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咱們的農業發展過程中,尤其是數字農業發展過程中,我認為有5個畸形點,是需要去破除的。
- 01 -政府力量的錯位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但是目前我們國家數字農業稍微有點錯位了。目前在數字農業領域,政府很多是在做標準示范,而無法從全面稅收、科技、政策等全方位幫助農業這個產業。受各縣域產業帶強弱不同,從全國看,做得好的經驗無法有效快速復制和推廣。且現在數字農業項目做得很多與數字鄉村相耦合,偏向于政務管理和智慧社區,而非產業鏈降本增效。
添加圖片注釋,不超過 140 字(可選)
- 02 -農業標準的價值脫離了標準本身
說起農業一定離不開農產品銷售。一說到銷售就會立馬聯想到農產品的非標,種養殖過程、加工過程、包裝分揀過程等場景下存在著很多的不標準。然后就是存在這么多無法標準化場景的農業,卻有個單一單品級別的標準,這個行業還有所謂的“農業物聯網標準”。這些標準要么直接買,要么是政府推薦,要么是有著運動員和裁判身份的企業代表們評審出來。
添加圖片注釋,不超過 140 字(可選)
這也導致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產品、品類標準和地方標準層出不窮。農業標準的價值已經脫離了標準本身,只向資源聚集方看齊。所以做農業標準,需要有恒心,建議從銷售的地方標準先做起來,十年如一日打磨,再推進到種植標準,再推進到單品標準,這幾基本上就需要一家兩代人的投入。很有幸我見過這樣的單品企業家、以及他們之間的傳承。 至于協會和政府機構組織的標準研討和公布,也是需要參與的,畢竟促進單品產業鏈的提升。但不應入局太深,需要淺嘗則之。
- 03 -資本市場的關注點太保守
這兩年資本市場核心關注的數字農業細分領域是三個方面:
- 農事作業標準化智能化
- 社會化農業服務
- 智慧育種
前兩個方向也可以合并。此外還有個農業和生物的跨學科融合。目前這三個方向的數字農業公司獲得融資較多,得益于政府的高標準農田、新農人、種業振興等方面的政策引導。
添加圖片注釋,不超過 140 字(可選)
然后咱們資本市場對大數據、AI、互聯網等技術幫助中國數字農業發展的定位,還是慢半拍,資金的投入也是開局不多金的狀態。且暫時沒有看到適度超前的大規模資本輸出,需要緊跟政府政策。這可能有點不太合理。政策應該只是投資的局部參考因素,而非全部參考因素。縱然是和農業受政府強管控相關,但是資本市場也需要關注農業科技本身,不能大家都投資給種植(糧作),也需要關注養魚養蝦,近海養殖等領域。數字農業創業者也需要給資本市場講更多除去政府項目以外的故事和商業模式。真正做的“科技+農業”,“互聯網+農業”,而非單純的“政府補貼+農業”。
- 04 -絕大部分數字農業服務商的主營收入靠政府
回顧我對數字農業服務商的了解,太多的數字農業服務商依靠政府過活了,除非個別能夠自己使用供應鏈造血的企業。
添加圖片注釋,不超過 140 字(可選)
不僅數字農業服務商,大家身邊的產業龍頭企業,也很多是依靠政府的各項補貼,有些是賣一斤農產品虧一筆錢。所以請對數字農業服務商的靠政府見怪不怪,畢竟高科技農業示范,都得仰仗政府和國企。 還有一點是明確的,不能這些企業都靠政府給項目和政府補貼,就不做這塊,目前數字農業應用場景投入產出比不高,是與我們的農業生產模式、農產品流通方式、農產品銷售渠道等息息相關的。當土地聚集、流通數字化、銷售便民化之后,這一類的問題將大幅度被改變。所以現階段數字農業服務商唯一的出路,就是涉足農產品供應鏈,去做泛農業的流通和金融業務,這才能發揮互聯網的價值,發揮數據的價值。
- 05 - 新農人的“新”在何處,何謂“新”
使用手機新農具、具備直播新農技的新農人,會是最近幾年的熱點,畢竟要讓農業小青年們都有活干、有事做。新農人的“新”不僅在于對新農具、新農技的掌握,還在于對新的農產品流通模式的變革,結合郵政的服務,在老家的一件代發農產品成為了可能。還在于對經營主體的變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背后與直播也存在著相互促進價值。還有的“新”是用新的商業模式去花國家的錢。然而,有些新農人,并沒有在農村做直播,而是在城鎮,對于農村經濟的刺激價值不大。
添加圖片注釋,不超過 140 字(可選)
還有些更可笑的事情是:有些拍鄉村鄉土短視頻或者拍搞笑視頻火起來的“網紅”,還想著跟政府談做當地針對某個單品的農產品全產業鏈平臺,不僅要做軟件平臺走電商銷售,還要對種植戶全面推廣農業物聯網,啟動資金又是政府農業口或者鄉村振興口的資金。對于這類人,只能說且行且珍惜,不應該被所謂的“互聯網人才”帶偏,而是需要專注賣貨、專注挖掘單品背后的故事和價值。 所以所謂“新農人”,希望是“農人+新”,而不是網紅+農業。農民兄弟們是真的想跟著網紅賣貨,多賺點血汗錢。 以上就是我對中國農業發展至今的畸形點的論述,也是希望能有幸和更多的有識之士改變中國農業。
