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太太最不喜歡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稱穆鳳貞女士。她的丈夫很有錢,她老實不客氣的花著。花完他的錢,而被人稱穆女士,她就覺得自己是個獨立的女子,并不專指著丈夫吃飯?!?br/>
翻開老舍的《善人》,開頭就被先生幽默的諷刺逗得一樂。
文學大家的作品都有時代的預見性,您看,近90年過去了,如汪太太這樣的“獨立女性”并不見少呢!
汪太太熱心慈善,短篇從各個方面突出汪太太作為富人階層對底層民眾的“善”,她每天拖著兩條胖腿上下汽車多少次,簡直忙得喘不過氣來,她對這種“為窮人”奔波的忙碌“甘之如飴”——
她的生命是獻給社會的;她是一切女同胞的導師;她是為救世而來的。
這從汪太太給丫鬟取的名字里就可見一斑:“自由”、“明白”、“博愛”……
盡管汪太太真心覺著丫鬟就是丫鬟,天生來的不知好歹,還不如一只床頭的小桌燈值錢!
老舍的高明之處便是以善為名,不著一字批判,卻將汪太太之流的奴役式“自由”、刻薄式“博愛”、依附式“獨立”,虛偽式“善良”貶損到淋漓盡致!
“窮人早餐”吃得太多
汪太太,不,應該叫穆女士,年輕時在外國讀過書,知道世界大勢,總想著用她先進的理念來“拯救”窮人。
譬如,她最恨一般人吃得太多!
她觀察那些小老百姓子,吃起早飯來不是五六個窩頭,就是四大碗黑面條,這有什么營養和健康可言?
像她自己,深知早餐的重要性,家里單雇了個會做西餐的廚子,每天早飯很簡單:
一大盤火腿蛋,兩塊黃油面包,草果果醬,一杯加乳咖啡。
她提倡儉食,苦口婆心地勸導那些人少吃碳水多吃牛乳和黃油,可他們冥頑不化,根本沒人響應!
穆女士有些惱火,認為他們沒有文化、爛泥扶不上墻。
再有,穆女士提倡沐浴,她自己也身體力行,每天睡到自然醒后,丫鬟便放滿一浴缸不冷不熱的洗澡水,伺候她沐浴。
看那些一個冬天都不洗澡的家庭,孩子身上的灰都積得多厚?兩年前她就開始深入底層四處奔走,到處宣傳“沒有澡盆,不算家庭!”
有什么結果?
人類的愚蠢,把舌頭說掉了,他們也不了解!任憑世界變成個狗窩,沒澡盆、沒衛生!
盡管她的善意不被理解,但穆女士灰心不得,要犧牲就得犧牲到底!
老舍先生春秋筆法,深諳諷刺的藝術,不過筆者真笑不出來——
因為穆女士這樣“何以不食肉糜”的善人,至今還活躍著呢……
像早些時候引發爭議的“窮人早餐”事件。
某自稱營養師的男子,便痛心疾首指出“說句不太中聽的大實話,我國極其劣質的早餐,大多數都讓窮人消費了”。
他口中的“劣質早餐”,便是米粥、油條、茶葉蛋這些老百姓餐桌上的日常食物!
他所謂的優質早餐又是什么呢?麥片、牛奶、咖啡、白煮蛋……
該營養師把“吃劣質早餐”的人,歸結為墮落,是:身體和思維上的懶。覺得他們沒辦法早起鍛煉,不知道怎么吃到健康早餐!
這自以為是的傲慢和愚蠢,和老舍筆下的這位穆女士有什么區別?
最有意思的地方,是面對網友的口誅筆伐,他居然毫無自省地引用魯迅先生那句“從來如此,便對么?”來反駁,似有眾人獨醉他獨醒,要為真理敲醒世人的“大無畏”姿態。
90年前的書中人活了過來,還抱著不要臉的“救世”幌子不放呢……
再有前番熱議的東北“十元盒飯”,體力勞動者們,只要花上十元,就能吃上熱乎乎、沉甸甸、葷素搭配的可口盒飯,多管飽、多實惠!
便有許多“圣母心”的跳出來,叫囂著不能吃——
“肯定是凍肉、不健康、不衛生”……
這樣高高在上的聲音刺不刺耳?傲不傲慢?
評論里有一條特別誠懇且刺痛我心:
“它都不嫌我窮,我怎么能嫌它臟?!?/strong>
還有為山區兒童從宴席上打包飯菜的老師,被質疑為什么不用食品袋……
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
有人因為出生于價值過億的“萬柳書院”受盡追捧;有人在寒風中辛苦地賣完一三輪車的大白菜,才到手20來元。
一個離真實的生活太遠的人,絲毫未體驗過人間疾苦,他想當然用自己脫離大眾的思維去要求別人,并冠之以良善之名,不過是一場“偽善”的、且充滿惡意的個人表演!
“錢到了窮人手里是禍”
穆女士給不怎么相熟的張家送賀禮,28塊錢仍覺得太薄,因為張先生的社會地位比原先高了。
她給二兒子的私塾老師方先生一個月工錢20塊,她覺得不算少,她就怕寒苦的人有多掙錢的機會——
因為“錢在她手里是錢,到了窮人手里是禍”。
他們懂得做慈善?
