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上海明軒“一間屋”,與其說是一場拍賣,不如說是一次視覺藝術(shù)大賞。每一個場景,每一幀照片,精致又時髦,滿滿的上海灘老錢風,美得像一張張電影劇照。
今季“一間屋”選用了三個風格迥異的空間,對應「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分別為:古典主義的花園別墅、現(xiàn)代主義的包豪斯空間、未來主義的曲面空間。策劃人說,“差異化極大的只是外在風格,但似乎都在以事實證明:優(yōu)秀的藝術(shù)品,一定是百搭的。”
的確,優(yōu)秀的藝術(shù)品,一定是百搭的,且能混搭進任何風格的空間中,無論是過去,現(xiàn)在,還是未來……
Part_1
一間屋之
古典別墅空間/
紗窗日落漸黃昏
金屋無人見墨香
午后是客人們最愛光臨古典別墅的時間。 一群衣著漂亮的男子女子涌進花園,熱火朝天,一片歡笑,他們當中,有會跳胡旋舞的西域舞女,也有駕駛銀鞍白馬的少年。主人善收藏,喜交游,時常有新奇別致的新物件,特別受到客人們的青睞。 這些漂亮客人的到來令主人晃了晃神。他幽幽想到,自己也曾有過難忘的青春歲月,而眼前這番情景,在過去的漫長歲月中其實是很常見的。
凜冬將至,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墨香,走進一間屋,如聞佳人撫琴瑟,纖手清且閑。
那黃昏時迷人的光影跌宕在屋子的每個角落,藝術(shù)品強大的能量場在空間暗流涌動,層巒起伏,激起千堆雪。一幀幀畫面,訴說著這一間屋的情緒故事,讓人沉浸其中,流連忘返。
Lot 139
趙之謙 (1829-1884)
花卉行書對屏
設(shè)色絹本 鏡框 1880年作
直徑:28cm
估價:600,000-800,000
出版:
《白云堂藏書上集》,臺北,國泰美術(shù)館,1981年8月,P246-249
黃君壁舊藏。
Lot 152
張大千(1899-1983)
梨花書法合璧
設(shè)色紙本 鏡框 1949年作
38.3×52cm
800,000-1,200,000
出版:
《張宗憲珍藏中國近代書畫-十七家作品集》(香港蘇富比有限公司.2002年6月),頁117。
展覽:
《張宗憲珍藏中國近代書畫展覽》,2002年6月-12月,巡回展覽于上海、香港及臺北。
Lot 222
梁國治(1723-1786)
楷書七言聯(lián)
水墨宮箋 對聯(lián)
173.5×36.5cm×2
80,000-100,000
文物商店舊藏。
展覽:
《鼎甲翰墨·清20狀元書法展》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shù)館主辦(2009年)。
著錄:
《雙魁堂藏清代進士法書選》第1頁,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shù)館(2009年)。
Lot 110
郁達夫(1896-1945)
行書《過富春江》詩
水墨紙本 立軸 1938年作
95×44cm
600,000-800,000
注:
郁達夫夫人王映霞舊藏
此幅錄郁達夫本人在一九三五年十月七日所作《過富春江》詩。而本作品作于抗戰(zhàn)之時,此年郁達夫在武漢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成立大會,并被選為理事。可見此詩中所蘊含的郁達夫抗敵之志與報國之心。后因郁達夫組織星洲華僑義勇軍抗日,被日本憲兵殺害于南洋。
Lot 145
黃賓虹 (1865-1955)
湖舍清讀圖
設(shè)色紙本 鏡框 1949年作
70×33cm
2,000,000-2,200,000
出版:
1、《浙江四大家作品集》(三) P205西泠印社出版社 。
2、《畫院》P106中國國家畫院、華東師范大學出版。
3、《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書畫選》P234 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
4、《美術(shù)世界》P12-P18吉林畫報 。
