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去世后,悼念規格給得最高的,反而不是歐美的西方國家,而是中國。
而且從官方到民間,都在對這位“中國的老朋友”不舍。
基辛格對中美關系最大的貢獻,是促成了中美建交。
但如果我們翻開歷史,會發現,基辛格首次訪華是在1971年,而他本人卸任官職是在1977年,中美建交則是在1979年。
也就是說,在中美建交之前,基辛格就下臺了。
更讓人疑惑的是,基辛格在1977年卸任之后,就沒有再擔任官職,有的只是一堆無任何實權的頭銜。
那基辛格是如何在沒有任何官職的情況下,影響中美關系半個世紀的呢?
01
基辛格本是一介書生,但名氣非常大,其政見非常獨到。
尼克松上臺后,欣賞他的才華,讓他做了自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
這里發散說下美國政府的背景。
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這個職位可以說非常奇特。
它不是美國政府固有的官職,嚴格來說是美國總統的私人秘書,其權力來自總統。
總統的私人秘書掌握國家安全的大權,是不是有點不合規矩啊,為什么不讓這個秘書名正言順做負責國家安全的正規官職呢?比如當個國防高級官員之類的。
這里就要說到“四權分立”這個概念了。
司法、立法、行政,這是美國的“三權分立”,但現實里,行政這個權力,又分出官僚集團和總統。
流水的總統、鐵打的官僚集團,總統再牛,也要官僚集團去執行,如果官僚集團不配合,那總統也就“政令不出白宮”。
你可能會說,誰不聽話,開除誰啊。
確實,總統可以開除人,但開除人后,總統也不能輕易安排自己的人去替代,因為你的提名還得通過國會審議。
萬一國會給你使絆子,各種扯皮拖你個兩三年,你的總統生涯才四年,你還要不要干活了?
為了繞過官僚集團和國會,美國總統就搞了幕僚制度,讓親信加入自己的幕僚,沒有官職,只有頭銜,總統要做什么事情,安排幕僚去做。總統要商量國家大事,也是跟幕僚去商量。
每一任的美國總統,都會組建自己的幕僚,任期結束后,幕僚就會解散,用中國熟悉的語境去理解就是,他們是一幫沒有正式編制的臨時工。
別看他們是臨時工啊,權力大得很,他們代表的是總統的意志。
一個人權力的大小,不在于他的官職大小,而在于他做的事情大小。
而且也正因為他們是臨時工,所以他們會全心全意依附在總統身邊,而不是去投靠官僚集團。
其實美國的幕僚制度,并不是什么稀罕事,這是政治博弈的結果,中國古代官場,早就有了。
在中國古代,皇帝看似一言九鼎,但底下的官僚集團想糊弄皇帝,那是分分鐘的事情。
為了不被官僚集團拿捏,皇帝就必須組建自己的班底。
找來找去,皇帝要么找外戚,要么找太監。
東漢末年,外戚和宦官輪流當政,就是這樣出現的。
皇帝小時,為了對抗官僚集團,找了外戚?;实坶L大了,為了從外戚手里收回權力,又去找太監。
明朝的錦衣衛、東廠、西廠,都是這樣的演化出來的。
當然,也有成熟一點幕僚制度,那就是清朝雍正創立的軍機處。
滿清入關前和入關初期,是“八王議政”,八旗旗主是管理核心,皇帝是其中的一名旗主,其他旗主與皇帝是平起平坐,國家大事,商量著來。
康熙執政后,開始嘗試打破“八王議政”,所以提出“滿漢一家”,用漢人官僚勢力對抗滿人貴族。
但這樣做法,也是按下葫蘆浮起瓢,等漢人官僚集團做大后,也變成了皇帝的心腹大患。
雍正即位后,干脆拋棄滿人貴族和漢人官僚集團,創立軍機處。皇帝抽調自己的親信加入軍機處,軍機處的人沒有官職,權力大小來自皇帝委派的任務。
有什么國家大事要商量和執行,皇帝并不在朝堂上做決定,而是在軍機處跟親信就拍好板了。朝堂上只是知會下貴族和官僚集團。
02
說完一堆歷史背景,我們就可以知道,基辛格的影響力,不來自官職,而是來自他能做成什么事。
基辛格能做成的事情,是除了他之外,沒有人能做到的,或者說沒有誰能比他做得更好。
在基辛格首次訪華之前,美國政壇是反華的,誰要是說跟中國做交流,誰就被排擠。
尼克松聽了基辛格的話,認為與中國接觸有利于美國利益,但奈何手下都是反華,無人可用。
所以尼克松只能讓基辛格親自操刀對華事務。
基辛格首次訪華,是秘密進行,只有尼克松的幕僚知道。
這次訪華后,基辛格在美國國內又做了大量的工作緩解中美關系,等到中國迎來總設計師的執政,中美在1979年建交就水到渠成了。
也就是說,在中美建交之前,中美的關系,幾乎是基辛格一人在維持。
中國有什么要跟美國講的,找基辛格傳話。美國有什么要跟中國商量的,也是基辛格去傳話。
中美建交后,雙方有了大使館,按道理,基辛格的歷史任務就結束了,但奈何兩國的互信還沒達到心有靈犀的程度,但凡中美有什么爭吵,都需要基辛格去做工作。
在美國,中國只信任基辛格,所以就算基辛格退休了,中國要向美國傳話,都是先找基辛格。
美國這邊,也差不多。熟悉中國,又能跟中國搭上話的,美國國內,也只有基辛格了。
兩國外交官直接對話,聊著聊著火藥味就來了。
基辛格的作用,真的無可替代。
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說中美關系就像是夫妻,經常吵吵鬧鬧,但日子還得一起過。
但凡吵架了,基辛格就得出來做和事佬。
沒辦法,中美這對夫妻,是基辛格撮合的,你是媒婆,吵架了,不找你找誰。
基辛格訪華一百多次,大部分都是在勸架,這媒婆也不好做啊。
基辛格最近一次訪華是在今年7月份,之后,10月份外交部長訪美,11月份中美元首舊金山會晤。
基辛格這個媒婆,又一次勸架成功,但也是他的最后一次。
03
誰能接替基辛格這個“媒婆”地位呢?
