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元年(1403年)四月,明成祖朱棣突然收到胞弟周王朱橚(音sù)的請立皇太子奏表。燕世子朱高熾是嫡長子,一早就被封為世子,按照禮制是最合適的太子人選,奈何不太為父皇所喜。高陽王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隨軍出征,經常充當前鋒,多次救父王于危難之中,朱棣認為他很像自己,曾暗示“勉之!世子多疾。”故明成祖稱帝后態度搖擺不定,以至于東宮之位長期空懸,朱高熾和朱高煦兄弟倆更是斗的不可開交。朝臣不敢輕易下場,身處嫌疑之地的藩王們更是三緘其口,唯獨周王敢上表請立世子為皇太子。
朱高熾三兄弟劇照
伴君如伴虎,建議立儲且指定人選,向來是個高風險的活計,一個不好就會惹來皇帝滔天的怒火。身份敏感的朱橚卻敢直言不諱的上表,關鍵是明成祖雖然沒同意他的奏請,卻回信耐心的給予了解釋。
“庚戌,周王橚上表請立皇太子,上賜書答之曰:‘儲貳之達,所以定國本,系人心,其任甚不輕也。間文武群臣表請至再,皆未聽納。今賢弟復以為言,賢弟所以為國家經遠之慮至矣。顧長子雖有仁厚之資,而智識未充,行業未廣。方咨求賢達與之偕處,冀以亟養其德性,增益其學問。使日就月將,底于有成,而后正名未為晚也。’”(《明太宗實錄》)
那么在胞兄當政的永樂朝時期,周王朱橚又會享受什么待遇呢?
來自四哥的關愛
朱橚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五子,一生與云南頗為有緣,洪武年間因為私自跑到鳳陽被發配云南。建文帝上臺后厲行削藩,他又成為第一個倒臺的藩王,被廢為庶人后發配云南蒙化(今云南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日,朱棣攜大勝之勢在奉天殿稱帝,同日恢復朱橚的周王爵位。八月初八,朱橚諸子都被冊封為郡王,這是朱老四登基后第一次大封宗室。
而在七月初九,朱橚生日當天,明成祖賜予其大量禮物給他慶生,計有“冠一,通天犀帶一,彩幣三十疋,金香爐合各一,玉觀音、金銅佛各一,鈔八千錠,馬四匹,羊十羊□空,酒百瓶”。此后每逢其生日,四哥都會賜予禮物,《明太宗實錄》能查到的記載計有永樂元年、二年、三年、四年和六年。平日里,對這位碩果僅存的胞弟也多有賞賜。
周國的藩地開封緊鄰黃河,深受河患之苦,歷史上黃河多次在此決口,沖毀開封城,故有“開封地下城疊城”之說,據考證開封市龍亭一帶地下疊摞著6座城池。明代黃河水患愈發嚴重,這可能也是老朱放棄開封為都的一個重要原因。建文年間,開封城就經歷過一次水淹全城,河南布政司參議杜驥,按察司僉事吳彝、石常,都指揮僉事劉圭等人躲入空無一人的周王府避難,因此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十一月,遭到清算,被發配興州屯戍。
開封鐵塔
在開封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朱橚,自然也深知黃河對自己的致命威脅。故復爵后不久,借著四哥優待自己的機會,提出更改封地,選定的目標為河南的另一個古都——洛陽。明成祖不作二想就給予同意,命河南方面著手在洛陽新建周王府。
“(洪武三十五年十月)戊寅……改建周王府于洛陽。蓋王以汴梁城為河水所圯,奏乞徙洛陽。上許之,命都督馬溥、工部侍郎劉仲廉相度規畫。”(《明太宗實錄》)