5、《棲霞嶺—紀念黃賓虹誕辰一百五十周年虹叟書畫展專刊》P47,杭州黃賓虹學術(shù)研究會。
6、《紀念黃賓虹誕辰一百五十周年虹叟書畫集》P324,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
Lot 137
吳昌碩(1844-1927)
仙桃圖
設(shè)色紙本 立軸 1919年作
138×34.5cm
1,000,000-1,200,000
作為近代畫壇承前啟后的一代宗師,吳昌碩的藝術(shù)聲名遠播東瀛,澤被海外。出于對吳氏作品及其畫風的喜愛,日本保留的吳昌碩作品較為豐富。此件《仙桃圖》,裝裱精美,雙層杉木畫盒,保存極為完好,畫盒上有日本著名漢學家長尾甲題字。作品構(gòu)圖疏朗,用筆雄渾恣肆,仙桃以上下呼應之勢展開,葉之偃仰向背,枝干之虬曲蒼勁,跌宕多姿;上下對角式的構(gòu)圖,使得畫面充滿生命的張力。桃實以朱紅潑寫,葉筋以濃墨勾勒,枝干以篆籀筆法寫出,仙桃色彩鮮而不艷,色墨之間,畫面趨于圓渾,穩(wěn)重卻不失靈動。
Lot 153
張大千(1899-1983)
紅葉白鳩
設(shè)色紙本 立軸 鏡心
113×45cm
8,000,000-10,000,000
出版 :
1.《寒舍秘籍二》第111頁,1989年8月。
2.《香港佳士得廿周年回顧——中國近現(xiàn)代畫精選》第94頁,2006年。
3.《天下洞庭·萬山紅遍》第88頁,2011年3月。
1.香港佳士得2000年春拍Lot163
2.北京翰海2006年秋拍Lot0567
《紅葉白鳩》為張大千工細重色的風格一路,在繼承宋代院體花鳥畫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又以實物寫生為主,注重生趣和清新之感,設(shè)色則細膩自然。畫面更具欣賞性,符合時代的審美需求。
本幅的彌足珍貴,不僅在于作品流傳過程中的確鑿可信與由此附著上的情感意味,更在于作品本身所凝聚的畫境妙趣。20世紀50年代初期,張大千一度卜居于印度大吉嶺地區(qū)。因此這段時間張大千創(chuàng)作的作品,多有借景懷鄉(xiāng)的濃厚寄意,本幅作品無疑亦是如此。在作品中,畫家借異域之紅葉以及白色斑鳩的傳統(tǒng)寓指,通過對廣東摯友何冠五寄贈的創(chuàng)作初衷,深刻地傳達出張大千對家鄉(xiāng)故土的思念之情,意味深遠,溢于畫外。
Lot 149
林風眠(1900-1991)
仕女
設(shè)色紙本 鏡片
67×67cm
1,900,000-2,000,000
直接得自林風眠學生潘其鎏家屬。
提及林風眠的仕女題材彩墨畫,大多數(shù)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那些個人色彩鮮明的古裝仕女作品。此幅作品中的女子就有著他的仕女人物所特有的標志性的形態(tài),仕女古典優(yōu)雅,手持蓮花,安閑端坐,顯現(xiàn)傳統(tǒng)女性溫柔敦厚的秀美風韻。作品造型簡潔、生動,筆墨技法上,畫面用筆嫻熟自由,特別是人物輪廓線、衣紋線既十分大膽流暢又準確、頭飾烏發(fā)漫卷,沒有復雜的矯飾;眼睛的描繪呈現(xiàn)柳葉式的黑色外形,淡化其它諸如眼珠和睫毛等細節(jié)的處理。那種沒有明顯表情也沒有激烈動勢的姿態(tài),靜穆、嫻雅、寂寞、美麗,獨自幽居一室,說不出的飄逸出塵、含蓄婉約,代表了林風眠融合中西的努力。
Lot 133
齊白石 (1864-1957)
桂花雙兔
設(shè)色紙本 立軸
133.5×40cm
3,000,000-3,500,000
出版:
1、《榮寶齋 < 香港 > 有限公司開業(yè)一周年紀念畫集》, 圖版 21,1988年。
2、中國當代六大名家書畫集 2,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2年出版,p188-189。
3、《楊永德藏齊白石書畫》圖版300,中國嘉德1995年出版。
1.原中國嘉德1995年秋拍拍品
2.楊永德舊藏。
Part_2
一間屋之
現(xiàn)代包豪斯空間/
若藝術(shù)不是一場冒險
