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17名專家及航天員日前抵港,進行4日訪問。代表團與創科界和大中小學師生會面交流。11月29日在紅館舉行的“全港歡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大匯演”5000張門券,旋即一掃而空,可見香港市民對于有朋自太空來,不亦樂乎!
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在2003年曾訪港6日,其后每隔數年就會有航天員訪港,與業界和師生交流,有關安排是愛國教育重要的一課,借著推廣航天科技以培養青年人的國民身份認同。原因是航天科技是體現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代表著國家科學技術的研究能力和經濟能力。如果沒有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和科研能力,根本不可能發展航天事業。航天科技又是全球最昂貴的科學技術,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如果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也根本不可能發展航天事業。
更重要的是,航天科技不是“離地”的東西,航天科技落地后,不但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同時也一并帶動其他范疇的進步與發展。現今的戰爭都運用衛星技術提供偵察、監視、通信、預警、導航和定位等作戰保障,并與各種新式武器和裝備形成了一體化的太空軍事系統,對保障國家安全有重大意義。
航天科技不但是全球最前沿、最尖端的領域,其核心技術、材料和工藝,應用于民用范疇更可帶來更加安全、高效、智能和環保的產品和服務,例如高精度導航、智能交通、無人機等。遙感衛星、全維影像和數據加工等技術,在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救災等方面,也發揮重要作用,為促進社會經濟、改善民生等,帶來方方面面的進步。因此,透過推廣國家航天科技發展和知識,舉辦相關活動例如科創大講堂和STEM聯盟的一系列項目,都有助促進香港青年人對當今國情和國家實力的了解,從而培養國民身份認同與自豪感。
冷戰期間,美蘇兩國在多個領域包括太空科技展開了激烈的競賽,甚至斗快登月以彰顯國力。終于,蘇聯在1957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而中國于1970年才發射“東方紅一號”。然而,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奮斗,如今中國已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個可以獨立完成載人太空飛行的國家之一,在加強自主創新和領先科技的同時,不僅僅表現出強大的國力,大大提高國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也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影響力、競爭力和話語權,譜奏出新時代的凱歌。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于網絡,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