京城雖好,卻非吾家。洛陽的王府一時半會也無法完工,因此廢棄數年的開封周王府在修葺一新后又迎來了它的主人。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朱橚父子重新之國開封。明成祖生怕弟弟就藩之后沒錢花,特地讓戶部從河南存儲糧中調撥二萬石給他,還強調“不在常祿之數”,也即屬于額外給予。
一個地方住久了,自然會有感情。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朱橚眼見開封段黃河大堤得到加固,水患就此緩解,也就不想再挪窩了。遂以“免勞民力”為由,奏請罷洛陽之役,轉而對開封王府進行修繕。獲得明成祖嘉許。至于洛陽的王府,應當是交由其后之國的伊王朱?(音yí)使用。
老朱在世時規定親王歲祿一萬石,但這個額度是虛的,洪武末年好些塞王的歲祿只有五百石,永樂年間就藩的唐王朱桱(音jìng)、郢王朱棟和伊王朱?,歲祿甚至僅有三百石。就在其他親王苦于生計之時,朱橚的歲祿卻被提升到一萬五千石,這妥妥的是親弟弟才有的待遇。
明成祖劇照
老父親強勢回歸,當年陷害老爹的逆子自然沒好果子吃。對于汝南王朱有爋(音xūn或xùn)這個賣爹求榮的混球,朱橚恨不得殺了他。奈何四哥此時帝位未穩,自然不可能做出誅殺侄子這等事來授人以柄,故只是選擇將其發配云南大理居住,連爵位的沒有廢除。不過讓他去父兄曾經待過的地方思過,多少也算是為朱橚出了一口氣。
朱有爋在云南一待就是二十年,一直得不到父親的原諒。直到永樂二十年(1422年)閏十二月,因其生母去世,在四伯的說和下才得以重返開封。
“乙卯,敕周曰:‘汝南王母歿,子婦咸應守喪。其及宮人在大理者,即令人取回。’”(《明太宗實錄》)
來自四哥的打壓
透過上述內容,一個寵弟狂魔形象躍然于紙上。可朱橚在永樂朝的日子真的很好過嗎?并不見得。
明成祖對朱橚這個胞弟的容忍度雖然比對其他兄弟侄子要高,但也不是毫無前提的,底線便是乖乖地當一個閑散親王,配合朝廷削藩。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當朱橚主動拍四哥的馬屁時,朱老四就非常開心,甚至會大肆宣揚。比如永樂二年(1404年)九月,朱橚進京朝覲,特意獻上瑞獸“騶虞”。騶虞是古代典籍中記錄的仁獸,很可能是雪豹或白化王獵豹。周王此舉自然是在四哥馬屁,夸他是個仁君。
明成祖很是吃弟弟的這一套,表面上謙虛的聲稱“朕方夙夜斯懼”,轉身卻派人作畫,命蹇義、姚廣孝各賦頌進行記述,隨即將畫作收藏于內庫之中傳于后世。
“(萬歷四年九月)庚午,上御文華殿講讀,以成祖時騶虞圖示輔臣。初,周王得騶虞于神后山以獻。成祖令繪為圖,先臣蹇義、姚廣孝及翰林坊監諸臣各賦頌歌贊,以紀述之,聯為卷軸凡十余本,藏之內庫。至是南京守臣以進,上命出觀,因以其一留內閣。”(《明神宗實錄》)
或為騶虞的雪豹
可當時周王手握河南三護衛,對河南都司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所以監視必然少不了,猜忌也少不了,敲打同樣少不了,削藩更是會跟進。永樂四年(1406年)對“皂君山民變”的處置就是其中之一。
永樂七年(1409年)五月初二,身在北京的明成祖突然秘密傳諭給負責監國的太子朱高熾,言稱伊王朱?之國途徑開封,與五哥相見之時,發現周王“出語忿恨,心不可測”,要求朱高熾對此嚴加戒備,以防不測。同時去信表揚一向無法無天的朱?知錯能改。若他真的對朱橚毫無戒心,何須如此做。
永樂八年(1410年)十月,明成祖又接到和南方面的密報,周王在王府中修了一座大殿,用來祭祀太祖高皇帝。以現代的眼光來看,作為兒子的朱橚在自己家里祭奠老爹有何不可?然而古代屬于宗法制社會,老朱作為開國皇帝,只有身為大宗的主脈可以祭祀,小宗無獨立祭祀權。所以小五子你什么意思?來自皇帝的“親切問候”立馬殺到。