藝術(shù)家面對他的時代,既不能走回頭路,又不能迷失方向。如果走回頭路,他就會言之無物。反之,如果他把這個時代當作他描寫的對象,他就會把自己也作為這個時代中的一員,同時也就不會完全聽命于這個時代。 在排斥和接受之間,始終存在著這種永恒的緊張關(guān)系,藝術(shù)家便在這兩條鴻溝的分界線上向前行走,每邁出一步,便是一次僥幸,更是一次冒險。然而,正是在這種風險中,也只有在這種風險中,存在著藝術(shù)的自由。
Lot 207
清雍正
爐鈞釉搖鈴尊
款識:“雍正年制”四字雙行篆書款
高16cm
4,200,000-5,200,000
1.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2.北京翰海,1996年11月6日,Lot1254。
3.香港蘇富比,2020年10月9日,Lot0037。(成交價:HKD 5,015,000)
參閱:
1.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北宋汝窯奉華紙槌瓶、粉青紙槌瓶,編號:故瓷017856N、故瓷004371N。
2.《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瓷器卷·清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頁103,圖67。
3.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清雍正爐鈞釉紙槌瓶,編號:中瓷003065N。
4.香港蘇富比,1998年4月28日,Lot755。
5.保利廈門,2018年7月15日,Lot0951。(成交價:RMB 7,590,000)
本器造型古樸典雅,直口,長頸,方肩,筒形腹,下承圈足。器身通體施以爐鈞釉,釉色絢麗奪目,其中紅、藍、紫諸色相浸相潤,交融于身,燦若云霞,美輪美奐,無有窮盡。釉面垂流感十足,恰若清晨垂露欲滴,極富天然韻致,底暗刻“雍正年制”四字雙行篆書款。
本尊來源顯赫,原為山中商會寶蓄,展覽于1938年山中商會在東京上野日本美術(shù)協(xié)會主辦的“世界古美術(shù)即賣大展觀”、“支那朝鮮古美術(shù)展覽會”,并出版于《世界古美術(shù)即賣大展觀》,山中商會,1938年,編號1214。其后由懷海堂珍藏,展覽并出版于《機暇清賞: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2007年,編號25。懷海堂主人樂善美德,遠見卓識,恩承家族之旨,在香港及內(nèi)地積極支持慈善福利工作,致力捐助教育機構(gòu)及醫(yī)療基建發(fā)展。懷海堂主人傾心收藏逾五十載,為敏求精舍重要一員,并曾出任副會長一職。他歷年搜求集萃,嚴選慎挑,廣集佳瓷,創(chuàng)“懷海堂”,眾川赴海,海納百川之瓷,弘揚中國藝術(shù)之精。懷海堂主人所藏包括明代珍稀御瓷,也有清代華瓷雅器,眼光獨到,品味非凡。
Lot 282
盛懋(元)
松溪漁隱圖
設(shè)色絹本 立軸
1,200,000-1,800,000
著錄:
1.流失海外的國寶(文字卷),P171,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2.海外所在繪畫錄目錄(卷一)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昭和52年(1977年)
出版:
1.中國歷代畫目大典,遼至元代卷,第219頁,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
2.中合圖錄(一)
克利夫蘭美術(shù)館舊藏
本幅從所繪的意象來看,是盛懋“漁隱”類題材作品,這類題材在他的傳世畫作中較多見,如有: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秋溪放艇圖》、上海博物館藏的《秋舸清嘯圖》、大都會博物院藏《秋林漁隱圖》等,以“漁隱”寄托文人士大夫?qū)﹄[逸人生境界的向往,特別是有元一代,森嚴的族群等級制度與漢族文人仕進之途較前代更為不易的特殊際遇,使得表達消極避世思想的漁樵題材成為文人、畫家情感寄托的載體,盛行一時。
Lot 283
南宋佚名
游蜂碧桃圖
設(shè)色絹本 鏡片 鏡心
27.5×17.5cm
