會副會長周俊范說起這個故事,認為“魯山模式”充滿了民間血性和集體精神。
涓涓細流,匯成江河,2022年魯山縣收到捐贈款超過2200萬元,每個村莊就有幾萬到十幾萬元的捐贈款,本村孤寡老人愛心幫扶、村小學慈善文化培育等需求轉化為項目,看得見的問題被一一解決。
在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秘書長葛燄看來,魯山這種既古老,又嶄新的嘗試,極具中國特色和智慧。
| 魯山磙子營鄉使用項目資金對道路進行修繕
而在魯山之外,被邊緣化、空心化的農村,需要被看見的問題不止是老人,需要的解法也不止是“魯山模式”。
自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啟動“希望工程”公益項目以來,1989至2019年間,已成功援建了20195所希望小學。
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三元村,一所寫著“三百梯長久希望小學”幾個大字的學校鐵門緊鎖,操場一側已經長滿野草。中江是典型的外出務工大縣,全縣141萬人口中,常年在外務工人數達48萬。中江縣教育局副局長冷衍文表示,近10年來該縣撤并村小(含教學點、希望小學)共108所,全縣837個村中仍在堅持辦學的村小只剩90所。
隨著農村地區的學生大量進入城鎮讀書,許多村校因無人上學而閑置的情況比比皆是。
養老、教育之外,更大的難題是農民增收。
2015年開始,工資性收入已經代替經營性收入成為農民收入的一大來源。2022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133元,其中工資性收入達8449元,經營性收入為6972元,占比僅為34.6%。
工資性收入取決于進城農民工的就業,想要在農村為農民提供增收渠道,穩住農民經營性收入是關鍵,產業的發展則成為關鍵之中的關鍵。
然而事實是,農民的經營性收入波動很大。在“蘋果大市”延安,全市蘋果種植面積300多萬畝,全市超過百萬人從事蘋果產業相關工作,蘋果占農民收入的60%以上。張春德也多次遇到價格暴跌、嚴重滯銷的難題,有時辛苦一年的收入甚至不夠蘋果的采、拾勞動力成本。
如何能夠讓農民實打實地賺到錢?養老問題、教育問題在農村還有沒有更好的解法?
中國鄉村需要有人探出一條新路。
公益也能解放生產力
張春德面臨的滯銷問題,同樣困擾著數億農民。增收難源自信息的匱乏,在大部分時間里,他們只能根據自己的經驗來生產,極端天氣、病蟲害、市場波動......都可能毀掉張春德們一年的努力。
張春德們被困在了蘋果樹上:處于信息孤島之中的他們,無法保證自己的蘋果能賣出去,往往只能選擇最保守的生產方式。
說直白點,是數字化技術已經在高樓大廈之間變得隨處可見時,互聯網的力量尚未真正觸及這個時代最需要它的一群人。
無論是說互聯網的發展需要“下沉”,還是為了實現數字經濟紅利的普及,各方力量已經在嘗試改變:建設互聯網+物流體系、大力發展農村電商。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體系,改造提升農村寄遞物流基礎設施,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和農產品出村進城。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數商興農”工程,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促進農副產品直播帶貨規范健康發展。
太行山南麓,河南焦作市博愛縣。2015年開始推行“縣長喊你回家做電商”活動,為返鄉創業農民提供五年免房租、低利率小微企業貸款等優惠政策。原本在鄭州打拼的青年李閃,決意放棄網絡銷售的工作,回博愛創業賣農產品。
快捷的農村物流服務,給他的銷售帶來了巨大的推動。短短一年時間,他在實現個人收入提升的同時,還帶動了近60名貧困戶的就業,企業人均年收入達4.5萬余元。
最新的數據顯示,全國已累計建成990個縣級寄遞公共配送中心、27.8萬個村級快遞服務站點,95%的建制村實現快遞服務覆蓋。
