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深圳福田法院鬧出一則“烏龍”,當地一份通報裁定書,將“江蘇南京”錯寫為“安徽南京”。
更有意思的是,有媒體根據關鍵詞在國家裁判文書網搜索,居然發現50多處“安徽省南京市”表述,而且還有南京本地的機構……
2021年,南京某區法院在“一紙判決”中,就曾出現“安徽省南京市”的表述,網友戲稱,“徽京”的稱呼總算是坐實了。
“徽京”,到底是什么“?!??
南京是江蘇的省會,可坊間一直以來都有個戲稱——“徽京”。
原因很簡單,南京處于江蘇與安徽交界地帶,與近在咫尺的安徽滁州、馬鞍山、宣城地理相近、人文相親、經濟相連,甚至經濟輻射力對安徽的影響也遠甚于本省城市。
其中也離不開明清時期安徽與江蘇深厚的歷史淵源,無論是明朝的南直隸省,還是清朝的江南省,都橫跨如今的江蘇、安徽、上海以及江西部分地區。
明朝建立之前,安徽和江蘇被長江和淮河分成三個地理區域:淮北、江淮和江南。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將安徽老家的鳳陽以及江蘇、上海等區域劃歸“直隸省”(后為南直隸),意思是直屬朝廷、拱衛京師的地區。
清朝建立之后,這片富庶的區域又更名為“江南省”,行政中心就在南京。
清初江南省地圖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江南省被拆分為“江南右”與“江南左”,即后來的江蘇省、安徽省,但管理安徽的布政使和主要管理機構卻一直駐扎南京。
直到1760年,安徽布政使才搬回安徽安慶,南京對安徽的行政管轄才至此宣告結束。
因此,江蘇和安徽從歷史上說,本就是同飲長江水的“同胞兄弟”。
“徽京”的說法還有個重要原因:江蘇境內主要方言是吳語區、中原官話和江淮官話,而南京說的正是與合肥、滁州、馬鞍山、蕪湖等地一樣的江淮官話。
這也難怪操著吳儂軟語的蘇州人來南京問路,可能南京人完全聽不懂;可滁州人到南京,聽著就是像沒出城一般。
早些年的南京經濟對于安徽來說基本就是碾壓。
拿同為省會的合肥來說,2000年的GDP僅為325億元,位列全國第82位;而南京GDP是1021億,排名全國第18位,彼此經濟體量可謂天差地別。
2000-2022年南京和合肥GDP走勢對比
經濟也決定了城市的綜合服務能力,無論醫療、教育還是消費,南京都遙遙領先于安徽諸多城市,使得周邊的蕪湖、馬鞍山、滁州等城市主動向其靠攏。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南京的外來人口中,三分之一左右都是前來做生意和打工的安徽人。
根據《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南京流動人口的第一、第二、第五來源地的馬鞍山、亳州、安慶都是安徽城市,占比分別為15.87%、10.23%、7.3%。
因此,網上就有人開玩笑說:“安徽人要是罷工一天,南京將會癱瘓。”
現實生活中,很多安徽人對南京的感情,可能比省會合肥更為親近。
在安徽滁州,當地人無論看病還是消費,首選都是距離比省會合肥更近的南京,當天來回毫無壓力。
滁州軌道交通寧滁線是滁州剛開通的一條地鐵線路,將與南京地鐵S4號線連成一體。
寧滁線起于南京北站,止于安徽滁州站,全長約55.4公里,等南京段建成通車后,從滁州到南京只需40分鐘。
南京軌道交通向周邊擴展的示意圖 圖片來源:南京地鐵公眾號
與南京更近的是安徽馬鞍山,兩地相距約56公里左右,甚至比南京周邊的鎮江等城市離南京還要近。
餐桌上的南京板鴨和每天必看的《揚子晚報》是不少馬鞍山人的共同記憶。
南京與安徽傳統的市域、省域界線,早被落地多年的都市圈、城市群所模糊化。
2003年,馬鞍山本地四大商場的年銷售額還不到2億元,可馬鞍山人在南京的消費總額竟高達8.8億。
甚至,馬鞍山之前在發一則通知時,還要特意提醒“南京算省外”。