2,000,000-3,000,000
此幅《游蜂碧桃圖》突顯了北宋花鳥畫到南宋花鳥畫的變化特點。構(gòu)圖上,南宋工筆花鳥更趨精簡化,并多采用邊景或小景的構(gòu)圖樣式,簡潔而精致。此畫描繪了春日里幾株碧桃花開正艷,幾只蜜蜂正盤旋其上的景象。畫家將此畫重心安排在畫面左下方,在眾多花朵中選取最有代表性的三兩花枝,它們從畫外伸出畫面,以簡代繁,有限的花枝表現(xiàn)無窮的藝術(shù)境界,畫外的碧桃之景給觀者以無限的遐想。畫面上部留白,花枝的穿插與空間的關(guān)系的安排,增加了空間感,花枝與蜜蜂的關(guān)系也處理地十分得當。
Lot 157
劉煒(b.1965)
人物素描十幀
炭筆 色鉛筆 紙本鏡框 2017年作
9.5×8cm, 9.5×8.5cm×4, 9×8.5cm×4, 8.5×8.5cm
1,500,000-2,000,000
劉煒,1965年生于北京。1989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shù)學院版畫系。多次在美國紐約、費城,法國巴黎,盧森堡等地舉辦個展,并參加國際大展。
Lot 132
吳昌碩(1844-1927)
紅梅
設(shè)色紙本 立軸 1926年作
96×42cm
800,000-900,000
出版:
《中國當代六大名家書畫集2》p118-119,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年初版。
Lot 134
黃賓虹(1865-1955)
冷泉片石圖
設(shè)色紙本 立軸 1952年作
87×32cm
1,200,000-1,600,000
出版:
1.《中國當代六大名家書畫集》(I)P234、235,臺灣歷史博物館。
2.《先生歸來 吳隱和他的時代》,P119,西泠印社出版社,2023年10月。
3.《虹叟書畫集·紀念黃賓虹誕辰一百五十周年》,第364頁,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4年。
此幀山水畫平遠構(gòu)圖,呈S型布局,筆墨簡逸,山石、樹木、亭臺等皆一勾一勒,如屋漏痕,筆線渾厚圓潤,墨色滋潤。在畫面上我們可以看出其用筆具有很強的寫意性,齊而不齊,亂而不亂。長短筆觸,剛中能柔。生辣稚拙,圓渾厚重,肆意揮灑,多將感受、閱歷注入筆端。用筆于物象的形體結(jié)構(gòu),追求“不似之似為真似”,將畫面中的山石、樹木化為心靈符號,進入了藝術(shù)的高妙境界。
黃賓虹的山水都是來自他自己對真山真水的感受,他曾在致友人的信中說:“吾人惟有看山入骨髓,才能寫山之真,才能心手相應,益臻畫境。”他一再提出,山水自然既能給畫家以無窮的美感,則畫家就應該對山川自然傾注以滿腔的熱情。所以,他的山水無疑是出自于他對山川自然的愛,他在山水畫上的“妙造”,有傳統(tǒng)的基礎(chǔ),有生活的基礎(chǔ),還有感情的基礎(chǔ)。可以說,黃賓虹的山水畫在具象、抽象、意象三者之間,同時又是古典的藝術(shù),現(xiàn)代的藝術(shù)。
Lot 146
潘天壽 (1897-1971)
行書七言詩
水墨紙本 立軸
135×34cm
600,000-800,000
Lot 244
桂馥(1736-1805)
隸書七言聯(lián)
水墨紙本 對聯(lián)
128.5×28.5cm×2
300,000-500,000
著錄:
《中國古代書畫圖錄》(卷十二),P311,滬6-22
Lot 150
吳冠中(1919-2010)
設(shè)色紙本 鏡片 1994 年作
68×137.5cm
6,000,000-7,000,000
原藏家直接得自藝術(shù)家本人
展覽 :
吳冠中展覽,1997年5月10 日-7月6日,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臺灣
出版 :
1.吳冠中展覽圖錄,國立歷史博物館 ,圖版,P 99,臺灣,1997 年
2.吳冠中全集(第七卷),圖版,第15,P232-233 ,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7年
Lot 224
翁同龢(1830-1904)
行書五言詩四屏
