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周四好呀。
我最近能量比較低,這幾天日常就是躺平在家休養。丁老師經常跟我們講,“做比做的好更重要”,嗯,那更新了總比不寫強。公眾號主要是記錄生活,原則是真實,有啥事我就如實寫啥。狀態不好我也沒辦法假裝正能量滿滿。
這周就記錄兩件最近兩件我被“敲打”的事情吧。
我發現很多同學都特別喜歡看我被老師敲打,可能是從別人的錯誤中汲取經驗成長更快,還能順便滿足一下吃瓜的心態。得虧我隔三差五被批評,才有這些素材可以分享。
1
第一件事
第一件事是關于做功課的。
之前在公眾號也提及過,我的體質比較特別,每年一到某些特定的月份和節氣就會不舒服,比如說清明附近,農歷七月、農歷十月。大部分時候是發燒、腸胃炎、突發的尋麻疹,也有其他奇奇怪怪的癥狀,比如今年立冬那天是突發耳石癥(有史以來第一次)。這段時間通常我會比較emo,整天都無精打采的;肌肉酸痛、疲累,啥都不想干,連說話都覺得累。
我這些癥狀跟有些老年人一到陰雨天就膝蓋疼很像,即使啥都不干預,躺平,等這些節氣過去,自己就好了。
我每兩年會去三甲醫院做一次很細致的全身體檢,連早期腫瘤標志物都會篩查的那種。從數據上來看,簡直不能有人比我更健康了。
關于我的身體情況,親朋好友們可謂操碎了心。活了30年,我也習慣了,不積極也不抗拒,誰說什么什么有效我就去試一下。朋友們說,曬太陽有效,好,我曬;說哪個醫生有效,好,我去看;說要去醫院檢查某某指標,我查;說練金剛功有效,我今年堅持了160天;說某種特定的冥想有效,好,那我練習;說堅持運動有效,我每周6-8小時跳舞;說吃的食物要注意,我讓忌口就忌口,讓多吃啥就多吃啥。
維生素輔酶Q鈣各種微量元素按需補充,早睡早起,作息規律,飲食健康,家里有阿姨做飯,寡油少鹽,運動定時定量,怕自己累著及時休息。我覺得應該給我頒發一個“養生達人”的稱號。
做了這些之后,也不能說沒用,比我之前好,但比正常人還是差遠了。
不過,對這事兒我心態還挺平和的。我覺得老天已經挺優待我的了,有一份不需要耗費太多時間的事業,有這么多親朋好友關心著,過著自己熱愛的生活,有什么想要嘗試的新鮮事物都可以馬上付諸行動,無非是健康這塊板子短了點而已,有啥不知足的?反正又不是365天都這樣,狀態好的時候就支棱起來多干點活兒,多創造一些價值;狀態差的時候就躺平,接納,這不也挺好的嘛。
以上是故事背景。
今年9月初的時候,因為當時生了一場癥狀有點嚴重的病,丁老師給我布置了一個特別的功課。他讓我從各種不同的學問的角度研究一下我這個體質,看不同的流派和體系是怎么解釋的。
我當時心想這好麻煩,也不知道從何開始,就先放一邊去了。
10月的時候老師還提醒了我兩次。我還是沒做。
于是11月,我就直接被點名了。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很嚴肅地問我,“為什么三番五次提醒你還是沒做?”我直接懵了。
要知道,我可是一直都認為自己超聽話、超精進的。老師讓每周寫3次觀念作業,我幾乎每天都寫,有時候一天之內都會寫2-3次觀念。老師在課上說過讓讀的書,我沒有一本落下的。老師讓讀《我允許》,我讀了425天。2年的時間,我沒有落交過一篇周記。老師讓我做5000個提問的功課,我認認真真對待每一場來咨詢我問題的對話。
我“聽話”到什么程度呢?去年有一次跟老師坐同一輛車,老師坐在我前面,他讓我不要總是跟橘長發微信聊天,文字信息有限,不適合感情交流,讓我打電話。我堅持每周給橘長打電話,打了一個月之后,她終于忍不住,問丁老師,“為什么要讓倩倩每周給我打電話?”老師說,“啊?我都忘了有這件事了。沒想到倩倩這么聽話啊。成年人還有這么聽話的學生已經不多了。”
