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故及其出處
典故:1、玉京書會;2、六月飛雪;3、我是一粒銅豌豆。
出處與參資:古詩文網《關漢卿簡介,竇娥冤、不伏老賞析》。
二、醫戶出身,梨園領袖
關漢卿〔1234—1300年〕,號已齋,山西運城人。元雜劇奠基人,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并稱“元曲四大家”,古代文學史上一位偉大的劇作家,他的《竇娥冤》是世界著名悲劇之一。
關漢卿畫像
他生于金末,長于元代。在元代等級制度下,他出身醫戶家庭,條件優于一般百姓,受到比較高的教育。他在行醫時,也兼職創作戲曲,并參與演出活動。
元滅金后,他到京城大都,專事戲曲活動。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成了戲曲作家協會“玉京書會”主持人。他與作家們密切交往,修改文稿,促進創作;又深入勾欄瓦肆,與藝人們切磋唱腔,設計表演,時人稱他“總編師首、雜劇班頭、梨園領袖”。
元大都繁榮昌盛,華美絕倫,是著名的國際大都會,而南方富庶繁華,風光秀麗,則是“普天下錦繡鄉,寰宇內風流地”。在元前期廢置科舉時,找不到出路的士人大批南下謀生,而戲曲家和表演家也紛紛南下從事藝術活動。關漢卿也曾到過揚州、杭州等地。他在揚州結識戲劇表演大師朱簾秀,寫下“十里風物妍,出落著神仙”曲詞贈她,并與她同臺表演《竇娥冤》劇,影響深遠。
三、元曲大家,著作豐富
關漢卿是元曲大家,時稱“曲圣”,他的雜劇是古代戲曲藝術的一個高峰。
在古代文學史上,繼唐詩、宋詞,元曲又蔚為文學之盛。元曲繼承了唐宋詩詞清麗婉轉特點,又針對元代“九儒十丐”等級制度,透出反抗情緒,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元曲,通常指散曲和雜劇,散曲是詩歌,而雜劇是戲曲,由唱〔唱詞〕科〔動作〕白〔對白〕三要素組成,是戲劇表演的文學腳本。
關漢卿著作豐富,形式多樣,以雜劇居多,計67部,現存18部,其中最負盛名的是《竇娥冤》。這是公案悲劇,還有《蝴蝶夢》、《魯齋郎》等,揭露政治腐敗黑喑,歌頌人民反抗斗爭;他又有描寫婚姻愛情的喜劇,如《救風塵》、《望江亭》、《金線池》、《調風月》、《拜月亭》等;還有歌頌歷史英雄劇,如《單刀會》、《西蜀夢》等。
關漢卿與表演藝術家珠簾秀同臺演出
他的散曲作品,今存套曲10多組,小令50多首,主要描寫都市繁華與藝人生活,表達羈旅行役與離情別緒,以及自抒抱負的敘志遣興。
他精通戲曲表演,戲曲語言曲白相生,曲盡人情,本色當行,入耳消融,極富韻律美感。
四、雜劇代表作《竇娥冤》
關漢卿的雜劇代表作《感天動地竇娥冤》,簡稱《竇娥冤》,故事原型來自《烈女傳·東海孝婦》。
關漢卿《竇娥冤》
《竇娥冤》是旦本戲,全劇四折一楔子,寫善良寡婦竇娥,在無賴張驢兒陷害、昏官桃杌毒打下,屈打成招,被誣判“藥死公公”,而斬首示眾。她滿腔悲憤,在臨刑前,許下三樁誓愿: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竇娥冤枉,果然,感天動地,天理昭彰,三樁誓愿,一一實現!
《竇娥冤》,是典范的悲劇作品。善良竇娥的遭遇,充分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民的災難,尤其是婦女的不幸。竇娥在短短一生中,遭遇失恃喪夫、高利貸毒害、流氓潑皮欺壓、貪官污吏毒打與誤判,種種的不幸折磨著她弱小青春,重重的災難吞噬了她善良生命,演繹出悲慘無比、而感天動地的大悲劇。
竇娥講究孝道、堅守貞潔,卻得不到社會宗法勢力的保護,正義得不到伸張,這是竇娥悲劇產生的社會根源;而元代在殘酷的民族壓迫、階級統治下,政治腐敗,貪官枉法,惡霸橫行,“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是政治制度與人民為敵,在殘害百姓,這是竇娥悲劇產生的政治原因。
《竇娥冤》劇照
在舊社會,面對腐朽的宗法勢力和黑暗的政治制度,關漢卿和竇娥一樣,是無能為力的,于是,他便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夸張,設計三樁超現實的誓愿,運用浪漫主義手法,顯示正義抗爭的巨大力量,寄托自己鮮明的愛憎、正義的立場,反映人民群眾反對黑暗的政治制度、懲處邪惡的社會勢力、伸張正義與公正的美好愿望。這是全劇最精彩、最顯著的藝術表現手法,極大地增強了劇本的悲劇色彩,從而使故事情節更生動,人物形象更突出,主題思想更深刻,既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又充滿著神奇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劇藝術力量。
《竇娥冤》上世紀傳到西方,得到廣泛傳播,名列“世界十大悲劇”, 關漢卿被譽稱“東方莎士比亞”。
五、散曲代表作《不伏老》〔上〕
《南呂·一枝花·不伏老》套曲,是關漢卿運用他本色的詼諧夸張語言,自述在滾滾紅中多才多藝多彩多姿的浪漫生活,塑造了一個積極樂觀、熱愛生活、頑強高傲、矢志不渝的元曲藝術家自我形象。