水墨紙本 四條屏
131×32cm×4
80,000-120,000
作者簡介:
翁同龢,字叔平,號松禪,別署聲甫、瓶齋,江蘇常熟人。咸豐時狀元,光緒皇帝老師。歷官內(nèi)閣學士、禮部尚書、會試總裁,總理各國事物大臣。以書法名世。早年從歐、褚入手,崇尚瘦勁,中年轉(zhuǎn)學顏真卿,取其渾厚,兼學蘇、米,晚年得力于北碑,與平淡中見精神。
Lot 131
吳昌碩(1844-1927)
靈石
設(shè)色絹本 立軸 1920年作
123×30cm
900,000-1,000,000
出版:
《中國當代六大名家書畫集2》p98-99,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年初版。
Lot 236
鐵保(1752-1824)
行書
水墨絹本宮箋 立軸
103.5×37.2cm
70,000-120,000
作者簡介:
鐵保(1752-1824)〔清〕字治亭,號梅庵,一號鐵卿,舊譜姓覺羅氏,后改棟鄂,滿州正黃旗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進士,官至兩江總督、吏部尚書。楷書模顏眞卿,草法王羲之,旁及懷素、孫過庭。北人論者,以劉墉、翁方綱與之為鼎足。亦善畫梅。卒年七十三。著梅盦詩鈔。— 節(jié)錄自《中國美術(shù)家人名辭典》,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1年,第1531頁。
Lot 163
張曉剛(b.1958)
我的紅領(lǐng)巾
布面油畫 2011年作
90.5×72.5cm
1,200,000-1,500,000
亞洲私人收藏
Lot 162
靳尚誼(b.1934)
女青年肖像
布面油畫 1977年作
50.5×42cm
2,500,000-3,000,000
中國嘉德2013秋拍中國油畫及雕塑專場Lot120。
Lot 107
張大千 (1899-1983)
隸書節(jié)錄《司隸校尉楊淮表記》
水墨紙本 鏡框
101×48cm
500,000-600,000
Lot 194
明代
翠峰疊嶂瓷山子
長60cm;寬40cm
80,000-160,000
參閱:
倫敦蘇富比,1974年12月3日,Lot433。
Lot 159
張恩利(b.1965)
彩色毛線
布面油畫 2016年作
200×180cm
1,500,000-1,800,000
線本身是很柔軟的東西,但互相纏繞之后的那種張力非常獨特。我很迷戀彎曲的線條,它有更開放的隱喻,彎曲代表著某種肉感。——張恩利
Part_3
一間屋之未來空間/
當新世界的鐘聲響起
日久天長便總會出現(xiàn)一個新世界,這個世界既不是我們每天生活在其中的真實世界,更不是那個遙遠的舊時代。 在這個新世界里,充滿了未知的力量和不滿于現(xiàn)狀所引起的幻景。
Lot 161
毛焰(b.1968)
向上看
布面油畫 1997年作
92×81cm
1,500,000-1,600,000
出版:
《肖像的零度》,AYE畫廊,2007年,P85
展覽:
肖像的零度 ,AYE畫廊,北京,2007年4月9日-6月10日
Lot 219
磁州窯白地黑花云鳳紋罐
高35.5cm;口徑19.8cm
180,000-380,000
參閱:
1. 故宮博物院藏元代磁州窯褐彩飛鶴紋罐。
2.《首都博物院藏瓷選》,首都博物館,1991年9月,頁106,圖83。
3.上海博物院館藏元代磁州窯罐。
磁州窯歷史悠久,是中國北方最龐大的民窯體系,深深影響中國的陶瓷生產(chǎn)的發(fā)展,亦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光輝的篇章。
此罐造型敦厚碩大,頗具氣勢,直口,短頸,圓肩,鼓腹,腹部向下漸收,隱圈足。罐內(nèi)施褐釉,外施化妝土,腹部擇黑彩以凝練之筆法大寫意般勾勒出一對正在展翅騰飛的鳳凰,再以銳器在云鳳紋上劃出翅羽與云層,極具動感,呼之欲出,雖寥寥幾筆,卻畫出了“神”。整器典雅沉靜,白地與黑彩對比鮮明熱烈,彩繪、刻劃花工藝并用,畫工精湛,刻工流利,布局得體,落落大方。這種工藝要求瓷匠在胎體干燥前很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并對所畫內(nèi)容胸有成竹,筆法嫻熟,一氣呵成,而要剔除黑色面層而不損白色底層顯然難度要求更高,可見陶工精湛技藝,亦體現(xiàn)出磁州窯樸素渾厚之藝術(shù)風格。
