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這個問題之前,有一件事要先弄清楚,解放戰爭時期,各野戰軍在“行政”層面,是要隸屬于各大軍區的(戰略區)的,只是在作戰指揮上,才歸軍委統一調度和領導,全國戰局一盤棋,野戰軍之間的互相配合至關重要。
粟裕
但是大軍區的存在極為重要,沒有各大軍區(上級是各中央局)在組織、動員和后勤上的統籌,野戰軍怎么可能專心打仗?
大兵團會戰,所涉及到的糧秣支持、新兵補充、俘虜看管、民眾發動、保衛地方政權等等領域,各項工作十分繁雜。
所以解放戰爭最終取得勝利,功勞絕不可以都算在“野戰軍”頭上,各大軍區、二級軍區所付出的艱苦努力,以及軍區領導之地方部隊的貢獻,都是值得銘記的。
同時,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的組織架構,也必然跟各大軍區領導班子是直接掛鉤的。
彭總
而在幾大軍區中,一直都存在著“副司令員”的職務,比如中原軍區劉司令員鄧政委以下,曾有陳毅、李先念兩位副司令員;華東軍區陳司令員饒政委以下,還有張云逸副司令員;東北軍區在林司令員(兼政委)以下,曾有高崗、呂正操、周保中和蕭勁光四位副司令員。
通常情況下,其實是先有大軍區,然后才產生野戰軍司令部的,也就是在軍區所屬部隊中遴選精銳,組成“野戰軍”擔負主要作戰任務,是各大軍區的主力所在。
比如東北軍區于1948年1月組建(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改稱),統一指揮全部“東北人民解放軍”,但是直到當年8月間,才組織專門的野戰軍司令部。
那么在此之前,東北軍區司令部,是同時指揮東北野戰軍和東北軍區所屬地方部隊的,100萬大軍指的也是兩部分力量。
如此規模的軍事力量,也需要一個龐大的司、政、后各單位,共同組成的指揮機構,設置分管后勤、訓練等領域的“副司令員”,實屬情理之中。
一野趙副司令員
但是兩套指揮班子合在一起,確實不利于主要戰場、主要力量的戰役指揮,也會使軍事首長們陷入瑣事中影響“專注指揮作戰”,因此在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期以后,各大軍區分別組建了單獨的野戰軍司令部,簡稱“野司”。
因此需要理解,野戰軍司令部的組建,其實脫胎于軍區首長班子,同時必須弄清楚,各中央局、各大軍區和各大野戰軍的隸屬關系,野戰軍只是在戰場上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最深,但卻是三類機構中,職權最低的一個層級。
而各大軍區在組建野戰軍司令部時,有三個重要問題必須考慮,其一是“野司”的領導班子必須精干,畢竟野戰軍以機動作戰為中心任務,再搞“壇壇罐罐、論資排輩”實無必要。
其二是野戰軍首長,也必須在軍政能力上,得到軍委的足夠認可和信任,畢竟“打敗敵人”是壓倒一切的目標,一些資歷深厚但是大兵團指揮能力不足的我軍將領,在戰略反攻和戰略決戰期,并不合適在野戰軍任職。
中原軍區李副司令員
其三被許多歷史愛好者忽略了,那就是還得考慮,中央局書記、大軍區政委是否隨野戰軍行動。
一般來說,在解放戰爭時期,這兩個職務均是由同一首長擔任的,以保證復雜形勢下的“一元化領導”,以及“黨指揮槍”這個大原則的貫徹。
注意當時的職務細節:東北局書記兼東北軍區政委,是林總一肩挑;中原局書記兼中原軍區政委,眾所周知是鄧公;而華東局書記兼華東軍區政委,卻并非陳老總而是“小姚政委”。
綜合這三個方面來考慮,中原野戰軍和東北野戰軍自正式組建司令部起,就不需要設置“副司令員”一職,以確保指揮的順暢和班子的精干,畢竟兩個中央局書記兼大軍區政委都隨野戰軍行動。
道理明擺著:中央局書記在哪,領導核心自然就在哪,且兩大野戰軍的司令員,軍事指揮能力毋庸置疑。
二野劉司令員
林總是以東北局書記、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的身份,兼任的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注意兼任的含義),而以軍區第二副政委羅榮桓,兼任“東北野戰軍政委”;鄧公以中原局書記、中原軍區政委的身份,兼任“中原野戰軍政委”。
這兩個“野司”的組成,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能力,完全勝任,除了會設置“后勤司令員”外,并不需要再設副司令員,比如東北軍區的四位副司令員、中原軍區的李先念副司令員,都沒有在野戰軍司令部中兼職,“精干”這個元素很是重要。
為什么呢“野司”必須是精干的司令部?野戰軍司令部經常性處在前線,戰場情況瞬息萬變,甚至是有一定危險性的,過于臃腫和龐大,非常不利于隨軍行動。
而各大軍區機關,一般都在畢竟可靠的解放區辦公,畢竟機構數量較多、非戰斗人員較多、輜重設備文件較多,比如東北軍區在哈爾濱、中原軍區在豫西、華東軍區在膠東等等。
粟裕
華東野戰軍的情況就有些特殊了,這跟它由“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合組而成的關系不大,就是兩個重點:一是華東局書記、軍區政委沒有跟隨野戰軍行動(軍事能力不足),二是陳毅司令員兼政委(華東軍區司令員兼)的作戰指揮能力,之前也曾一度遭到質疑。
那就需要加強領導、加強軍事指揮班子了,而粟裕將軍雖然資歷較淺(沒有出任華東軍區副司令員,已是佐證),但是大兵團指揮能力之強有目共睹,成為陳老總的主要軍事助手,出任華野副司令員實質名歸。
如果深耕革命史的讀者,應該有所了解,“小姚政委”對粟裕副司令員的工作,一直是非常支持的。
三野正副司令員
到1948年城南莊會議后,軍委曾決定由粟裕擔任華野司令員兼政委,如果那樣的話,未來的三野恐怕也不需要設置副司令員了。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粟裕謙讓,已經去中野的陳毅仍然保留了華野司令員兼政委的職務,粟裕擔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委,在濟南戰役期間、淮海戰役期間,華野當時還有副司令員嗎?
