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著50噸的重載卡車一輛一輛來回冒著白煙在自己房屋下穿梭,蘇順生感慨腳下的這個礦坑挖的更深了,站在屋外幾米遠的采場邊幫往下看,深達幾十米的挖采區將蘇順生的家挖出了一個幾字型的“孤島”,采場的邊幫離島上的房屋外墻最近不到5米的距離,幾乎貼著房屋的外墻垂直到礦場的底部。
今年60歲的蘇順生,自1983年來到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昭君鎮查干溝村瓷窯溝社(過去統稱是張家梁社,90年代后逐漸分成2個社;瓷窯溝社與張家梁社,),在這里已經生活工作了40年。蘇順生本是隔壁村村民,當年被招工到高頭窯張家梁地方國營煤礦(瓷窯溝社),當時這里曾是張家梁地方國營煤礦的職工宿舍和家屬區,礦區職工和家屬都住在這里。
在當年經商政策的鼓勵下,蘇順生開始在瓷窯溝社自建房屋,從事個體經營,剛開始他只有一個小賣部,由于買賣公道,生意一直不錯,為了擴大經營規模蘇順生于1989年買下了已經破產的高頭窯供銷總社瓷窯溝分社所有經營場地,總共近700平米的面積,并順勢開發了職工食堂、修車鋪、加油站等,其供銷社至今已經營超過了三十年。
曾經的村民、礦區職工家屬大都已經搬離張家梁、瓷窯溝,修車鋪、食堂、加油站也早已關門,曾經熱鬧一時的場景徐徐落幕,但蘇順生依然堅持經營著他的供銷社,雖然以前的街坊鄰居、朋友同事住的最近也離他有幾公里遠,但時常還有昔日的朋友來到他的店里照顧他的生意,哪怕只是買幾包香煙,蘇順生看到老友也能開心的聊個半天。
全村整體搬遷只剩蘇順生 洞采煤礦變露天開采
公開資料顯示,鄂爾多斯地區的礦產資源非常豐富,其中煤炭儲量約占內蒙古自治區的1/2,全國的1/6。更是被稱為中國的“煤都”,作為其重要產煤地區的達拉特旗煤礦資源豐富,探明儲量約為100億噸,且已開采挖掘多年。目前達拉特旗有27座煤礦,其中井工煤礦5座,露天煤礦22座。這些煤礦中有央企煤礦3座,省屬國企煤礦4座,民營企業煤礦20座。
2000年初,達拉特旗高頭窯張家梁地方國營煤礦破產,同年賣給了伊克昭盟高頭窯發電廠,約在2007年左右又轉給了現在的達拉特旗益陽煤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益陽煤炭”)。據蘇順生回憶,這個煤礦此前一直都是是井工煤礦(當煤層離地表遠時,一般選擇向地下開掘巷道采掘煤炭,此為井工煤礦,也稱洞采煤礦。)2008年改成了露天開采煤礦至今。
通過企查查等公開信息查明,益陽煤炭成立于2007年10月31日,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員工只有22人屬于小型企業,2008年接手煤礦后,開始改為露天開采。2009年開始,整個昌漢溝村瓷窯溝社的村民開始集體搬遷,蘇順生說由于他戶口不在這個村,所以村里其他人都有搬遷補償,而他一家沒有補償。在蘇順生看來,他在這個村里有購置土地房屋,做生意多年,并且其多個產業已形成一定規模,怎么能不考慮補償他呢?后來煤礦也想以低價讓蘇順生搬走,但補償方式并不將他當時的經營情況考慮進去,所以對補償方式不滿意的蘇順生拒絕搬遷,并且堅持到現在。
堅持拒絕搬遷 十年身心俱疲
從空中看,面積也就5平方公里的瓷窯溝算是一塊相對平坦的平地,由于周圍多年露天煤礦開采讓蘇順生的家位于高處,像一個孤島,家的三面都被煤礦開采挖空。站在蘇順生位于瓷窯溝社坡頂的院子里,環顧整個坡頂就像一個巨大的“幾”字型,寬約100米,一條土路從坡下開上來,到了坡頂成了斷頭路,蘇順生家就位于這個“幾”字的最頂端。
在“幾字”西側的一排房子距離采礦區邊幫最近只有5米的距離,由于之前礦區開采放炮,房子多處被震裂,已不能再使用,他們搬到了“幾”字東側,這里據采礦區稍遠,雖有個別房屋墻梁被震裂,但目前還能使用。
走進蘇順生的家,一間帶著土炕的臥室處在蘇順生經營的供銷社邊上,隔墻的空地上放著十多個直徑超過一米的大桶,據介紹,這都是一次性從坡下拉上來的自來水,每個月都要下坡好幾趟去拉水的蘇順生早已習慣了這種生活。