同樣,南京街頭也處處印刻著安徽人的痕跡。
航拍南京城市全景夫子廟燈會夜景
小到遍布南京街巷的安慶餛飩、淮南牛肉湯、炒飯等安徽小吃,大到中國五百強企業的雨潤集團、金箔集團等創始人都來自安徽。
南京對于安徽人如此親近和重要,有人據此總結為“南京是安徽人的‘耶路撒冷’”。
同樣,安徽也是很多南京人的“后花園”。
很多南京人未必去過合肥,但可能去過安徽其他的很多地方。
周末想泡個澡、捏個腳,就去馬鞍山,性價比更高;一家人想度假,會去皖南的宏村或太平湖;連養老,也首選鄰近城市里物價相對較低的滁州。
不過,南京對安徽人很有吸引力,可省內地位卻有些尷尬。
雖然南京貴為省會,又是副省級城市,經濟數據也很可觀,卻并非省內經濟第一大市。
在20世紀90年代,南京GDP甚至一度只能排到江蘇第四,落后于蘇州、無錫和揚州;后來因為揚泰分家,南京才晉級為“蘇老三”。
2014年,當了近20年“蘇老三”的南京終于反超無錫,排名上升至全省第二,但依然不是“強省會”城市。
一般來說,省會GDP在全省的經濟總量的占比超過30%,就會被劃定為“強省會”,但南京在省內經濟總量的占比長期在15%左右徘徊,展示出其作為省會城市輻射力不足的缺陷。
這是由于江蘇省內的13座地級市經濟發展迅速,尤其是蘇州等市表現太過強勁,導致江蘇各市往往“聚似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才讓作為“老大哥”的南京常常缺乏話語權。
江蘇行政區劃簡圖
別的不說,南京周邊的“蘇錫常”就與南京在體量上競爭激烈。
2022年,南京GDP1.69萬億,蘇州GDP2.4萬億,無錫1.49萬億,常州差些,但也有0.96萬億。
說白了,不是南京不夠優秀,而是省內的“兄弟們”太過優秀。
更別提300公里外的上海,一座GDP4.5萬億,人口達到2474萬人的世界級大都市。
對于南京來說,近年來除了要面對省內一幫兄弟的“聒噪”,還得面對鄰近省省會合肥的崛起。
經濟上難以領頭,自然導致省會南京的存在感降低,也很容易遭遇挑戰。
在時間洪流中,靠布局面板,面板、芯片、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合肥迅速從十余年前的“中國最大縣城”晉級為新一線,并以“最強風投城市”之名享譽全國。
合肥天鵝湖風光
在合肥最為風光的2020年,南京同樣實現了歷史性跨越,GDP超過天津,首次躋身十強城市之列。
可不知不覺中,合肥與南京的差距正在迅速縮小,2003年南京的GDP還是合肥的3.3倍(1576億比478億),但2022年,彼此差距已收窄到僅4000億(1.6萬億比1.2萬億)。
不僅如此,南京雖然與合肥都是特大城市,可2022年,南京常住人口949.11萬,合肥卻是963.4萬,人口增量16.9萬,比安徽全省增量的14萬人還多。
南京沒法像合肥那樣,集取全省之力進行發展,輻射力也極為有限。
作為省會,南京的市域面積在省會城市中排名倒數第二,僅比海南省的??谝笮?。
南京市的總面積是6000多平方公里,與浙江杭州16000多平方公里相比,南京只是杭州的不到一半;與安徽合肥1140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相比,南京市域面積差不多只有合肥的一半。
同時,受自然因素的限制,南京城市東面有紫金山的阻隔,南面有牛首山、將軍山的遮擋,腹地低山、丘陵廣布,可供開發的平原面積有限。
南京紫金山風光
早在2019年,南京的土地開發強度就已逼近33%的國際公認警戒線。
而地處江淮平原的合肥優勢明顯,可以通過行政區劃調整實現城市擴張,像攤大餅一樣向四處發展。
更讓南京郁悶的是,由于距離上海較近,上海也毫不客氣地將蘇錫常、南通等江蘇省內的小伙伴拉到麾下,甚至連地鐵都直接修到了人家門口。
如此一來,就給南京出了“難題”:想發展,可東面的“小伙伴”靠不住;北面的“好哥們”距離實在太遠,普遍在200-400公里;自己也沒法靠“強省會”政策吸引全省資源,這可怎么辦?