“乙卯,上聞周王橚于國中作殿奉祀太祖高皇帝,賜之書曰:‘《禮》支子不祭,王國廟祀則肇于始封之王。若太祖高皇帝之祀,朝廷自有宗廟,王今祀于國中過矣。孔子曰:祭之以禮。若不得為而為之,不可為孝。王其審禮而行,毋貽物議。’”(《明太宗實錄》)
明成祖針對周王的行動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達到頂峰。這年十月,朱橚突然接到四哥的旨意要他明年二月赴京進行情況說明。原因嗎,是因為周藩所屬的河南中護衛軍丁俺三等人向朝廷檢舉揭發自家王爺要造反。
次年二月,朱橚抵達北京,朱老四向其出示了丁三等人的舉報信,周王殿下自承死罪,表示認罰。當年四月,在北京逗留足足三個月的朱橚才得以離京。次月,正式上疏請求裁撤河南三護衛。朱老四得訊,立馬派妹夫駙馬都尉、廣平侯袁容前去接受,除留下少數隨侍人員外,其余人馬全被調往北京,河南三護衛就此煙消云散。
周王府大致位置
有人認為朱橚謀反確有其事,但阿越看來,不如說是在破罐子破摔。理由很簡單,他一個對軍事毫無興趣,反而對醫藥植物傾心的主,面對江山穩固的四哥哪來的謀反底氣。至于說破罐子破摔也是基于當時的大勢,永樂朝削藩依然是政治綱領,七弟齊王朱榑、大侄子晉王朱濟熺、十九弟谷王朱橞,因為削藩先后被以謀反的罪名廢為庶人,寧王、代王、肅王、遼王、岷王等紛紛遭遇削藩,好些人雖然沒被廢,可日子并不好過。所以既然你說我要謀反,那就有吧,你要我的護衛軍,那就拿去吧。反正作為你唯一的親弟弟,為了臉面,只要我乖乖交出護衛,肯定不會再把我怎么樣了。
另一個明證是,就在永樂十八年十二月,本來只是個大頭兵的俺三,因為舉報周王謀反有功,連跳十幾級,成為正四品錦衣衛指揮僉事,還被賜名趙誠,可謂是一飛沖天。
“戊申,擢河南中護衛軍丁俺三為錦衣衛指揮僉事,賜姓名趙誠。以其告周王橚不軌得實也。”(《明太宗實錄》)
自此以后直到明成祖駕崩,周藩和朝廷之間相安無事,畢竟朱橚本就是一只小貍花,這回爪牙盡去,自不會再有任何威脅。
活人無數的科學家
老朱雖然出身不高,但相當明白知識的重要性,自己攻讀不輟的同時,對兒孫的教育也極其重視。至正二十年(1360年)聘請宋濂等名儒為師,給6歲的嫡長子朱標開蒙,授其經學。明朝成立后,在宮中特設大本堂,延請名儒輪班為太子和諸王講課,并從國子監中挑選才俊青年伴讀。朱橚的專任老師為一代大儒王僎。
正是在老朱的言傳身教下,明代宗室拋開人品不說,有才華的為數眾多,朱橚便是其中之一。他好文學,能詞賦,與大多數明宗室一樣在文藝方面頗有建樹,不過他的天賦主要點在了醫學和植物性方面,是一位享譽中外的古代科學家。
朱橚畫像
元末明初,旱災、瘟疫頻發,戰亂不斷,民不聊生。被人們戲稱“開局一個碗”的老朱起兵之前飽受饑荒之苦,稱帝之后依然念念不忘當年所受的苦楚,直言不諱的拿這些教育子嗣。幼年時期聆聽父親教誨的朱橚,深受影響,養成了“知民之饑寒”、“察民之勤苦”的品質。他認為醫藥可以救死扶傷,延年益壽,因此早在青年時期就酷愛醫藥。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熱愛,朱橚致力于醫藥學習。而作為藩王,他也有充足的財力、物力投入研究,為踏上醫學家、科學家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達則兼濟天下”,在學習、研究的同時,他還利用藩王尊貴的身份,延請名醫組織編撰中醫典籍。
“予當弱冠之年,每念醫藥可以救夭傷之命,可以延老疾之生,嘗令集《保生余錄》、《普濟》等方。”(《袖珍方·序》)