老師嚴肅地問完,我覺察到了自己當下的念,于是就實話實說了:因為我覺得這個功課難,不知道從何開始;而且我認為它不重要,還是提問、觀念那些作業更重要。
于是我就被當成“反面教材”在課堂上被當眾演示了,讓大家看到,一個人的慣性會有多強大。
有時候我們讀書、聽課,甚至身邊人反反復復跟我們講一句話,自己就是“聽不見”。我們會去在意自以為最重要的那一面,其實那個部分可能并不是對我們自己成長最有利的。
人往往看不見自己。
因此需要鏡子來照見自己。身邊人就是我們的鏡子。
這就是親人、朋友、老師、同修的重要作用啊!我收不到的信息,老師敲打我,我就收到了,然后馬上改;我自己使勁兒想也想不通的事,同修三言兩語開解,立馬撥云見日,讓我看到自己思維的盲區。我修得好不好,有沒有進步,親人和朋友看得最真實。
不過,別人講我們不好的時候,怎樣把握“討好別人”和“真實對自己有幫助的提醒”的邊界,又是一門學問了~
哈哈,我現在1.0版本的“聽話”原則是,這個“敲打”是不是“給我信心、給我希望、給我方向、給我歡喜”的。如果是,就聽;如果不是,就不聽。例如老師從來都不會說,誰的某個與生俱來的特質不好;都是因為我們偷懶、托付心態、不精進、不努力、對自己太差了,類似于這種,才會敲打我們。真正的朋友和同修的反饋也是會講“怎樣做的更好”,而不是說“你就是不好,你就是不行”。
2
第二件事
大概是上周一個師弟打電話給我,聊了一些關于丁老師課程內容的問題。我這次記得全程用了提問,同時也表達了一些自己的觀點。
掛了電話之后,我把這段對話的主要內容發給丁老師,請老師點評。老師說我比之前有進步,但還是有一些說服和解釋,還說,“你這個階段,可以少表達觀點。因為老師有可能是錯的,你要練習真正中立和包容。”
然后我就大概整理了一下簡單經過,分享在了功課群里。
有個同學看到了之后回復說,“學到了,只表達觀點,不說服和解釋。”
我回復她,“特別對師弟的這個案例,老師讓我觀點也不要表達。“
結果,老師直接在群里艾特我:“我的原話是什么?”
我如實說了上面加粗的那一句。
老師又問,“‘特別對師弟的這個案例,老師讓我觀點也不要表達’,你的這個表達跟我的表達有什么區別?”
我說,“老師說的是少表達,我說的是不表達。老師說的是‘你這個階段’,我理解成了‘只針對這一件事’”。
后來大家都在后面回復哈哈哈哈哈,這件事被一個同學點評為“‘如是我聞’案發現場”。算了,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
這件事讓我對“嚴謹”更加重視了。老師曾經講過,他的老師對他的要求是,關于智慧的內容,每一句話都要是有出處的、是“如是我聞”的,可以回溯到某本經典里。如果講故事的話,故事也要是某個公案的內容。
我們在表達的時候,為了效果,加入自己的理解,甚至是使用一些夸張的修辭,修改一些內容是非常正常的。而老師在提醒我,因為我想傳播善知識,我不可以這樣做。
“如是我聞”是一個習慣,如果小事養成了添油加醋、不嚴謹的習慣,很難保證未來講的是原文。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嚴謹要從小事做起。
今天的電量寫完這篇文章差不多就耗盡了,好了,我去繼續躺平了……我們下周見。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啟發,可以幫喵點個“在看”,動動小手讓更多人看到喵~感恩~
如果想圍觀喵的朋友圈,或者有什么悄悄話想和喵說,可以加這個微信號哦(如果加過喵其他微信就不用重復加啦)~
我的這些文章也值得你讀一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