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宋韻文化史話》
崔 雨 著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3年10月第1版
明州遙寄宋時聲
讀崔雨《寧波宋韻文化史話》
文 ︱桂維誠
收到崔雨贈送的新作《寧波宋韻文化史話》,真的讓我感到“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此言不謬。原來只知道他是一位勤奮多產的散文作家,突然見到這本文化專著,很是吃驚。原來他從2021年10月醞釀創作,到2023年10月付梓,前后三載,整整兩年,其用功之勤,可見一斑。其間,崔雨申報了省社科聯科普相關課題、市社科院相關課題、鄞州區社科聯相關課題并立項,這是他交出的初步研究成果,更是給讀者們提供了一本集知識性、文學性、趣味性于一體的宋韻文化讀本。
《寧波宋韻文化史話》在文化學語境下研究寧波作為典型宋韻文化城市的民俗表現,及其在景觀、生活、文學、思想等領域的映射。以宋代三百余年歷史為經,以寧波地域特色為緯,通過對寧波宋韻文化進行田野調查,編織宋代老百姓的四季煙火,還原宋韻文化行為生成的具體情境,并從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等學科視角切入,輔以實地案例和歷史故聞,從而展現出寧波宋韻文化的魅力,形成區域民俗淵源研究的生動表達。
翻開目錄,六章的標題很是別致新穎——“水韻之城:面向大海的江南都市”“志士仁臣:致君堯舜的新士大夫”“東南鄒魯:新時空中的儒學教育”“雅俗交融:精致審美的生活藝術”“精工巧作:百世流芳的大匠智造”“俗世繁華:煙火市井的多元社會”。本書以城、人、文、商、技、俗“六位一體”的文化矩陣,從全域宏觀到句里微觀,還原宋代寧波生活百態圖景,呈現出歷史和現實交匯的獨特韻味,展示多元包容、百工競巧、追求卓越、風雅精致的宋韻文化氣象。
本書遵循本土性、史料性、可讀性原則,以文獻史料、實物資料、口述材料等為基礎,以文化遺址、歷史事件、重要人物、特色文化等為重點,采用田野調查等方法,通過走訪、調研、考證與解讀,力圖使文字富有活力,可讀可用。
如作者在附錄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集士港湖山村董家自然村有一座古橋,因橋孔多達十三孔,故名“十三洞橋”。經無數次洪水洗禮,十三洞橋巍然屹立。十三洞橋建于何年?何人所建?一直以來,人們認為十三洞橋建于清嘉慶年間,建造者為西岸董氏家族中的董瀾。一年前,草長鶯飛時節,十三洞橋附近,一塊清光緒年間的《重修十三洞橋》石碑浮出水面。石碑已斷為四段,拼起來內容清晰可見,其中有“國朝順治戊戌重修”字樣,表明十三洞橋最晚在清順治年間已有,那時董瀾還沒有出生。
這短短的一段文字,糾正了多年來以訛傳訛的一個錯誤,連省文保碑的背后也是確認此橋為董瀾所建,可見田野調查有多么重要!筆者曾隨崔雨去考察過十三洞橋,他開車到附近,經再三問路,沒有大路可行,又棄車冒雨沿河步行。他現場踏勘拍照后,又抓緊時間與村里的老人交談,了解到該村新出土了一塊古碑。后來他又數次去走訪該村的文保老人董儒湟先生,辨認四截殘碑后才予以確認。
本書每章分別由詩話導言、歷史回眸、時代價值三部分組成。部分歷史回眸后還附有小貼士、延伸閱讀、鏈接等,可以讓讀者全方位了解寧波的宋韻文化。這種令人耳目一新的行文結構,是頗具匠心的,使枯燥的歷史敘說,變得靈動可感了。每章都以一首古詩的解讀導入,既增添了文學色彩,又挖掘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作者寫道:“文不按古,匠心獨妙?!苯承?,原意是指“巧妙的構思”,多指文學藝術上創造性的構思。而在宋韻中,則是一種匠心宋韻。匠心宋韻是一種精益求精、登峰造極的境界。當下,我們看到的許多宋韻遺跡,無不得益于匠心宋韻。對寧波來說,匠心宋韻,燦如星河。
宋韻的重點在于“韻”,宋韻文化為我們當下延伸出了廣闊的探尋和研究空間。宋韻文化,集中著宋代三百余年歷史文化中的文明元素、內在精神和傳承至今的文化價值。宋韻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彰顯中國氣派和浙江辨識度的重要文化標識。