兩卷本方書《保生余錄》,應當是朱橚組織編撰的第一本中醫方劑書。書成之后之后的巨大成就感,讓他一發不可收拾,組織王府良醫李恒等人,開始著手更龐大的方劑學著作編著工作,它便是《袖珍方》。
《袖珍方》又名《袖珍方大全》、《周府袖珍方》,取“袖者易于出入,便于中笥;珍者方之妙選,醫之至寶”之意。
第一次流放云南之時,朱橚行程萬里,親歷人間疾苦。于是周王殿下將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袖珍方》這部醫學巨著之上,故而才會對當地的風土人情一問三不知,惹得老父親龍顏大怒。
在朱橚的努力下,《袖珍方》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成書,此時他應當還在云南。《袖珍方》全書四卷,分風、寒、暑、濕、傷寒、瘧、痢、嘔吐、泄瀉、霍亂、秘結、咳嗽等81門,共匯集3077方,多為歷代醫家效驗方,每方皆注明出處,有部分則為周府自制。
這部著作“因疾授方,對方以授藥”,條方類別,詳切明備,便于應用。僅明代就被翻刻十余次,可見中醫界對其的重視程度。
《普濟方》內容
《袖珍方》問世后,朱橚并未止步不前。結束第一次云南之旅后,他又組織劉醇、滕碩、李恒、瞿佑等名家作為骨干,召集技法高明的畫工和其他方面的輔助人員,歷經十余年,一部號稱“采摭繁富,編次詳析,自古經方更無賅備于是者”(《四庫全書提要》)的曠世巨著《普濟方》終于在永樂四年(1406年)問世。
《普濟方》篇幅多達168卷,涵蓋方脈總論、運氣、臟腑、身形、諸疾、婦入、嬰兒、針灸、本草共100余門,計1960論,2175類,61739個藥方,239圖。所述病癥均有論有方,保存了大量早已散佚的明代以前文獻,為后世學者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
如此篇幅的巨著,以古代的條件難以大量印刷時期廣為流傳,最終往往成為古籍殘本,乃至消失于歷史長河之中。可朱橚卻別出心裁的表示《普濟方》有興趣的醫者,均可免費借閱傳抄,于是乎在民間的自發行動下,《普濟方》得到了很好的傳承,這也正是朱橚的最難能可貴之處。
明末醫學大家李時珍編撰的《本草綱目》中,大量援引了《普濟方》的藥方。清代編撰《四庫全書》時,《普濟方》整書被收錄其中,并評價:“是書于一證之下備列諸方,使學者依類推求,于異同出入之間得以窺見古人之用意,因而折衷參伍,不至為成法所拘。”
朱橚最為彪炳史冊的一部著作,當屬植物學巨著:《救荒本草》。誠如書名所言,朱橚編撰此書的目的是為救荒防饑,也就教百姓哪些植物是可以食用的,以便他們能借此度過荒年。為此他曾遍訪老農,辨認野生草木,并采集樣本在王府的專用園圃中親自栽培、觀察研究,擇取其中可供充饑佐食者繪圖著文,編撰成書。
《救荒本草》于永樂四年(1406年)由周藩正式刊刻,原作分上下兩卷,此后傳刻中卷數有增有減,可內容卻始終如一。內容分作草、木、米谷、果、菜五部,共記載植物414種,276種為以往本草著作所未見,計有草部245種,木部80種,米谷部20種,果部23種,菜部46種。所錄植物圖文并茂,插圖之外,又以文字形式介紹各類植物的別名、產地、性味、毒性、加工制備、服食方法等,并對該植物可食用的根、苗、花、實等進行重點介紹。
為方便理解,文字描述的過程中使用了諸多易為學者和民眾接受,能夠簡潔、確切地描述出植物特征的植物學術語。
《救荒本草》內頁
若說《普濟方》重在整合梳理前人的成就,《救荒本草》則以開拓新領域見長,作為一部記載可食用野生植物的專著,是我國本草學從藥物學向應用植物學發展的標志。簡而言之,《救荒本草》是一部可以救命的食譜,也是一部優秀的植物學著作。為此他尊一聲植物學家并不為過。