唯一的辦法就是向西、向南發展。
南京三面被安徽包裹
這就好辦了,西面是熟得不能再熟的馬鞍山、滁州,南面是打交道多年的蕪湖和宣城,都是關系不錯的安徽“小伙伴”。
南京,在尋找新的出路,安徽又未嘗不想繼續向東靠得更近一些。
在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安徽省是最后一個入圈,卻又是最積極的一位。
這些年,安徽以合肥為經濟龍頭,發展有目共睹,可規劃發展的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平板顯示以及生物醫藥等戰略,無不需要借助長三角城市的共同助力。
同時,安徽除了省會合肥經濟一枝獨秀,省內其他城市的經濟在整個長三角范圍內,并不顯眼。
面對長三角眾多經濟強市,安徽尤其需要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中找到合適的伙伴,從交通、創新平臺、產業發展等方面互相競合。
好在,這一切都被國家看在眼里。
2021年,在國家發改委批復的《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中,明確指示將由江蘇、安徽兩省共同推進規劃實施,而且是由江蘇、安徽兩省聯合對外發布。
南京都市圈示意圖 圖片來源:南京市發改委
“南京都市圈”的成員包括南京、鎮江、揚州、淮安、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八市,安徽這幾座城市的正式加入,不僅讓南京的“朋友圈”范圍更大,也有了更多的發展空間。
作為全國首個由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的南京都市圈PLUS版,安徽也很需要。
2023年8月,安徽省委、省政府發布重磅文件,宣布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明確提出以“融圈進群”為方向,推動合肥都市圈與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聯動發展,支持滁州、馬鞍山、蕪湖、宣城市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
其中,馬鞍山、滁州、蕪湖等城市既是南京都市圈的成員,也是屬于合肥都市圈的“小伙伴”。
從憧憬向往、摸索前行,再到當下的融合發展,城市的邊界漸漸隱去,取而代之是一個個新的城市圈和產業集群。
其實早在南京都市圈正式批復前,安徽的馬鞍山、滁州、蕪湖就通過南京都市圈的外溢效應,獲益匪淺。
南京都市圈空間范圍示意圖 圖片來源:南京市發改委
根據恒大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中國十大最具潛力都市圈》專題報告,南京都市圈內最大受益者一直是安徽三市。
城市的邊界漸漸隱去,取而代之是一個個新的城市圈和產業集群。
安徽滁州的汊河經濟開發區,南京產業轉移企業已經占到該開發區企業總數的80%以上,滁州GDP更是在近三年位居安徽第三,僅次于合肥和蕪湖。
甚至,滁州給自己的定位就是打造“南京及長三角區域后花園”。
隨著南京都市圈對安徽的擴容,有人擔心南京會不會被合肥搶了風頭,南京又是否在扶持安徽城市的過程中,逐漸丟掉“圈主”的位置?
其實,“南京都市圈”這種跨省都市圈發展模式已進行了20年,但感召力始終未減。
這是南京自身城市綜合實力使然,也是這些年不斷增長的經濟所決定。
南京圍繞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節能環保、智能家電等領域,積極與安徽各地對接,推動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協同發展,如今不僅是GDP過萬億的十強城市之一,經濟增速也始終穩居十強城市前列。
更重要的是,在整個南京都市圈內,南京中心城市的常住人口已占到20%,經濟總量占比超過30%,財政收入占比超過4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金融業增加值占比超過50%,“圈主”的地位無可撼動。
南京玄武湖和附近的紫峰大廈
大城的矜持,小城的亢奮,最后都化為務實。
未來的南京,不僅是“江蘇的南京”,也可能是“安徽的南京”,更會是“全國的南京”乃至“世界的南京”。
長三角一體化的浪潮中,所有人都已裹挾同一洪流中,新世界的大門已悄然打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