1、 政府力量的錯位2、 農業標準的價值脫離了標準本身3、 資本市場的關注點太保守4、 絕大部分數字農業服務商的主營收入靠政府5、 新農人的“新”在何處,何謂“新”
【好文推薦】中國數字農業之畸形點,需要咱們大家的協同破解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咱們的農業發展過程中,尤其是數字農業發展過程中,我認為有5個畸形點,是需要去破除的。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但是目前我們國家數字農業稍微有點錯位了。
目前在數字農業領域,政府很多是在做標準示范,而無法從全面稅收、科技、政策等全方位幫助農業這個產業。
受各縣域產業帶強弱不同,從全國看,做得好的經驗無法有效快速復制和推廣。
且現在數字農業項目做得很多與數字鄉村相耦合,偏向于政務管理和智慧社區,而非產業鏈降本增效。
說起農業一定離不開農產品銷售。一說到銷售就會立馬聯想到農產品的非標,種養殖過程、加工過程、包裝分揀過程等場景下存在著很多的不標準。
然后就是存在這么多無法標準化場景的農業,卻有個單一單品級別的標準,這個行業還有所謂的“農業物聯網標準”。
這些標準要么直接買,要么是政府推薦,要么是有著運動員和裁判身份的企業代表們評審出來。
這也導致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產品、品類標準和地方標準層出不窮。
農業標準的價值已經脫離了標準本身,只向資源聚集方看齊。
所以做農業標準,需要有恒心,建議從銷售的地方標準先做起來,十年如一日打磨,再推進到種植標準,再推進到單品標準,這幾基本上就需要一家兩代人的投入。很有幸我見過這樣的單品企業家、以及他們之間的傳承。
至于協會和政府機構組織的標準研討和公布,也是需要參與的,畢竟促進單品產業鏈的提升。但不應入局太深,需要淺嘗則之。
這兩年資本市場核心關注的數字農業細分領域是三個方面:
· 農事作業標準化智能化
· 社會化農業服務
· 智慧育種。
前兩個方向也可以合并。
此外還有個農業和生物的跨學科融合。
目前這三個方向的數字農業公司獲得融資較多,得益于政府的高標準農田、新農人、種業振興等方面的政策引導。
然后咱們資本市場對大數據、AI、互聯網等技術幫助中國數字農業發展的定位,還是慢半拍,資金的投入也是開局不多金的狀態。且暫時沒有看到適度超前的大規模資本輸出,需要緊跟政府政策。
這可能有點不太合理。政策應該只是投資的局部參考因素,而非全部參考因素。
縱然是和農業受政府強管控相關,但是資本市場也需要關注農業科技本身,不能大家都投資給種植(糧作),也需要關注養魚養蝦,近海養殖等領域。
數字農業創業者也需要給資本市場講更多除去政府項目以外的故事和商業模式。真正做的“科技+農業”,“互聯網+農業”,而非單純的“政府補貼+農業”。
回顧我對數字農業服務商的了解,太多的數字農業服務商依靠政府過活了,除非個別能夠自己使用供應鏈造血的企業。
不僅數字農業服務商,大家身邊的產業龍頭企業,也很多是依靠政府的各項補貼,有些是賣一斤農產品虧一筆錢。所以請對數字農業服務商的靠政府見怪不怪,畢竟高科技農業示范,都得仰仗政府和國企。
還有一點是明確的,不能這些企業都靠政府給項目和政府補貼,就不做這塊,目前數字農業應用場景投入產出比不高,是與我們的農業生產模式、農產品流通方式、農產品銷售渠道等息息相關的。當土地聚集、流通數字化、銷售便民化之后,這一類的問題將大幅度被改變。
所以現階段數字農業服務商唯一的出路,就是涉足農產品供應鏈,去做泛農業的流通和金融業務,這才能發揮互聯網的價值,發揮數據的價值。
使用手機新農具、具備直播新農技的新農人,會是最近幾年的熱點,畢竟要讓農業小青年們都有活干、有事做。
新農人的“新”不僅在于對新農具、新農技的掌握,還在于對新的農產品流通模式的變革,結合郵政的服務,在老家的一件代發農產品成為了可能。還在于對經營主體的變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背后與直播也存在著相互促進價值。還有的“新”是用新的商業模式去花國家的錢。
然而,有些新農人,并沒有在農村做直播,而是在城鎮,對于農村經濟的刺激價值不大。
還有些更可笑的事情是:有些拍鄉村鄉土短視頻或者拍搞笑視頻火起來的“網紅”,還想著跟政府談做當地針對某個單品的農產品全產業鏈平臺,不僅要做軟件平臺走電商銷售,還要對種植戶全面推廣農業物聯網,啟動資金又是政府農業口或者鄉村振興口的資金。對于這類人,只能說且行且珍惜,不應該被所謂的“互聯網人才”帶偏,而是需要專注賣貨、專注挖掘單品背后的故事和價值。
所以所謂“新農人”,希望是“農人+新”,而不是網紅+農業。農民兄弟們是真的想跟著網紅賣貨,多賺點血汗錢。
以上就是我對中國農業發展至今的畸形點的論述,也是希望能有幸和更多的有識之士改變中國農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