《救荒本草》引領了明代對食用植物的研究風氣,王磐的《野菜譜》等同類著作應運而生。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對《救荒本草》也多有引用。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以及《四庫全書》,同樣將其全文錄入。
明末清初,《救荒本草》傳入日本,風靡于這個國土狹小、食物短缺的島國,先后衍生出《救荒略》、《荒年食糧志》等作品。日本最為著名的植物學書籍《植學啟原》,同樣得益于《救荒本草》。
其后,《救荒本草》又流傳至歐美,被譯成俄、德、英等多種譯本,在國際學術界享有崇高評價。被認為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救荒類可食植物專著,且至今依然是最好的同類專著。
阿越說
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周王朱橚給大侄子上疏,稱自己罹患重病,缺少醫治藥材,請求朝廷賜予。明仁宗聞訊不僅如數給藥,還派人赴開封慰問。
奈何醫者不自醫,專研了一輩子醫學的朱橚終究沒能讓自己緩過來。當年閏七月十七日,新上臺的明宣宗收到堂叔朱有燉的奏疏,稱其父病情加劇。他聞訊不禁為之惻然,立馬派少監金滿前往探視,要求朱有燉仔細照料。不想三日后周王府中就傳出朱橚去世的消息。
洪熙元年閏七月二十日,周王朱橚薨逝,在位53年(包括吳王時期,去掉建文朝被廢數年),享年65歲,朝廷賜謚曰定。謚法:“大慮靜民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無論從哪個角度解說,都是一個美謚,而他也當得起這個蓋棺定論。
周定王朱橚像
縱觀朱橚一生,身為嫡幼子的他被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孝慈高皇后馬氏這對帝后寵壞了,以至于在藩王封邦建國藩屏國家的背景下,對肩負的職責毫不在意,行事多少有些我行無素,無視篡越與否。然而就是這么一位“庸庸碌碌、渾渾噩噩”的藩王,一生之中竟“神奇”的經歷了三次意圖謀反的指控,兩次因此被流放還是瘴癘之地的云南。
“但愿蒼生皆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當藩王極度不合格的周定王,有著一顆懸壺濟世之心,《保生余錄》、《袖珍方》、《普濟方》、《救荒本草》四部存世著作,也證明了他的確做到了這一點。他通過自己的探索和研究,澤被后世,救活億萬饑民,值得人們頂禮膜拜。
時間驗證了朱橚對世界的貢獻之大,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他無疑是一位站在世界科學頂端的人物,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英國生物化學和科學史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李約瑟,在看過《救荒本草》一書后,盛贊他為:“偉大的開拓者,偉大的人道主義者!”
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周藩一系人才頻出,在醫藥、農業、雜劇等領域多有建樹。歷代周王多為忠孝賢明、愛民如子的賢王。在整體風評不佳的明代宗室中,實屬難得。這不得不贊嘆于周定王朱橚打下的良好家風。
相關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