順便說一下,陳老總去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兼任第一副司令員,是三軍逐鹿中原時期,一個特殊和臨時的任命,主要是協調兩大野戰軍的關系。
一俟淮海戰役結束后,解除兼職是必然的事情,所以陳老總這個野戰軍副司令員,得算特例,畢竟他在華東野戰軍的職務和級別,都要高于中原野戰軍,按哪個算合理?不言而喻。
理清了這三大野戰軍在整編之前的脈絡,則改稱為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時,首長名單也就沿續了下來:第二野戰軍在陳毅返回三野后,“野司”僅保留司令員、政委和參謀長的職務;第四野戰軍也是101、102、103的司令部組成,均不設副司令員。
東野司令員和參謀長
那么既然陳老總返回了三野,繼續擔任司令員兼政委的職務,則粟裕將軍只能重任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委,第一副政委是譚震林同志。
實際上,在上海解放以后,粟裕再次代理了三野前委書記,也就是說,行使的仍是司令員兼政委職權,還是沒有副司令員,當時陳老總的中心工作,是負責上海的接收和穩定。
為什么把西北野戰軍、第一野戰軍單獨說明呢,因為在西北野戰軍成立時,并沒有“西北軍區”的存在,注意下時間點:西北野戰軍于1947年7月31日,由“西北野戰兵團”奉命改稱,次年2月1日再改稱“第一野戰軍”,而西北軍區是同日成立的,由“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區”改稱而來。
換句話說,西北野戰軍自成立之日起,并沒有上級的大軍區機構,是直屬軍委指揮的野戰部隊,因為彭總是以解放軍副總司令的身份,兼任的野戰軍司令員,那得算是高職低配了。
賀老總的“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區”,在西北戰場上僅為西野提供后勤保障,而并非西野的“行政上級”,另外兩位老總的職務在那擺著呢,完全的上下級關系。
彭總和張副司令員
在這樣的情況下,西北野戰兵團、西北野戰軍必須有比較健全的領導班子,來做好司令部的全面工作。其中西北野戰兵團的前身,是“陜甘寧野戰集團軍”,當時以張宗遜為司令員,彭總到任后,張宗遜順理成章改任副司令員。
1948年增設趙壽山為第二副司令員(起義將領),改稱第一野戰軍后,領導班子也就沿續了下來。
也有人說,第一野戰軍、第三野戰軍是司令員兼政委一肩挑,所以有必要增設副司令員,而第二野戰軍、第四野戰軍并非如此,沒必要再設置副司令員來分擔工作。
其實這就是個巧合,否則以彭老總的軍政能力,難道需要兩位副司令員幫襯?西北戰場的所有重大戰役,都是彭老總親自指揮的,下面有兵團司令員、縱隊司令員(軍長)來執行。
如果“野司”設置副司令員是慣例的話,那么陳謝兵團歸建以后,陳賡將軍完全可以出任第二野戰軍司令員,資歷和能力都符合標準。
劉鄧首長
因此說,野戰軍司令部的組建,就其精干的屬性而言,正常情況下并不需要設置副司令員職務,更沒有那么多花哨。
四大野戰軍在整編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時,野司的人員配備,只是沿革了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和東北野戰軍的首長班子而已,沒什么額外因素。
其中第一和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的存在,即是沿續了西北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之前的特殊情況,由軍委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的特別安排,要知道,野司的組成方式和人事任命,那是要報請軍委批準的。
起義將領趙壽山
順便詳列一下四大野戰軍整編以后,野司領導班子的主要人選名單:
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彭老總,副司令員張宗遜、趙壽山、參謀長閻揆要,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第二野戰軍:劉司令員、鄧政委、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張際春、參謀長李達。
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陳毅,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委粟裕,第一副政委譚震林, 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唐亮。
第四野戰軍:林司令員、羅政委、參謀長蕭克(整編成為四野后不久,劉亞樓出任兵團司令員)、政治部主任譚政。
一野首長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