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利亞位置示意圖
前言
巴西的經濟帶和人口集中區域,主要呈現沿海分布的特點,國內最大的兩個城市一直是圣保羅和里約熱內盧,它們都位于巴西的沿海地區。
巴西地形分布
一:原來的首都——里約熱內盧
1960年以前,巴西的首都一直是里約熱內盧,更早之前則是薩爾瓦多。
里約熱內盧這個名字其實是葡萄牙語,意思是"一月的河",在實際生活中,當地政府和民眾會簡稱為里約。
20世紀50年代的里約熱內盧,已經出了嚴重超載的電車,不少人會扒在電車外面,沒辦法,那時里約熱內盧已經成為巴西第二大城市,第一是圣保羅。
巴西主要城市分布示意圖
里約熱內盧所在的里約州不僅是巴西和南美洲的重要門戶,同時也是20世紀40-60年代巴西和南美洲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素以巴西重要交通樞紐和信息通訊、旅游、文化、金融和保險中心而聞名。
里約熱內盧市境內的里約熱內盧港是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那座巨大的基督像就是這座城市的標志,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
巴西主要城市之一:里約熱內盧
二:作為首都——弊端越來越明顯
里約熱內盧作為巴西最大的港口,自然和商貿條件都很不錯。但由于過度城市化,產生了交通擁堵、環境污染、人口密集等一系列問題,再加上里約熱內盧本就屬于熱帶草原氣候,終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干季和濕季,當地民眾生活狀況其實非常糟糕。
巴西主要城市之一:里約熱內盧
截至20世紀50年代,里約熱內盧的面積僅占全國的0.5%左右,但卻聚集了巴西10%以上的人口,不僅讓這里的居民苦不堪言,而且也無法發揮出作為首都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功能和優勢。
所以早在二戰剛剛結束的20世紀40年代,巴西政府就已經開始通過全民投票、議會表決等方式決定是否遷都。方向很明確即遷往內陸地區,但具體城市一直沒有明確。
巴西主要城市之一:里約熱內盧
三:兌現承諾——庫比契克的行動
1955年儒塞利諾·庫比契克·德奧利韋拉(下稱庫比契克)在巴西大選中獲勝,在競選期間,庫比契克就多次向選民承諾:如果當選,一定會完成遷都的歷史使命。
1956年1月31日庫比契克正式宣誓就任巴西總統,并加快推動有關遷都選址的全民投票和議會表決。
美國《時代周刊》封面人物:庫比契克
最終方案是把首都由里約熱內盧遷到巴西內陸廣闊的巴西高原,在巴西高原的中央高地上建設一座新城市。
庫比契克為這座新城市、新首都命名為:巴西利亞。
巴西利亞位于戈亞斯州境內,地處馬拉尼翁河和維爾德河的三角地帶。那里氣候宜人、適合居住,這與里約熱內盧濕熱氣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晚年的庫比契克
而且巴西利亞的整體地勢較為平坦,附近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都很豐富,非常適合進行擴建。從1957年開始,庫比契克就推動巴西中央政府逐漸向巴西利亞搬遷,到了1960年遷都工作全部完成。
1961年1月庫比契克的總統任期已滿,由于在治理通貨膨脹等經濟問題上沒能達到預期目標,庫比契克受到其他政黨的強烈指責,最終未能實現連任。
現在的巴西利亞
但庫比契克完成了自己參加競選時,向民眾做出的最重要的承諾——巴西遷都。
盡管1976年庫比契克在里約熱內盧因車禍而喪生,時年74歲。但是為了紀念庫比契克,巴西利亞在1981年為他修建了紀念碑和紀念館。
巴西利亞的設計方案
結語
就現在來看,巴西的遷都應該是最成功的:
1、實行全民投票和民主表決,巴西政府做到了全民知曉、全民參與。
2、后來的實際情況也印證了將首都搬離里約熱內盧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3、新首都巴西利亞從規劃設計到建設完成,做到了美學與科學的融合。
現在的巴西利亞
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巴西利亞為世界文化遺產,而且還給出了很高的評價:
這座嶄新的城市常常被比喻為鳥的形狀,它表現出城市和諧的設計思想,尤其是政府和公益建筑群,向世界展示出驚人的想象力。
現在的巴西利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