Lot 245
曾國藩(1811-1872)
行書《桃花源記》
水墨紙本 四條屏 1858年作
242×58cm×4
900,000-1,200,000
Lot 165
鄔建安(b.1980)
鹿王之一二 四聯(lián)屏
手工著色和浸蠟鏤空剪紙,棉線,紙
250×182cm×4
1,300,000-1,500,000
展覽:
“文明的回響(第一部):穿越敦煌”大型藝術(shù)展覽,北京紫禁城太廟藝術(shù)館,2016。
鄔建安的剪紙作品使用了傳統(tǒng)民間剪紙對稱的圖示,也自然而然地使用著一種大眾化的敘事方式,在不斷的表達中卻將話題引向當代青年人普遍心里問題的主題,盡管傳統(tǒng)宗教、神話故事的詞匯在期間頻頻閃爍,但渲染出來的卻是現(xiàn)實。——呂勝中
Lot 166
歐陽春(b.1974)
精神分裂癥
布面丙烯 2014年作
190×150cm×2
950,000-1,000,000
精神病系列還是延續(xù)了歐陽春一貫的繪畫線索。畫面所投射出的是藝術(shù)家本我意識的所及之處——歷史、記憶、社會、事件、人物等,看似是一種寫實的、具有戲劇化的情節(jié),但卻找不出彼此間的邏輯關(guān)系,由此構(gòu)成了他畫中荒誕不經(jīng)的意味。一種矛盾的想象空間油然而生。在紀實與虛構(gòu)重構(gòu)的視覺效果中,促成了觀者與作者之間超越現(xiàn)實的相互追問與對話。
Lot 167
高瑀(b.1981)
結(jié)果和你想的一樣
布面丙烯 2021年作
185×200cm
600,000-800,000
高瑀被看作“卡通一代”的重要成員。這是高瑀所描述的“當代藝術(shù)斗爭”——“善”與“偽”、“美”與“丑”被混淆在一起。高瑀的畫作是矛盾與和諧的統(tǒng)一體 。深刻的哲學探索,向經(jīng)典作品的致敬和批判現(xiàn)實主義,在達達主義,波普藝術(shù)等先鋒藝術(shù)的影響之下,在高瑀的作品中戲劇性的彼此對立卻又相互依存。高瑀是同齡藝術(shù)家中的佼佼者,雖然只是以卡通的形式創(chuàng)作,卻擺脫了當前眾多藝術(shù)家都面臨的各種束縛,開啟了當代藝術(shù)的廣闊領(lǐng)域。
Lot 208
清乾隆
仿汝釉螭龍耳尊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35cm
4,500,000-6,500,000
1.山中商會舊藏,紐約。
2.香港蘇富比,2004年10月31日,Lot211。
3.懷海堂珍藏。
展覽:
1.“世界古美術(shù)即賣大展觀”展,山中商會,1938年,編號1214。
2.“機暇清賞: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展,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7年11月11日至2008年3月30日,編號25。
3.“東瀛遺珠——山中商會舊藏名瓷”,北京,2021年。
出版:
1.《世界古美術(shù)即賣大展觀》,山中商會,1938年,編號1214。
2. 《機暇清賞: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2007年,編號25。
3.《東瀛遺珠——山中商會舊藏名瓷》,金立言主編,2020年,編號94。
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北宋后期元佑至崇寧年間二十多年為宮廷燒制青瓷而著稱于世,有“汝窯為魁”之說,其燒造時間短,制品少,故極為稀有珍貴。宋人周輝《清波雜志》感嘆到:“汝窯宮中禁燒,內(nèi)有瑪瑙為釉,唯宮中撿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乾隆皇帝品位精雅,于宋瓷不事雕琢的素雅之美甚為欽慕,故命御窯廠加以仿制,唐英在雍正十三年的《陶成紀事碑》中所載新創(chuàng)仿古采今之各式釉色五十七種之中汝窯位居第三,可見清宮對仿汝器尊崇至深。