| 安徽歙縣溪頭鎮桃源村,主播正在直播賣茶,來源:新華社
電商平臺將越來越多心思投射到農村。
盒馬、京東、拼多多等多家電商企業開始在各地建設農業直采基地,通過數字化助力農產品品種研發、生產過程優化以及農產品標準制定,拉動和引導農業產業鏈資源配置優化。直播電商風靡后,淘寶、抖音、拼多多等電商平臺也先后推出“直播助農”項目,淘寶直播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共有500多名縣長走進淘寶直播間;在“字節跳動”的平臺,也已經有超過63位市長、縣長參與直播助農活動,銷售額超過7800萬元。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喝上了“頭啖湯”。城步既是“楚南極地、苗疆要區”,也是國家級貧困縣,2019年,從商務部來到城步掛職副縣長的劉書軍,遇上了阿里巴巴集團派駐城步任縣長助理的劉寒,兩人在淘寶直播上開設的“城步芝麻官”賬號,成為第一對親自做主播的縣長(助理)組合。
一年多下來,“城步芝麻官”就已經積累粉絲4萬多名,銷售農產品超過500萬元,帶動600多戶貧困戶增收,受益人口超過2000人。城步苗族自治縣也被列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生產力的困局終于有了消融的跡象。但恰如城步,如果沒有劉書軍與劉寒的相遇,很難說城步能不能乘上直播電商的東風。
鄉村需要一種更可復制的、更加精確瞄準農民需要的模式,區域公益專場恰逢其時。在已有的實踐之中我們發現,區域公益專場已經進一步成為了數字技術推動生產力解放的放大器。
張春德如今感受到的最大改變是,他終于不用擔心蘋果再爛在樹上。
2019年,張春德加入了“延安有我一棵蘋果樹”,這是由延安市寶塔區發起的政府監督、市場運作、果農受益的公益助農項目。通過“延安有我一棵蘋果樹”認養平臺的幫助,他的蘋果實現了“產前銷售”。
| 一箱箱不斷往外運的延安蘋果
在果園的云直播平臺上,曾在延安插隊的知青何曉新坐在北京的家中,只要打開手機APP,就可以實時看到果樹的成長情況。
這一項目背后的騰訊公益,還通過技術手段,幫助果農們用區塊鏈,把整個生產、種植、銷售過程做到了上鏈,實時反饋給消費者。
以上所說的技術手段,發端于業務,經受過市場檢驗,也在互聯網公益領域有過大量應用,區域公益專場如今成為了這些技術的集中秀場。
“延安有我一棵蘋果樹”是“鄉村振興·陜西專場”的重點項目之一。該活動由陜西省慈善協會主辦,陜西省委文明辦、陜西省民政廳、陜西省鄉村振興局作為指導單位,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
去年7月“鄉村振興·陜西專場“中,“延安有我一棵蘋果樹”通過騰訊公益平臺募集到款項逾26萬元。今年的“鄉村振興·陜西專場“活動中,項目又在短短幾天籌到款項26.7萬元,同時帶來不少認養蘋果樹的客戶,幫果農累計創收2640多萬元。
項目籌到的款項,可以讓果農安裝防雹網、改良土壤、裝滴灌系統。蘋果樹的認養人,通過數字技術與公益平臺與果農實現的連接,打破了以往的信息孤島。
這種變化讓張春德欣喜并更加投入,“現在每年至少12、3萬的利潤是有了,雖然經管起來確實麻煩不少,但能掙上錢人就愿意做,農村人不怕苦的,再個客戶提前把錢給咱打了一部分,那咱就要為人負責任好好弄呢,不能辜負大家的信任。”
重慶的“一片茶葉福一方百姓”、“巴渝新農具計劃”,陜西的“外婆的禮物”......技術沉淀成為各地公益專場的骨架,本地的種種特色產業與需求成為血肉,二者的相輔相成,被一次次地在區域公益專場中得到復制。
來自五湖四海的資金,專場之中的數字化工具、技術支持、人才培訓,成為了鄉村產業騰飛、農民增收的助推器。
這可能促成的,是中國農村生產力的再一次解放。
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困擾了人們半個世紀的“最后一公里”,總有人高調地宣稱打通,爾后消失。
因為這“一公里”,想要打通,太難了。
對于中國鄉村來說,區域公益專場為何會是一次至關重要的創新?
