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國民政府搞所謂軍銜“銓敘”之后,嚴格控制了軍隊中現役上將的數量,通常情況下,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和“中將加上將銜”的將領群體,基本保持在60人左右的規模。
當然,至兵敗大陸的十多年期間,這個群體肯定發生過諸如軍銜褫奪、補授、晉升、追晉之類的變動,比如張少帥和傅作義,后來均被褫奪了軍銜,所以這個群體的總數量,最終又必然要超過60人。
李宗仁
至解放戰爭后期,隨著人民解放軍秋風掃落葉般的進攻,敵營徹底瓦解,國軍將領那已經是“起義者眾,投誠如潮”的狀態,其中的少將軍銜以上者多達千余人,因此對于起義和回歸的將領名單,如果不設范圍地討論和介紹,實在缺乏意義。
不妨劃個框框,認真捋一下“掛三顆星及以上”的棄暗投明的將領,專業點說,包括陸軍中將加上將銜、陸軍二級上將和一級上將(含上將職務軍銜)群體,至于特級上將嘛,那肯定沒可能了,關于這個問題,之前也有些歷史愛好者。曾經進行過總結和盤點。
遺憾的是,在這些文章中,要么將領名單遺漏得較多,要么對軍銜的解讀不夠準確,在本文中,筆者嘗試認真全面地來一次理清,不足之處還望斧正。
老蔣與衛
一、陸軍一級上將共四人
1、程潛:1939年補授陸軍一級上將,同盟會元老,湘軍名宿。抗戰時期軍職也一直很高,歷任參謀總長、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副參謀總長等職務,抗戰勝利后曾任武漢行營主任。
1949年10月,攜陳明仁共同發起湖南和平起義,時任職務是長沙綏靖公署主任,起義后,得到我方的極大歡迎,被任命為新中國的“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2、唐生智:1935年首批銓敘的陸軍一級上將,這也是湘軍大佬,反蔣失敗后曾一度逃往海外,抗戰爆發后擔任軍委會訓練總監,指揮過南京保衛戰,之后被解除軍權,一直在湘的家鄉賦閑。
1949年4月起,積極策動湖南和平起義,是程潛的重要支持者。新中國成立后,擔任過湖南省政府副省長、政協湖南省副主席、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抗戰時期的程潛
3、馮玉祥:1935年首批銓敘的陸軍一級上將,西北軍首領,曾任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抗戰期間先后擔任過第三和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后被迫賦閑。
抗戰勝利后出國考察,期間再被迫退出現役,一級上將軍銜取消,1948年繞道蘇聯回國,準備參加新政協會議,在輪船上意外遇難。
4、李宗仁:1935年首批銓敘的陸軍一級上將,歷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漢中行營主任、北平行轅主任、副總統等職務,1949年初擔任所謂的“代總統”。
大陸全部解放后,李宗仁流亡海外,1965年攜夫人回國,受到熱烈歡迎。
唐生智
二、陸軍二級上將共八人
1、楊虎城:1935年實授陸軍二級上將,曾任西安綏署主任、第十七路軍總指揮等職務,發動西安事變,后被迫辭職出洋。
1937年回國后被扣押,1949年9月17日,被殺害于重慶,據說楊虎城將軍已經是秘密黨員。
2、傅作義:1935年實授陸軍二級上將,抗戰時期,擔任過第7集團軍總司令、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第十二司令長官等職務,解放戰爭時期擔任過張垣綏署主任以及“華北剿總”總司令等職務。
1949年1月,傅作義在北平宣布接受和平改編,歷任新中國的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水利部長等職務。
傅作義
3、于學忠:1935年實授陸軍二級上將,東北軍元老,是東北軍主力第51軍的軍長,抗戰時期擔任過集團軍副總司令、魯蘇游擊戰區總司令、軍事參議院副院長等職務,抗戰勝利后基本賦閑。
1949年拒絕赴臺,留下來參加新中國的建設,先后擔任過新中國的河北省政府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4、陳儀:1947年晉升陸軍二級上將,抗戰時期是福建省主席,解放戰爭期間,先后是臺省和浙江省主席,1949年準備棄暗投明,在上海戰役期間勸湯司令起義并扣押老蔣,遭出賣被捕,1950年被殺害于臺北。
5、張治中:1936年特加上將銜,1945年晉升陸軍二級上將,被譽為“和平將軍”??箲饎倮笾髡鞅?,1949年擔任南京和談代表團團長,最后選擇留在了北平,這是蔣系“八大金剛”中唯一的棄暗投明者。
歷任新中國的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全委員等職務。
張治中
6、龍云:1935年實授陸軍二級上將,曾經的云南王,抗戰時期擔任過昆明綏署主任、陸軍副總司令等職務,抗戰勝利后武力被解除兵權,改任軍事參議院院長。