這組套曲是他中年時創作的。當時,元蒙貴族歧視漢族士人,又廢置科舉,堵塞了仕途,沒有出路的士人群體急劇分化。關漢卿則在“求仕與歸隱”之外,選擇了勾欄生活,做了一個“不死之鬼”。他這組套曲,就是描寫這種特立人的獨特生活方式的。
這套曲總題中,【南呂】是宮調名,〔一支花、梁州〕是曲牌,還有〔尾〕曲,而《不伏老》才是曲題:在【南呂】同一宮調下、把若干曲牌的曲子連綴起來,共同表達同一主題《不伏老》。所謂套曲,都是按這樣的規則,組曲成套的。
這組套曲,由四支曲子組成。首曲〔一枝花〕,描寫自己一生追求的是放蕩不羈的風流浪子生活;〔梁州〕,描寫自己甘愿做“郎君領袖、浪子班頭”,做最有名氣的花花公子;〔隔尾〕,描寫自己雖到中年萬事休,卻強調甘愿為理想而獻身,這是點題。
這前三支曲子,詩人描寫感情騷動的外在表現,而在〔尾〕曲中,則揭示內在的意志與決心:
“我就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鉆入他鋤不斷、斫不了、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臺柳。我也會圍棋、會蹴鞠、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咽作、會雙陸。你便是落了我的牙、歪了我的嘴、瘸了我的腿、折了我的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癥候,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天哪!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
《南呂·一枝花·不伏老》
大意為: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的一粒銅豌豆。那些風流浪子們,誰讓你們鉆進他那鋤不斷、砍不了、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好看的千層圈套中呢?我玩賞的是梁園月亮、暢飲的是東京美酒、觀賞的是洛陽牡丹、偕游的是章臺美女。我也會圍棋、會踢球、會狩獵、會插科打諢、會表演歌舞、會吹拉彈奏、會唱曲吟詩、會賭博游戲。你即便是敲落了我的牙、扭歪了我的嘴、打瘸了我的腿、折斷了我的手,老天賞賜我的這些惡習,還是不肯悔改!除非是閻王爺親自傳喚,神和鬼自己捕捉我,我的三魂七魄都喪入地府,天哪,到那個時候,我才有可能不到那風月場上去。”
六、散曲代表作《不伏老》〔下〕
這〔尾〕曲,是全套曲內容的深化和總結,計6句,有4層含義。
前兩句,自我身份定性:“我是一粒銅豌豆”。“銅豌豆”,原喻青樓的老狎客,這里借喻“花中消遣,酒內忘憂”的戲曲界“總編師首、雜劇班頭、梨園領袖”。為突出這一身份的特性,詩人連用“蒸不爛”等5個修飾語,表達自豪感;還用一句,以子弟們也執迷于此,作陪襯。
章臺柳
接著一句,介紹“銅豌豆”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在大千世界里,自己可以任情地玩月飲酒、賞花“攀柳”,“錦陣花營、玩府游州”,風花雪月、多彩多姿,過的是上層風云子弟高雅的精致生活。
再接著一句,介紹“銅豌豆”滿腹經綸,才藝超群。在滾滾紅塵中,自己會唱歌跳舞、吹拉彈奏、吟詩作曲、游玩娛樂,風流瀟灑,多才多藝,是一位風華絕代的全能藝術家。
1958年發行的關漢卿紀念郵票
最后兩句,表白“銅豌豆”的意志和決心。前一句寫堅持自己愛好的意志,雖知愛好有惡疾,即使受到四種酷刑折磨,卻也不肯悔改,突出了這一意志的堅定性;而后一句,則又進一步用兩組對句,閻王對神鬼、三魂對七魄,以非常極端的語言,來表達即使有惡勢力的萬般迫害,也無法摧毀自己的執著追求,從而表現了“銅豌豆”堅持自己事業的堅定信念,以及頑強意志。
很顯然,這〔尾〕曲,跟全套曲一樣,是用第一人稱的自述方式,以恢諧、夸張、排比、連環的語言,塑造了“銅豌豆”的自我形象,博學多才、技藝高超,但生不逢時,求仕無門,倒是自選了勾欄瓦肆來施展才華,做上帝國的梨園領袖,成了一粒響當當的“銅豌豆”,生動形象,活靈活現,是大元帝國治下的才高八斗而又具反抗精神的士人典型形象。
〔尾〕曲在語言運用上,突破曲牌格式的字數,增加大量的“襯字”,這是此曲的又一顯著特點。如頭兩句,按煞尾曲牌定格,都是7字,即“我是一粒銅豌豆”與“ 鉆入千層錦套頭”,僅14個字,可是卻用了53個字,這額外增加的字,就是“襯字”。
所謂“襯字”,是散曲專用語,特指曲牌格式之外增添的字。散曲可以加襯字,一般小令用的較少,而套曲用的較多;襯字位置,一般在句首或句中,句末則罕見;襯字字數,一般可多至10到20個;襯字的作用,打破唐宋詩詞的格式,解決了用字固定呆板與語言生動靈活的矛盾,增加散曲的表現力和生動性,從而顯示出詼諧夸張生動活潑的語言風格。這是我國詩律史上的—次解放。
此曲口語運用,也自然貼切,如“子弟、銅豌豆、錦套頭”;用典不僅貼切,還語意雙關,如“梁園月、洛陽花、章臺柳”等,具鮮明、通俗、生動、活潑的新特點。陳存選2023、12、10
關漢卿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