她的貼身秘書馮女士一個月才12塊錢,其實馮女士真不懂事,工錢應當一毛不要,因為憑自己交際那么廣,做她的秘書當然能有機會遇上個闊人。
假如嫁個闊人,一輩子有吃有喝!窮人沒有遠見,誰讓她心善呢!
方先生的太太突發去世,想預支薪水卻吵了穆女士睡懶覺,耽誤她養生,但她愣是壓著一肚子火氣,甩給了方先生20塊。
早餐嚼著火腿蛋,更是善心大發,闊氣地讓廚子給方先生送去10個蛋,叮囑一定不能煮老,要嫩著吃。
穆女士喝著咖啡,想象方先生吃過她的嫩雞蛋必能健康起來,足以抵抗得住喪妻的悲苦。
既而一想,方先生死了妻,沒人給他做飯,不如從他每個月20塊里再扣下幾塊錢,供他吃兩頓營養的工作餐!
他少得幾塊錢,可是吃得舒服呢。方先生應當感謝她這份體諒與憐愛。
“方先生的妻子過去了,怪可憐的,給他送了二十塊錢去,和十個雞子”,穆女士的眼圈發濕,悲憫地同馮女士說。
得,預支的薪水成了送的,十個雞蛋變成了十只雞!
“誰不知道女士的慈善與熱心呢!”穆女士聽著馮秘書的奉承,格外為自己的善行感到寬心,轉而一想,這方先生反正喪了妻,家中的嚼谷小了,何不讓馮秘書兼職教課?
于是大方地給馮秘書加了13塊錢薪水,早先方先生一月20,馮秘書一月12,馮秘書一人干兩人的活兒,這里外里還省下來7塊錢!
穆女士贊賞自己的睿智,你看,這就是富人思維,要不說“錢在她手里是錢”呢!
穆女士放到當下,也是深諳職場PUA的,一口一個為了員工的福利、為了員工的未來,充滿了“人文關懷”,實際上窮盡壓榨盤剝之事。
打著高大上的旗號,借故裁撤家庭變故員工,捎帶內卷了在職人員,變相增加工作量還控制人員成本。
小說中最引以為思的,是同為被奴役者的馮秘書,對剛經歷喪妻之痛的方先生的“底層傾軋”。
從打工者的角度來看,他們共同的抗爭對象,難道不應該是頤指氣使、克扣薪資、榨取他們勞動力的老板穆女士嗎?
但馮秘書拿著極低的報酬,不僅不共情同事,還在方先生焦頭爛額之際落井下石,對穆女士溜須拍馬,趁機用更低的薪資擠走方先生,毫不留情地職場“背刺”!
這種對于“資本”的迎合才助紂了穆女士們的對底層想當然的操縱欲。
“慈善”表演家
穆女士依附丈夫的財力,身居婦女協會主席,每天忙忙碌碌,不是身處慈善集會就是在參加公益活動。
就拿她普通的一天來說吧:
一大早趕去盲啞學校展覽會,十時二十分開會;十一點十分,婦女協會開會;十二點,參加張家婚禮;下午,還有5個會等著她呢……
事實穆女士只對張家婚禮感興趣,這才是上流社會的交際!
至于盲啞學校她是真不想去,但又怕展覽會照相,相片上沒有自己多難看?聰明的她決定晚去一會兒,頂好是正趕上照相才好!
那5個會具體做什么、講什么,她也記不住,反正馮秘書會提醒。
她自詡女同胞的導師,然而卻對馮秘書的工作能力嗤之以鼻,不如“嫁個闊人”,比掙個三瓜兩棗強;
她的救世之心更為可笑,除了號召窮人“儉食”、推廣澡盆、在各個打著“慈善”名頭的集會上穿梭,她沒有對底層民眾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
以“關心”之名克扣員工薪金,以“明白”為由訓斥使喚最不“自由”的丫鬟們,以“博愛”之說,干盡損人利已之事……
穆女士對她浸在白瓷浴盆里的胖腿傷春悲秋著青春,為少睡了幾分鐘心疼自己,為兒子忘記早安kiss而抱怨,她的煩惱蒼白無味,她“高尚”的忙碌毫無意義,不過是——
經濟上的假獨立、精神上的假進步、行動上的假把式!
穆女士所標榜的平等、進步、知識、親善……不過是保持她良好公眾形象的戲劇化表演,?虛偽自私且?庸俗無聊,本質上是享受金錢和地位帶來的優越感罷了!
想到了歐亨利筆下的《
兩位感恩節的紳士》,破產?的?老?紳士?三天三夜沒有吃東西,為了?履行?每年感恩節??請窮人?飽餐?一頓?的?約定?,用?僅剩?的?一點錢去?赴約?,最后?餓得身體脫虛暈?了?過去?……
當下社會,亦有許多默默無聞、日行一善的普通人。
真正的善不需要表演,不需要口號,甚至不需要認可,不過是內心自然的流淌。
小說最拍案叫絕的在于結尾穆女士那句:
“唉!一天一天的,真累死人!”
老舍先生言有盡而意無窮,將諷刺推向一個極致,哪怕過了90年,先生的嘲笑還聽得見呢……
-End-
看古今事實,讀書中天地,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