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理論表明,一個人嬰兒期的“安全感”對其整個人生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所以,經歷過的孩子成人后走進戀情,很容易有種被拋棄的恐懼感。
孩子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被迫和媽媽分離,就會導致一系列身心不良的體驗。
就像3歲前的孩子,如果媽媽經常“消失”,可能是出差,亦或是其他原因的離開,都可能讓其體驗到與媽媽分離而感到的巨大焦慮、無助和恐懼的感覺,而這就可能形成“分離創傷”。
陳忱
分離創傷的人,一生都在尋找理想“媽媽”
分離創傷會給人帶來巨大的焦慮和恐懼,那么這種創傷的嚴重程度是怎么來界定呢?
一般情況下,創傷的嚴重程度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
一是創傷的年齡段。
越小的孩子受到的創傷會越大,因為孩子越小,依賴媽媽的程度越高,所以媽媽不要覺得孩子小,不記得事,就可以隨意''消失''。
二是離開媽媽之后,孩子可獲得的依戀質量。也就是說,在沒有媽媽的情況下,孩子將獲得怎樣的照顧。
如果孩子的爸爸、爺爺奶奶等人可以及時滿足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玩等需求,那么孩子就可以建立新的安全型依戀,否則孩子就很可能形成非安全型依戀,而且,還可能面臨雙重創傷:一方面“失去”媽媽的痛苦,另一方面是非安全型依戀。
陳忱
比如,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離婚,孩子由爺爺奶奶帶著,但爺爺奶奶不喜歡ta,這就會產生雙重創傷。
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孩子長大后,一旦走進戀情,就會把自己對理想媽媽的渴望投射到伴侶身上,希望伴侶不離不棄,總是愛自己、疼自己。
就像那些比較粘人的女生,她們對分離異常敏感,而這很可能和她們小時候的分離創傷有關。
另外,還有一些小時候經歷過分離創傷的人,在親密關系中一旦感到不安全時,就會萌生“ta一定會拋棄我”的想法,然后為了避免被拋棄帶來的恐慌和無助,他們會主動提出分手,只是這時的分手并非其本意,他們真正渴望的是對方能帶著愛意回到自己身邊。
可見,分離創傷的人,內心是自卑、敏感、脆弱的,同時也會極其渴望“媽媽”般的愛。
而另一類人,則是經歷分離創傷的另一種極端者:
ta渴望親密,希望能接近潛在的依戀對象(朋友/伴侶)。
但當那些人靠得太近,ta們會變得非常不舒服,并渴望退出這段關系。然而,覺察到對方離開,ta又變得焦慮,肝腸寸斷。
因此,ta傳達給別人的信息其實是:“我喜歡你,但你離我遠點”。
——這種就叫做吞沒型創傷。
每當戀情再進一步時,男人很容易有一種被吞沒感,從而產生逃離的念頭。而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他在童年時,遭受過嚴重的“吞沒創傷”。“吞沒創傷”是怎么來的?大多數是因為母親過于控制。比如偷看孩子日記;比如不許孩子有獨立空間;比如借著“溺愛”之名,對孩子進行精神的閹割。
遭遇“吞沒創傷”的人,人格特征是:冷漠。有“遺棄創傷”的人則相反,人格特征是:多情。因為他們曾被無視和疏遠,甚至是遺棄。
弗洛伊德曾說,人的兩大動力是性與攻擊。現代精神分析學派、客體關系理論將其修正為:人的兩大動力是親近與疏遠,或者說是依賴與獨立。
長期累積埋下的心理陰影-復雜性創傷后壓力癥候群的 3 個常見征兆
“我的人生毫無意義”、“我不要”、“放棄吧!我是不可能變好的”
和“創傷后壓力癥候群”一樣,“復雜性創傷后壓力癥候群”者回想起創傷事件,會引起如頭暈般的生理反應、自我毀滅及沖動行為、抱怨、回避任何可能引起創傷回憶的情景、絕望、退縮、與他人的關系受損或失去信任、感受到威脅等等狀況。
陳忱
長期被否定陰影
在難以脫離或是無法脫離的關系中,受到長期或重復的創傷,或者是連續不斷的創傷
兒童時期常見的是被吞沒創傷,俗稱:溺愛。
溺愛,跟愛毫無關系,跟孩子的真實需要毫無關系,只是父母內心痛苦的自編自導自演。
有一種溺愛,是因為家長怕失控,干脆就包辦一切,孩子無法通過獨立探索和完成事情獲得成長與成就感。
正常是,兩個人格較完整的人之間會自然形成界限。
但如果媽媽的自我價值感特別低,就容易把孩子當成媽媽的自我,甚至包辦孩子的所有決定。
然而真實的孩子有自我的需求,自然不會總是領情,媽媽就會有怨氣積累起來,忍不住抱怨:孩子沒良心,不會體諒媽媽。
——這樣會使得孩子將來也很難感受到他人的界限,得罪人而不自知。
如果父母的假自我極度脆弱,無法承受沖擊,會把各種內心沖突投射給孩子,把它說成是孩子的。比如,母親覺得自己受了某人冷落,轉而對孩子說:某某其實討厭你,但是礙于我的面子,他不說出來。
這樣會使孩子的自我意識變得混亂。更嚴重的,媽媽在孩子精神崩潰甚至自殘的時候嘴角無法抑制地露出微笑。所謂“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孩子,就是這樣煉成的。
在這些家庭中,父母看上去情緒穩定寬容隱忍,孩子則經常無故暴怒崩潰。大家都說是因為父母對孩子太寬容溺愛,才慣成這樣,所有人聯合起來攻擊指責孩子。
這些孩子的自我不斷破碎無法聚合成形,抑郁的概率直線增加。能活下來,就是強者。
盡管“愛與自由”的教育理念已刷新了人們的意識,但如何把這一理念應用于生活中,落實到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個細節中,仍是很多人面臨的難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