1949年在香港起義,曾任新中國的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
7、鄧錫侯:1937年特加上將銜,1947年2月晉升陸軍二級上將,抗戰時期任重慶行營副主任、川康綏靖公署主任等職務。
1949年12月,鄧錫侯與劉文輝、潘文華等川軍將領,共同在四川彭縣舉行起義,后任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四川省副省長等職務。
8、衛立煌:1939年晉升陸軍二級上將,歷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等職務,抗戰勝利后出國考察,1948年初回國擔任“東北剿總總司令”,遼沈戰役兵敗后被撤職軟禁。
全國解放前夕逃往香港,1955年回歸大陸,受到歡迎。這里再重復一次,衛立煌并非什么“臥底”,他回到祖國,跟李宗仁的情況基本相同。
鄧錫侯
三、陸軍中將加上將銜共七人
1、劉文輝:1937年9月以陸軍中將特加上將銜,川軍大佬,西康省主席,解放戰爭時期擔任川康綏署副主任。
1949年12月,在彭縣宣布起義。解放后,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等職務。
2、潘文華:1940年以陸軍中將晉加上將銜,也是川軍大佬,抗戰期間曾任第28集團軍總司令,解放戰爭時期任重慶行營副主任,1949年12月起義。潘文華并未晉升二級上將,某科中的介紹有誤。
3、賀耀祖:早年湘軍將領,后投蔣,1938年以陸軍中將晉加上將銜,歷任軍委會辦公廳主任、侍一處主任(兼軍統局長)等職。
1949年8月在香港起義,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交通部部長。
劉文輝
4、黃紹竑:曾經的“新桂系三巨頭”之一,1946年以陸軍中將晉加上將銜,抗戰期間曾擔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浙省主席等職務。
1949年4月黃紹竑前往香港,同年8月13日,黃紹竑與龍云、劉斐、賀耀祖等44名軍政要員,聯名發表聲明宣布起義。
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政務院政務委員,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等職務。
5、盧漢:1939年以陸軍中將特加上將銜(注意盧漢不是二級上將),抗戰期間任60軍軍長、第一集團軍總司令、第一方面軍司令官等職務,1945年起擔任云南省主席,1949年10月舉行云南和平起義。
黃紹竑
6、黃琪翔:1946年以陸軍中將晉加上將銜,抗戰期間擔任過集團軍總司令、中國遠征軍副司令長官等職務。
1949年8月間,黃琪翔在香港宣布起義,新中國成立后,擔任過國防委員會委員、國家體委副主任等職務。
7、劉興:這個人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也是湘軍老將,唐生智的嫡系,1937年以陸軍中將晉加上將銜。
曾經擔任過南京衛戍司令部副司令長官(另外一個是羅卓英)、江防總司令、軍委會點驗委員會上將副主任等職。
抗戰勝利后一度賦閑,1949年初出任湖南永寶警備司令,隨程潛參加湖南和平起義,新中國成立后擔任湖南省政府委員兼參事室副主任、省體委副主任等職。
黃琪翔
四、上將職務軍銜共三人
1、董其武:傅作義的綏遠系將領,陸軍中將銜,解放戰爭后期,跟孫蘭峰一起被任命為上將職務軍銜。
其實就是臨時抱佛腳的拉攏,職務是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綏遠省主席,最終于1949年9月通電起義,1955年被授予我軍的上將軍銜。
2、孫蔚如:陜軍名將,陸軍中將銜,楊虎城的親信將領,抗戰期間歷任第4集團軍總司令、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司令長官等職務,對日受降時曾被任命為上將職務軍銜。
1949年拒絕赴臺,歷任新中國的國防委員會委員、陜西省副省長等職務。
3、孫蘭峰:傅作義的綏遠系將領,陸軍中將銜,解放戰爭后期,被任命為上將察哈爾省主席兼兵團司令,1949年9月參加綏遠起義,后被任命為綏遠省政府副主席。
董其武
另外一個情況特殊的,是粵軍元老李濟深,1947年“任為陸軍上將并退為備役”,也就是說,給了上將銜馬上就退出現役。
類似的將領有十幾名,僅1947年這一批即有九名,可以視為“名譽上將軍銜”,就不計入這份名單了。
說明一下,抗戰時期所有的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加上將銜、上將職務軍銜,領章都可以佩“三顆星”。
抗戰勝利后換裝“四六式軍服”以后,特級上將肩上綴五顆星、一級上將綴四顆星,其他均可綴三顆星。
以上包括起義、回歸和主動留在大陸者,并且可以掛三顆星或者更多的原國軍將領,共計二十二人,幾乎占國軍全部上將員額的三分之一左右,至于中將以下的群體,數量則實在太多,就不再一一贅述了。
盧漢是中將加上將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