崔雨正是循著前人的足跡來寫《寧波宋韻文化史話》這本書的,他側重于對有宋代精神氣質、生活美學的傳承,讓宋韻與當下生活相結合,以通俗易懂的故事,讓讀者觸摸、感知寧波的宋韻文化,將寧波宋韻文化的厚度和廣度轉為可知可感的溫度和風度。他精心選取宋代三百多年間在明州大地上的歷史故事,盡可能地還原宋人的生活場景,讓讀者通過這本書,深情回望這座城市的宋代煙云,走近宋韻文化。
說到宋韻文化,放眼浙江,無疑首推杭州——隨著南宋遷都臨安,一城湖光半城山的杭州成為宋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除了杭州,便是寧波了。“四明八百里,物色甲東南?!睂幉ㄒ粫r成為繁華之地。例如寧波擁有的南宋石刻規模之大、數量之多、雕刻之精、分布之集中、保存之完美,在中國尚屬唯一;更擁有“一朝紫衣貴,皆是四明人”的人文歷史傳奇。
文化是一座城市獨一無二的印記,更是城市發展的軟實力。如何在共同富裕中實現精神富有,在現代化中實現文化先行,這是我們當前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宋韻文化是一團熊熊火種,它背后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力量,這是一種歲月所積淀的能量的釋放。因此,如何把這顆文化火種,以星火燎原之勢融入到當下社會發展當中,是一個當務之急的時代大工程。一旦被真正領悟且融會貫通于今,那么產出的力量必然是巨大的。這就是一種變量,而變量之產生,就取決于宋韻文化的內涵是否被真正賦予當下。
《寧波宋韻文化史話》所展示的我們寧波的城、人、文、商、技、俗之美,無不是宋韻文化的最好體現。千百年來,寧波的經濟、文化、藝術、生活、城市建設等都烙上了宋韻的印記,并影響至今。談及宋韻文化,始終繞不開的,是一個“韻”字?!绊崱本褪撬囆g,其本質是文心,就是一種審美標準,它是從生活中提取出來的,更是發自內心的,所以積淀深厚、蘊藉深刻。宋韻,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它,親近它,才能真正轉化為一種巨大的文化力量。
宋韻文化的普及,提升的是時代的審美標準。繼古開今,其根本是文心、文脈的傳承。對歷史文化,師其跡更要師其心——這個跡可以各有面貌,這個心卻是千古不變的。我們在各行各業中,有很多機會去應用宋韻文化元素,將宋代的品味、精神,積極融入到如今的工作生活中去,堅守其“韻”,在審美上要對得起眼睛,在功能上要對得起身心,在精神上要對得起時代。
藝術審美的培養要從娃娃抓起,從小閱讀經典,閱讀歷史,可以凈化靈魂,提升境界。讓我們的下一代在物質豐裕的同時,做到精神富足,才能真正培養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這也是我們這代人所肩負的使命。崔雨是一個新寧波人,他在融入寧波這個城市的過程中更深深愛上了第二故鄉。在創作《寧波宋韻文化史話》這本書時,他帶著妻女一起投入其中,這也為我們讀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家庭學習范本。
源頭有活水,才有生命力,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讓宋韻文化融入當下是關鍵,也是每個寧波人的文化責任和使命擔當。這不僅僅是一代人的事情,也是幾代人需要為之不懈努力的。要打造以宋韻文化為代表的浙江歷史文化金名片——當然也是我們寧波的歷史文化金名片——離不開時代精神的引領。誠如崔雨所說:宋代是一個大潮涌動的時代,它曾經的波瀾壯闊,在當下仍然回響著高昂的聲音。宋代,新儒學和教育領域得到了長足發展,不僅培育了“心懷天心,擔當道義”的家國情懷,而且強化了“生于憂患,長于憂患”的憂患意識,既推進了“涵養用敬,進學致知”的道德實踐,又弘揚了“崇尚事功,開物成務”的浙學精神。
愿《寧波宋韻文化史話》帶著穿越歷史的回響,走進我們寧波的萬戶千家。
作者簡介
桂維誠,資深高級語文教師,寧波市作家協會文史委員會召集人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