基辛格去世,真的是中美雙方的重大損失。
兩國從此失去了可以共同信任的溝通橋梁。
但中美這對“夫妻”的日子還得過下去不是,還是得再找一個新“媒婆”。
誰能接替基辛格在中美之間扮演的角色呢?
候選人還是挺多的。
比爾蓋茨是其中一個。
比爾蓋茨在中國政經界都吃得開,其慈善基金在中國也做不了不少事情。
做了美國和世界首富那么多年,不管在中國和美國,多多少少都會有人給面子。
但比爾蓋茨在美國的民間聲譽不太好,尤其是疫情時期,不少美國民眾認為是比爾蓋茨放的毒。
加上比爾蓋茨沒有從過政,搞不定美國各派勢力。
至于現在的美國首富馬斯克、還有蘋果CEO庫克,都是差不多的,影響力也是有,也能直接找到中美兩國的最高層直接對話,但從政經歷為零,橋梁作用有限。
不從商界找,從政界找行不行?
那更不行,現在但凡說親華的政治人物都被排擠,也拿不到選票,根本不可能在美國政壇待得下去。
想來想去,還有一個候選人,那就是洛克菲勒家族。
論財富實力,洛克菲勒家族現在不太入流。
論政治實力,現在洛克菲勒家族的人也沒當上什么政界大佬。
但最大的優勢就是,不管什么階層,不管什么領域,只要聽到洛克菲勒,都得高看幾眼。
畢竟洛克菲勒在美國,那曾經是神一般的存在。
接過基辛格的衣缽,洛克菲勒家族也非常順理成章。
在1968年的美國總統競選中,尼克松的對手是納爾遜·洛克菲勒。
納爾遜·洛克菲勒是約翰·洛克菲勒是孫子,約翰·洛克菲勒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十九世紀超級大富豪。
當時基辛格擔任納爾遜·洛克菲勒的外交政策顧問,在競選過程中,基辛格把尼克松罵得是狗血淋頭。
但尼克松獲勝后,不計前嫌,請了基辛格加入他的幕僚。
基辛格和洛克菲勒家族走得非常近,還曾經是“戰友”。
所以洛克菲勒家族頂替基辛格的角色,那是順理成章。
在中國這邊,洛克菲勒家族也深受中國高層信任。
中國的第一家現代化醫院、也是目前最先進的醫院——協和醫院,就是洛克菲勒捐贈的。
洛克菲勒家族從十九世紀開始就一直給中國捐錢捐物,不管是在二戰時期,還是改革開放初期,洛克菲勒家族都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
洛克菲勒家族走到現在,影響力大不如前,目前也就做做中美之間文化交流的橋梁。
但基辛格的去世,給了洛克菲勒家族重新登上美國政治舞臺的機會。
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都不想硬碰硬,但凡有理智的領導人都知道,兩國只能打打嘴仗,動起手來,誰都不討好。
但嘴仗打多了,就容易惹禍,很可能會被輿論裹挾,所以必須有個和事佬出來勸架。
以前是基辛格,現在得找新的和事佬。
而洛克菲勒家族如果能抓住這個契機,扛起中美和事佬這桿大旗,家族就能重新崛起。
04
你可能會說了,不就是當個和事佬嘛,怎么搞得好像當了什么大官一樣。
前面文中說了,一個人的權力大小,不在于官職大小,而在于做的事情大小。
《人民的名義》里,高小琴就是一個商人,但是她卻是整個漢東省的政商界關系集結點。
她經營是山水莊園,就是漢東省各路勢力交換利益的場所。
漢東省的官員要見趙立春很難,但通過高小琴就能馬上見到。
漢東省的官員想跑官,不知道該找誰,去一趟山水莊園,找到高小琴,高小琴從中一運作,跑官這事就成了。
高小琴影響力,并不比漢東省那些廳長、市長小。
高小琴能有這個能耐,是因為她背后是祁同偉,漢東省公安廳廳長;是趙瑞龍,漢東省前省委書記趙立春的兒子;還有高育良,漢東省二把手,政法委書記。
高小琴可以說是漢東省隱形的組織部部長了。
理解了高小琴的能耐,我們也就能理解做中美之間的橋梁這個角色,影響力是會有多大。
這樣說吧,美國國務卿干不成的事情,基辛格能干,你說美國總統要跟中國對話了,是去找國務卿還是找基辛格?
同樣的,洛克菲勒家族接替了基辛格的角色,那美國總統想跟中國對話,中國高層想找人傳遞信息,洛克菲勒家族不成了全球兩大強國爭相討好的對象了么?
洛克菲勒家族新一代掌門人如果能看清楚這點,我相信他會積極去運作這件事,拿下基辛格去世后中美和事佬這個位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