蘇順生承認當時沒有搬走,因為當地拆遷單位認為他戶口不在磁窯溝社,所以無法享受拆遷補償,拒絕給他任何賠償。但他自己還有一層不愿意搬走的原因,是他當時錯誤的認為煤礦繼續開采,對他的生活影響也不會太大,新來的礦區人員一樣也需要生活服務。
“這些年我們一直住在這里,生活工作都融為一體,以前礦區的開采方式都是井工煤礦,對地面的生活影響不會太大。”蘇順生說他自己也沒想到,開采方式由井工煤礦的洞采變成露天開采會對自己生活方式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由于緊鄰采礦區,采場邊幫距房屋外墻最近處只有5米的距離,露天開采的煤礦對蘇順生一家的生活不可避免的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早期煤礦開采放炮,將原先許多房屋墻壁都震裂了,一間存放修車材料的屋頂直接震塌,里面的材料被屋頂覆蓋,至今無法靠近。
除此之外,由于露天開采不可避免的帶來采煤時的粉塵污染,一家人也長期暴露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身體健康受到威脅。蘇順生說,這些年的停電停水問題雖然給正常生活造成了很大難題,但都可以克服,但長期生活在污染環境中真怕兩口子老了以后會留下什么后遺癥。
當地一位長期從事煤炭產業的資深人士介紹,露天開采和洞采是兩種不同的采礦方式,它們的主要區別在于開采方法和開采環境。
露天開采顧名思義是在地面上進行采礦,通常用于開采大型礦床和煤礦。這種開采方式需要大型機械設備和大量的土地,因此會對地表環境造成破壞和景觀變化。露天開采的優點是開采成本相對較低,作業時相對安全,但缺點是會對地表植被和自然環境造成破壞,同時也會產生新的安全隱患。
洞采則是進入地下進行礦產資源的開采,通常用于開采深埋地下的礦床。這種開采方式需要更復雜的技術和設備,以及更高的成本,但相對于露天開采,對環境和景觀的破壞較小。洞采的優點是可以保護地表植被和自然環境,減少對景觀的影響。但缺點是作業時安全系數相對低,開采成本相對較高,需要更復雜的技術和設備。
公開舉報煤礦污染 曾被環保廳勒令停產
長期在各個環保部門進行實名舉報的蘇順生,在2017年底收到了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環境保護廳對其舉報的回復。
2017年12月4日,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環境保護督查中心關于對信訪實名舉報達拉特旗益陽煤礦環境違法問題進行查處的督辦函(內環西督函【2017】85號)中明確提到:
“按照實名舉報人蘇順生反映達拉特旗益陽煤礦露天開采嚴重污染環境非法越界開采造成房屋損毀等問題,根據環保廳來信來訪轉送單第(2017]58 號群眾來信《關于達拉特旗益陽煤礦露天開采污染環境對村民人身安全造成傷害的舉報材料》,我中心執法人員于11月 23 日對益陽煤礦進行了現場檢查,并向當地鎮、村負責人調查了解相關情況。
“經核實,截至目前納入達拉特旗益陽煤礦搬遷范圍內的尚有 2戶居民未實施搬遷工作。未實施搬遷的兩戶居民距離益陽首采區最近距離約 150米,該區域為高頭密礦采集中區,粉塵噪音等環境污染因素突出,加之以上兩家居民居住房正處于益陽煤礦安全及環境污染敏感區域內,存在安全及環境污染隱患,嚴重影響居民正常生活及身心健康。
2009年6月18日原自治區環境保護局出具的益陽煤礦峻工環保驗收意見中(內環驗(2009)59 號),要求該礦按計劃落實居民搬遷安置工作,但至今該礦敏感區域內仍有兩戶居民尚未搬遷。
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環境保護督查中心最后請達拉特旗政府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責令益陽煤礦停止生產,并組織相關部門落實兩戶居民搬遷安置工作。”據蘇順生回憶,即便有自治區環保廳的督察令,他們腳下的煤礦直到今天,也沒有停產過哪怕一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