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澤民
春秋五霸中,齊桓公晉文公的霸主地位是最無可爭議的,但在齊桓晉文稱霸期間,還有一個霸氣不亞于二者的國家。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用春秋筆法將這個國家泛稱之為“狄”。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之鼓勵,本人用一兩年時間,從春秋三傳及其他史料中認真尋找證據最后確認這個被稱之為“狄”的國家就是鮮虞中山國。
公元前636年,鮮虞國應周襄王之邀進攻鄭國取勝。
公元前632年,鮮虞參與晉楚城濮之戰,助晉取勝。
公元前630年,鮮虞侵犯齊國。
公元前629年,鮮虞國侵衛,圍其首都楚丘,衛被迫遷都于帝丘。
公元前628年,鮮虞國內亂,被迫與衛國講和,實力受損。
公元前627年4月,鮮虞國侵齊。
同年8月,鮮虞國因晉文公重耳死因不明,奉重耳在鮮虞所生之子討伐晉國,在箕地(現山西省榆社縣東35公里講堂村)君死軍敗。鮮虞被迫逐步退回到原控制區域。陪晉文公重耳在鮮虞國待過十二年的晉先軫元帥免胄殉“狄”,三戰成神,成就其中華第一帥千古美名。
此文在這里只稱鮮虞不稱狄,源于《呂氏春秋》“中山伐邢,狄人滅衛”。呂不韋作為戰國時期最著名的政治家,謀略家,出生地衛國滑縣,其聚集當時頂尖人才編撰的《呂氏春秋》,是當時最嚴謹的一部著作,號稱“一字千金”(改一字可得千金)。“中山伐邢,狄人滅衛”傳達了三層意思:
首先明確這場戰爭的發起者為中山國,《呂氏春秋》成書時中山國剛被趙國所滅,鮮虞中山國已成歷史,當時史料中是把鮮虞中山國當成一個國家稱謂的;
其次中山伐邢之“伐”字,開戰之前是要講理由的,那么這個理由應該是鮮虞與邢曾經同為友好近鄰,周滅商后邢候多次主動進攻鮮虞“大破北戎”,今天該我收拾你了。
第三,伐邢滅衛都是鮮虞中山國所為,鮮虞國非遵守周禮的分封國,只能以“狄”稱謂。
蠻、夷、戎、狄是是周朝對不遵周禮的國家或族群的蔑稱,比如赤狄、白狄表達的是穿赤色或白色衣服的“野蠻人”,但每一具體事件都有具體國家或族群名稱,《春秋》中的“狄”所對應的國家即鮮虞國中山國。
考慮到鮮虞中山國都城正定新城鋪被晉國攻破之后統治中心西移,即公元前506年始稱中山國,故前面正文中只說鮮虞國。
(本文作者系中紀委退休干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