此尊器形碩大,圓直口,垂腹,脛部內(nèi)斂,下承以圈足,肩部置回首螭龍雙耳,莊重別致,頗具氣勢。器內(nèi)外滿施仿汝釉,呈色天青,幽淡雋永,凝澤失透,寶光內(nèi)蘊,雍容而素靜,氣韻超然,頗得趙宋之風雅,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款字承襲雍正朝篆體,為清乾隆御窯早期之作。
Lot 206
清乾隆
茶葉末釉鳩耳尊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34.8cm; 口徑 14.5cm
1,800,000-2,800,000
1.日本私人收藏,1910年至1920年間入藏,后家族傳承。
2.紐約佳士得。
參閱:
1.《清代瓷器賞鑒》,上海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4年,頁148,圖186。
2.《中國歷代陶瓷選集》,鴻禧美術(shù)館,1990年,頁350-351,圖156。
茶葉末釉是以鐵為呈色劑的一種高溫釉,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北方窯口,到了明清時期,茶葉末釉因其雅致的釉色逐漸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愛,文獻亦稱 “廠官釉”。據(jù)《陶成紀事碑》載,唐英于雍乾之際創(chuàng)燒茶葉末釉,其釉色又分“蟹甲青”、“鱔魚黃”兩種。《陶雅》載:“有綠色一種,瓷質(zhì)甚細。異于常品。而與新桔蟹甲鱉裙三者。又迫不相侔。”且“茶葉末黃雜綠色。嬌嬈而不俗,艷于花、美如玉。”以上種種特點使得茶葉末釉深為宮廷所欣賞,被列為當時官窯的秘色釉,產(chǎn)量不多,為皇室獨享。
此件乾隆茶葉末釉鳩耳尊乃景德鎮(zhèn)御窯廠仿制古代銅器的典型作品,作為宮廷陳設(shè)之用。其造型端莊典雅,侈口,束以頸,鼓腹,下承圈足,頸兩側(cè)裝飾鳩耳,肩部凸起弦紋一周,器身滿施茶葉末釉,釉色滋潤,青綠釉色中閃爍黃黑斑點,燦若晨星,典雅高貴,耳環(huán)起棱處微露胎骨,足際涂有褐色護胎釉,底部暗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鳩耳含有長壽意味,《后漢書》有云“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玉杖長九尺,端以鳩鳥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是故鳩耳寓意長壽吉祥,這也是清代瓷器樣式言必有意,意必吉祥之體現(xiàn)。
Lot 202
清康熙
郎窯紅釉弦紋缽式爐
高17cm;直徑19cm
380,000-680,000
展覽:
“貢之廊廟光鴻鈞——康熙奇珍·郎廷極藝術(shù)展”,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北京,2023年。
郎窯紅釉是清代康熙時期江西巡撫郎廷極(1663-1715)督理景德鎮(zhèn)窯務(wù)時,在模仿明代宣德寶石紅釉基礎(chǔ)上所創(chuàng)燒的一種高溫銅紅釉,故名郎窯紅。郎窯紅燒造亦代表了康熙晚期景德鎮(zhèn)瓷器燒制技術(shù)的最高水平。然其工藝繁復,產(chǎn)量甚少,是時即有“若要窮,燒郎紅”之說,其釉色之美可比肩永宣寶石紅釉,歷代受到收藏家們的高度贊譽。
“缽”本佛器,移用文房,取其雅境,此香爐呈缽盂式,撇口鼓腹,下承圈足,頸間凸飾一道弦紋,形制敦厚古雅。爐內(nèi)施白釉,釉下可見米湯色開片,外壁施郎窯紅釉,釉光瑩潤,自然流淌,口沿露白燈草邊,色淺處如春日桃花,濃集處似初凝之牛血,極富層次感,盡顯“脫口垂足郎不流”之風貌,典雅怡人,為清康熙郎窯紅釉文房器之典范。
Lot 195
吉州窯玳瑁釉剪紙貼花儒釋道紋茶入
高15.4cm;口徑3.3cm
1,000,000-2,000,000
金閣寺、銀閣寺、相國寺方丈有馬賴底珍藏。
Lot 179
任哲(b.1983)
不銹鋼雕塑 2017年作
140×99×63cm
300,000-450,000
