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大門是木架結構,上覆青藤,校園內綠茵滿地,花香撲鼻,噴泉、花圃、奇石、異葩點綴校舍樓房之間,整個校園顯得格外素雅、清靜,像一座藝術宮殿。”這是著名水彩畫家李劍晨對母校——國立北平藝專京畿道校址——的回憶。
1918年4月15日成立的北京美術學校,是近代以來我國第一所由國家設立的專業藝術院校。這所學校,雖然歷經各時期的困頓與改革,有過不同的校名,但人們習慣將民國時期統稱為“國立北平藝專”。
1928年,藝專正門。
1919年,中華美術協會本部紀念攝影,陳師曾 ( 左二 ) 及鄭錦(右一)等
1928年,藝專大禮堂正門。 此大禮堂是當時重要的展覽、集會、表演空間。 從照片上可見校園內花木繁多。
蕭俊賢老師給學生做示范的山水畫稿。 這些課徒畫稿大都是1920年代為學生制作的,并一直在中國畫系延續使用多年,其中蕭俊賢先生的課徒畫稿可追溯至1918年建校之初。
國立北平藝專在京辦學32年,有京畿道校址、東總布胡同校址、校尉胡同校址三處校址。其中,創建時間最早,辦學時間最長的是位于西單牌樓西側,現在國家民委大院內的京畿道校址。
自1918年建校到1937年被迫遷離,國立北平藝專在京畿道校址辦學19年,見證了國立美術教育從無到有的艱難發展歷程,也作為北京“國立八校”之一,參與了五四運動以來的諸多進步運動。
諸多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的名家與大師在這里講演、任教、求學,僅國畫系就有陳師曾、蕭俊賢、賀良樸、王夢白、蕭謙中、陳半丁、凌文淵、齊白石等相繼匯聚于此,施展抱負。19年間,學校匯聚、培養了中國藝術界的半壁江山。由于歷史原因,校址建筑逐漸被拆,我們只能在文字和歷史照片中找尋一些片段的記憶。
抓拍的雕塑課堂。圖中的青年為郭效儒,他曾留校任教,后轉入工藝美術行業,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京畿道校址是一個很小的校園,面積不過八畝,但是“布置精巧”“四季花木”。小小的校園中不僅有一個操場,兩座西式教學樓,還有一個壯觀的禮堂,另有西洋畫實習室、土木實習室、金工實習室、雕塑實習室、印刷制版實習室等,是一個硬件頗為齊整的校園。
這些校舍原是為京師模范小學所建,約1917年建成,比著名的北大紅樓早一年竣工,可說是當時京城里條件最好的校舍。其中院長辦公樓、傳達室平房、圖書室平房、中國畫教室平房、實美教室樓、西畫教室樓、職員宿舍皆有走廊,雨雪天不打傘也可以在校園內穿行,設計理念十分先進。
1928年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園景。
1934年藝專西畫系學生在教室內上人體寫生課。
當時有文章贊揚它,“地勢雖然不大。修的特別整齊。加以照著美的眼光布置起來。更覺別有風味。所以北京八校開了一百幾十次會。均假美專為會址。內中草木花鳥和一切繪畫作品。真能引起人底美感來。”“極其整齊清潔。四季花木。到處皆是。每值春夏秋三季。即為學生的游藝場。飯后課余。相率賞花玩木。真能提起人底精神來。”
1926年,林風眠(中)與藝專學生李苦禪(左一)等在校園合影。年僅26歲的留法畫家林風眠作為校長,有著年輕人的朝氣與活力,很快便和學生們打成一片。
1935年藝專圖案課學生在教室內學習的場景。
1929年,西洋畫系在天光教室內上人體寫生課,男生們在鏡頭前擺出了模仿裸女的姿勢。
學校管理也十分規范,學生出入學校,必須把校門口掛著的名牌翻一下,使校方一目了然,誰也不敢疏懶或無故缺課。
中國第一個中國畫系在這里誕生,并最早招收女生入校學習。早期中國畫專業的教學核心包括陳師曾、蕭俊賢、姚茫父、王夢白等,他們提倡“首重精神,不貴形似”,中國畫學習當中重要的“人品、才情、學問、思想”。
作為新式的學校,“中國畫科(系)”的早期課程以“實習”課為主,兼習西洋畫、解剖學、圖案法等西畫課程和史論。學校對人才的選拔更是全面,中國畫專業的入學考試除圖畫外,還有國文、英文、數學、歷史地理、理化、博物。
1932年6月4日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中國畫系師生作品展覽會全體合影,其中前排就坐的中國畫系及學院的各位名師(左四至左十三)有齊白石、蕭謙中、凌文淵、楊仲子、(不詳)、湯俊伯、(不詳)、湯定之、周肇詳、朱德簠。
著名雕塑家劉開渠曾回憶:“山水、花卉畫家陳師曾,那時就用油畫顏色畫中國畫的花卉,還教我們博物。他說不能空想畫畫,要有自然的知識”。校內特別設有溫室和花匠室,應該也是教學的特殊需要。
學校的禮堂是校園中最著名的建筑,巴洛克式的立面設計和頗為寬敞的室內空間,使它成為當時北京城的重要文化中心之一,承載了眾多的文化記憶。
1929年,藝術學院中國畫花卉組實習教室,左一為教師謝惠庭。學生們的課桌上擺有鳥類標本,應為鳥類寫生課程。
禮堂首先是藝展的舉辦地,林風眠校長歸國個展、北京藝術大會等諸多展覽在此舉辦;禮堂還是蔡元培、梁啟超、杜威、羅素、李四光等名人演講的重要場所;禮堂更見證了國立八校索薪斗爭的諸多會議,也停放過三·一八慘案中犧牲的藝專學生姚宗賢的遺體。
1929年藝術學院第一屆戲劇系畢業生合影,自左至右為王瑞麟、韓廷讓、張鳴琦、謝興、張蘭璞(寒暉)、匡直。張蘭璞后改名張寒暉,創作了《松花江上》等著名歌曲。謝興后改名章泯,成長為著名話劇演員和導演,曾任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匡直又名匡文宇后來成長為川劇宗師。王瑞麟之后一直在電影界活動,是著名電影事業家,曾任吉林省文化局局長。
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音樂系和戲劇系也是在京畿道校址成立的,禮堂就是他們的舞臺。1926年,在禮堂舉辦紀念貝多芬逝世百年紀念音樂會,學生冼星海獻上小提琴獨奏《紀念曲》。聞一多、趙太侔、余上沅、熊佛西等創建的戲劇系將禮堂變為藝專劇場,上演《一片愛國心》等諸多劇目,《城南舊事》的作者林海音也曾在這里參加《茶花女》排演。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徹底改變了學校的歷史。京畿道校址被日軍占用,國立北平藝專南遷,京畿道校址也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
抗戰勝利后的1946年8月,國立北平藝專復校,由徐悲鴻從四川進京,接任校長。新中國建立之初,該校又與從延安“魯藝”演變而來的華北大學三部合并,組建了今天的中央美術學院。
文| 李垚辰(作者系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典藏部主任)
圖| 李垚辰、李中華、鄭衛、中央美術學院校史館
編輯 | 黃加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