關鍵原因在于,無論是以往“扶危濟困”式的關注,還是過往公益行業乃至各行各業投注的目光,更多是一種自上而下式的“饋贈”,缺乏對于鄉村本土的滲透——養老問題如此,教育問題如此,想要真正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僅要解決農民的增收問題,更要讓“饋贈”式的關注,撬動起鄉村本土的力量。
如果用一個專業名詞,就是必須嘗試觸及“基層治理”的難題。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提到,“社會治理的基礎在基層,薄弱環節在鄉村。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strong>
現實之中,中國鄉村基層治理面臨兩大難題:一是資源不足,二是效率低下。
資源不足體現在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健全與本土人才的不足。
以互聯網的普及為例,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83.1%,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61.9%,其中農村網民規模為3.08億,占網民整體的28.9%。這意味著,至少有1億左右的農民,幾乎完全脫節于互聯網時代,更談不上享受數字經濟高速發展的紅利。
而且,超過九成農民為初中及以下學歷。這意味著,農村很難留下有技術、懂經營的人才,農村產業發展既缺乏技術支持,農業現代化也可能會遙遙無期。
至于效率低下,更多體現在資源整合上。中國女子學院教授劉伯紅講過一個案例:一年冬天,她到受災村去送溫暖,一個婦女拉著她說,她入冬以來已經收到第四件皮夾克了,還是男士的。但這位婦女真正需要的,是嬰兒奶粉。
在資源分配并不均衡的現實下,如何將最適當的資源送到最需要的人群手上,成為基層治理必須解決的難題。可行的方法,是最大化地調動本土的力量協同作戰。正如《人民日報》所評論的:只有最大限度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形成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大合力。
來自外界的力量如何在本土實現有價值的“下沉”,各方資源合作如何發揮“1+1大于2”的效果,成為鄉村基層治理必須回答的問題。
| 河南周口市太康縣,慈善會工作人員在做公益宣傳
區域公益專場,成為激活鄉村振興動能的角色。
貴州專場的落地是一個極佳的例子。2021年之前,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公益慈善人才缺乏等原因,貴州的公益慈善事業還極為依賴線下捐贈,包括省內企業的大額捐贈。2021年,貴州全省的互聯網募捐數額也僅為588萬元。
區域公益專場來得正是時候。今年11月28日至30日,“鄉村振興·貴州專場”在貴州開展,其中騰訊公益除了專項千萬元的配套捐贈資金外,還提供了包括深度內容制作、品牌創意公關傳播等全方位的定制化的宣傳服務支持。
此次專場活動期間,恰逢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舉辦“2023中國?雷山苗年暨鼓藏節”。雷山縣以此為契機,也與騰訊公益聯合發起了“和雷山一塊做好事”公益行動,雷山當地的文化特色以雷山非遺答題、鼓藏節開幕式直播等線上互動得以實現推廣,“保護吊腳樓”公益項目也讓游客與本地民眾關注到了雷山縣境內68個國家級傳統村落的木質吊腳樓。
針對貴州本土的公益慈善組織,騰訊公益此前已經驗證過的機構數字化能力建設、公益數字人才隊伍建設也同樣被復用。其中就包括“千百計劃”的定向支持、技術公益項目孵化、與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共同發起的“數字人才開放計劃”二期等內容。
以最直觀的效果來看,此次專場參與的公益慈善組織達到45家,上線鄉村振興公益項目388個,線上接收捐款金額超過4000萬元,參與捐贈人次達到150萬。
| 黔東南的鄉村,亟需基礎設施建設
如果說區域公益專場在貴州的落地,是為貴州帶來了互聯網公益的東風,那區域公益專場在河南的實踐,則更像是一次基層動員的大演練。
河南向來是“互聯網公益大省”。自2018年開始參與“99公益日”以來,河南省慈善會系統一直表現亮眼,2021年、2022年連續兩年位居全國第一。整個2022年,河南省共有2800余萬人次在騰訊公益上奉獻愛心,籌募善款達15.6億元。
這一成績展現的是河南在基層動員能力——在此之前,河南慈善會系統已經在全省建立了22000多家慈善分會、慈善工作站。
區域公益專場成為了基層動員能力的絕佳舞臺。去年開展的“鄉村振興·河南專場”中,河南當地藉此建立了一個完善的自下而上反饋機制。由各地的慈善工作站配合,各鄉鎮村民自發提交需求,慈善總會再一一梳理、研究、匯總。短短3天時間,河南慈善總會與全省75家公益機構參與的275個慈善項目迅速上線,涉及產業幫扶、兒童關愛、養老服務、急難救助等多個議題,得到了226萬人次的2.62億元捐贈。
其中“我為家鄉點盞燈”項目極具代表性。河南鞏義市新中鎮,經濟體量、財政收入能力相對貧弱,而山地面積、村莊數量又位居前列,因而社會民生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2021年的水災發生后,鞏義全域各種基礎設施損毀嚴重,企業復工復產耗費了大量成本,該鎮基礎設施的恢復與原定投資計劃均受拖累。
鞏義市新中鎮口五路,晚上就因為沒有路燈,長期漆黑一片?!皼]路燈的日子,成年人下班、孩子放學都要跑快回家,冬天更要提速。晚7點后,若非急事誰家也不愿晚上出門。”當地村民李娟直言?!拔覟榧亦l點盞燈”項目上線之后,百余套太陽能路燈的資金迅速由來自本土的捐贈人與平臺籌集完畢,口五路約兩公里的道路,也結束了一片漆黑的歷史。