任哲乃新世代華人雕塑家,其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美術(shù)學院,擅長以西方古典雕塑技法,創(chuàng)造富于東方歷史浪漫主義作品,尤以頭戴金盔的武士形象深入人心,而《雷》即顯示藝術(shù)家進一步以雕塑對話中國神話之雄心:雷震子出自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為武王伐紂立下赫赫戰(zhàn)功,封神之后肉身成圣。藝術(shù)家在此放棄雷震子近似「大鵬金翅鳥」的傳統(tǒng)形象,改以清秀壯碩的武者,結(jié)合西方天使般的翅膀,其雙手輕垂、虎目輕斂,觀眾彷佛剛好捕捉到他悄然降落于太湖石上沉思靜觀的一刻,將天神降臨的神話傳奇,以寫實雕塑呈現(xiàn)人前。
《雷》巨作版本曾于2017年香港交易廣場的任哲大型個展「罡」亮相,更立于展場中央,足見地位非凡。
Lot 280
倪元璐 (1593-1644)
草書五言詩
水墨綾本 立軸
182×45cm
8,000,000-10,000,000
著錄:
山本悌二郎著《澄懷堂書畫目錄》卷四,日本文求堂,昭和七年(1932年),第109頁。
展覽:
龍與士——明代中國的書法和繪畫藝術(shù)特展,2023.3.26—2023.6.18
出版:
《龍與士——明代中國的書法和繪畫藝術(shù)特展》,P296-297,龍美術(shù)館,2023
倪元璐的書法糅合顏真卿、蘇東坡、米芾的用筆與結(jié)體,行筆強調(diào)澀勢,結(jié)構(gòu)奇譎,蒼勁率意,有俠義之氣,清人秦祖永稱“所作靈秀神妙,行草尤極超逸”,時人亦謂具“三奇”(筆奇、字奇、格奇)、“三足”(勢足、意足、韻足),可見超絕,亦字如其人。
此倪元璐“草書五言詩”,綾本,詩文著錄于《倪文貞集》,參見《四庫提要著錄叢書 集部356》,內(nèi)容略有不同,“神輿時喝節(jié)”易為“神軍俄鳴節(jié)”。整作書法氣息完足,落筆重而疾馳,線條點畫峻拔而有力,又以側(cè)鋒取勢,露鋒鋪毫,渴筆與濃墨又凸顯筆墨之濃淡與蒼勁,并圓筆中存方勢,方筆中寓圓態(tài),如“尋”、“鳴”、“鳴”、“哉”等字,又每下筆處即用力著紙,使線條的完整與力量貫通,殊為精湛。
Lot 281
徐賁 (1335-1380)
溪亭客話
水墨紙本 立軸
詩堂21.3×23.2cm;畫心49×23.2cm
3,000,000-3,200,000
1.本作為清宮舊藏,且乾隆皇帝鑒藏寶璽“五璽”全;后歸龐萊臣、蔣祖詒。
2.畫幅上有近現(xiàn)代大藏家龐萊臣常用藏印“虛齋審定”、“龐萊臣珍賞印”、“吳興龐氏珍藏”、“萊臣心賞”等。
3.蔣祖詒(1902-?)浙江南潯人,字谷孫,室名思適齋、密均樓。喜收藏,能鑒別。家有藏書樓“傳書堂”“密韻樓”,為吳興四大藏書樓之一。乃父蔣汝藻(1877-1954)承繼家學,善鑒古籍善本。蔣谷孫去臺后任職中央大學,曾影印出版《傳書堂藏書志》,與祖父輩不同,蔣谷孫更善長書畫鑒定。
徐賁生于元至正元年(1335),卒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在當時和高啟、楊基、張羽齊名,稱為“吳中四杰”。《明史·文苑傳》稱他“工詩,善畫山水”,但其作品流傳至今的卻寥如晨星。
此次上拍之徐賁《溪亭客話圖》,為清宮舊藏,又經(jīng)虛齋龐萊臣鑒藏,詩堂裝文徵明行書七言詩一首,實屬難得之品。此圖純用水墨,近景處畫古樹兩株,勾勒皴擦,寫生到位,頗具蒼潤蓊郁之氣。在古樹掩映的山石背后,有一臨水小亭,亭內(nèi)二高士相對而坐,一個童子于山徑抱琴而來。湖面留白,遠山起伏,平緩有致,這是江南太湖地區(qū)常見的景色。全圖筆致勁峭,造型謹嚴,透露出江南文人平和清雅的氣質(zhì)。《四庫提要》稱徐賁“天性端謹,不逾規(guī)矩”,正和這幅畫的筆墨特質(zhì)相合。
版權(quán)所有 ? 2023明軒拍賣
上海明軒
2023秋季
十周年慶典拍賣會
預展: 2023年12月14日-16日
拍賣: 2023年12月17日
地點:
上海龍之夢大酒店
上海市長寧區(qū)延安西路1116號六樓龍宴會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