| 鞏義市新中鎮口五路被點亮的道路,來源:河南日報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副秘書長劉琴則認為,“公眾在區域公益被動員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讓大型公募基金會牽頭以議題或項目為主的聯合勸募格局正在發生一些改變?!薄半S著互聯網公益的發展以及公益理念的普及,個體捐贈人更有可能會喜歡、青睞和服務自己家鄉或自己所在城市的公益項目。公益需求也越來越個性化和區域化?!?/strong>
這意味著,農民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受助人或者單純的捐贈者,也可以是項目發起人和執行人,鄉村的需求由村民主動挖掘,機構提供合法性,平臺提供資金與技術支持,多方的良性互動之下,互聯網公益已經不再以籌款為導向,而是以解決一個個看得見的社會問題為導向。
資源不足不是問題,其中的技術沉淀、人才培訓機制幾乎是拿來即用;效率低下不是問題,區域公益的動員能力,互聯網公益的資源協調能力,能夠最大化地實現資源整合。
| 傳統互聯網公益與區域公益專場的路徑對比
這種資源整合,如同為鄉村發展注入持續發展的活水。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郭凱天曾對區域公益活動有一番形象的概括:“扎根在第三次分配的毛細血管里,將純線上的人人公益模式,改造為服務鄉村振興事業、符合縣域和鄉村特色的公益共創行動,為鄉村帶去的不僅僅是捐贈數字,更是以多方力量的共創,一起為鄉村注入活水源頭?!?/strong>
區域公益專場之中,這種互聯網公益與在地力量的互動,是一種方法論的日趨成熟,即“深入一線,了解和挖掘鄉村的實際需求,因地制宜設計公益項目,更好地鏈接社會力量給予支持”,這為基層治理提供了一個新解法。
互聯網公益不可能是“救世主”,區域公益專場只是將政府、基層、慈善、商業等種種力量糅合到一起的潤滑油、凝結劑。
基層治理,也成了一個遲早要被攻克的難題。
從互助到自助的中國解法
農村問題并非中國獨有,而是一個全球性的挑戰。
在這方面,已經完成工業化的國家走過了一條難以復制的道路。譬如美國,早在19世紀末已經開始大規模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1970年農業人口已經僅占3.1%,第一產業占比則從1948年的8.6%開始下降, 近十多年都穩定在1%左右。足足百年的時間與二戰后積累的強大資源,作為后發國家的中國難以比擬。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則仍未探索出解決方案。尤努斯在孟加拉創辦的格萊珉銀行,讓他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卻仍無法讓孟加拉擺脫全球最不發達國家行列。印度、巴西經濟發展上成績不小,里約熱內盧與新德里的貧民窟陰影猶存。
沒有可供參考的樣本,中國必須走出一條獨立的、自我探索的路徑。
這條路徑,需要解決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需要改變達到2.50的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在探索路徑的過程中,負責搭臺的政府部門,負責唱戲的村民、企業、公益機構,缺一不可。
| 重慶潼南縣,鄉村振興項目幫扶農民建起的大棚
區域公益專場出現之前,從“希望工程”等項目的“扶危濟困”,到“精準扶貧”,再到如今的“直播助農”,對于鄉村振興路徑的探索從未停止。
區域公益專場的創新,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參考。對于基層與村民而言,增收、環境改變、可持續發展是核心需求;對于當地政府而言,花最小的錢辦最大的事求之不得;對于企業而言,反哺鄉村既是責任也是路徑;對于互聯網公益而言,這是最后的一公里。
兩個月前,騰訊公益一行回訪河南省慈善聯合總會,總結學習和慈善會系統搞區域場公益專場的經驗,河南方面領導非常重視,也叫上了各縣市分管民政、慈善的負責人一起討論。
討論現場非常直接火爆,一位縣民政工作負責人認為騰訊公益給錢越來越少了,應該加大專場配套資金的支持力度。他列舉了河南蘭考的一組數據:2020年,騰訊公益在當地投入專場配套資金26萬元,占總募款額的6.7%;2021年,專場配套資金下降至占總額5.4%;2022年占比還剩4%;到了今年,騰訊公益提供的專場配套資金額度不減,但是占募款額比例只剩2%了。
這位負責人對騰訊公益專場配套資金變“少”的評價,背后實質是騰訊在公益領域實踐更希望看到的區域場實踐的成果:這類資金作為一種起激勵作用的催化劑,占募款額度越來越少,實際意味著自發的群眾公益捐贈已經越來越多。
蘭考人正在用一種互助變自助的姿態參與新時代的紅色實踐。
在中國最具體的鄉村單元格里,以騰訊為代表的中國互聯網公益的伏筆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以前大多數的愛心網友公益捐贈來自于一二線城市,這兩年騰訊搞區域專場的數據顯示,越來越多捐款人來自于縣城和村社”,騰訊公益平臺運營負責人余和謙認為,這是中國互聯網公益社會價值最大化的重要變化之一。
鄉村振興從來不是單一主體的任務,而是一個多元化協作的過程。如今,以往各自為戰的角色,都在這種模式之下找到了適合的位置。
困擾全人類的難題,自此又多了一個可供參考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