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2月,閩浙邊臨時省軍區司令員兼挺進師師長粟裕,在整編中被任命為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時任司令員則是張鼎丞。
我們知道,新四軍自然是正規的“軍級”單位,但是在成立之初并沒有設置師、旅兩級編制,而是首批組建了四個“支隊”。
張鼎丞
關于新四軍初建時的支隊編制級別,可以從兵力和番號中大致判斷出來,比如第二支隊下轄兩個團1800余人,雖然兵力單薄了些,仍然可以視為“旅級”編制,畢竟下轄兩個團級建制呢。
國民革命軍在抗戰爆發前,標準的“國防師”(調整師)編制中,即師轄兩旅、旅轄兩團。
而新四軍當時全軍才10300人,還不及一個調整師的額定兵員數(11000人左右),如果下面組建兩個師,平均每師也就4000余人(還有軍部直屬隊呢)。
如果再組建四個旅,可不就每個旅2000人嗎?這樣一來,非常不利于爭取編制和軍費,級別歸級別,兵力不足可以發展壯大嘛,因此新四軍在整編之初,選擇使用“支隊”的編制,也是特殊時期的特殊辦法。
當時南京方面拼命卡脖子,甚至提出:“必須派人點驗,按槍的多少決定編制”,果真如此的話,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至多編成一個師,不利于部隊后續發展。
陳毅等
所以在干部配備和部隊架子上,我們確實是按“旅”來對待的,1937年12月27日,項英也在給延安的報告中說明:“新四軍編制為4個支隊,支隊等于旅”。
比如在1941年的“皖南事變”中,從皖南云嶺新四軍軍部出發的部隊有9000余人,包括第一支隊、第二支隊、第三支隊的兩個團,以及軍部直轄的一個特務團和一個教導團,盡管此時各支隊的兵力普遍增加了,但是仍然稱為“支隊”,就是這層意思。
特別把新四軍的“支隊”建制放到最前面來說,是因為八路軍、新四軍的所有縱隊和支隊中:只有新四軍的“支隊”是正規的編制,也是國民政府軍政部承認的編制,其他的都是我方后來自擬的“建制”和番號,這一點必須要搞清楚,否則就亂套了!
編制是基本固定的,建制則是臨時戰斗序列,一字之差大有區別,而抗戰時期的縱隊、支隊,基本都屬于部隊建制。
陳軍長
當然這也是個分水嶺,事變發生以后,重慶政府誣蔑新四軍為“叛軍”,同時下令取消了新編第四軍的番號。
而延安隨即下令重建新四軍軍部,并將華中、華東地區所有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統一整編到新四軍戰斗序列中,下轄七個師。
這就包括了在華中、華東廣大地域內,所有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各類建制,涵蓋縱隊、支隊等等番號。
比如黃克誠率領的八路軍第五縱隊、彭雪楓率領的八路軍第四縱隊、李先念的豫陜挺進縱隊、新四軍第四支隊、已經東進的原第一和第二支隊主力。
從整編過程來看,“縱隊”基本改編為新四軍的師級建制,比如黃克誠的第3師、彭雪楓的第4師、李先念的第5師等。
而“支隊”則是跟其他部隊合編后,再擴編為師的,比如粟裕的第1師,就是由原第一支隊和第二支隊的主力發展而來,仍然可視為旅級建制。
任命狀
必須注意的是,新四軍此時所轄的各師級、旅級編制和番號,從兵力上看已經明顯偏高,幾個主力師兵力普遍在20000人左右,其實約等于一個軍。
而新四軍的兵力規模,則已經接近一個集團軍,而且是我方自行編組的編制和序列,跟重慶政府的部隊沒有可比性,否則全面抗戰爆發以后,哪個軍有七個師近10萬人槍的?
因此重點來了,無論是八路軍還是新四軍,關于縱隊和支隊的建制,都具有兩大特點:
第一,除新四軍最初設置的“支隊”編制外,其他的縱隊、支隊均為我方自行編組的建制,而且絕大部分集中在1941年之前,沒有辦法,重慶當局不給新的編制。
新四軍第4師師長彭雪楓
第二,各縱隊、各支隊的初始兵力,跟后來改編為正規的師、旅級編制時的兵力,有著相當大的差距。
原因很簡單,人民軍隊要發展壯大,所以部隊番號雖然沒有變化,兵員數肯定大大增加了,因此必須用“動態的”眼光去衡量部隊級別,千萬別鉆牛角尖。
比如八路軍在成立之初,正規編制里面只有師、旅、團等部隊的建制和番號,但是為了挺進敵后開辟新區,先后組建了若干“縱隊”和大量“支隊”。
總體來看,“縱隊”是以八路軍旅級部隊為主組建,最初的級別是“小師”,屬正規和野戰部隊性質,且直接隸屬于八路軍總部。
陳毅
比如八路軍第二縱隊:組建于1940年2月,由115師的第344旅主力、晉豫邊支隊、決死第3縱隊和河北民軍第4團組建而成,縱隊司令員一度由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兼任。
八路軍第四縱隊(前后兩個):組建于1938年5月,由第120師的雁北支隊和晉察冀軍區鄧華支隊合編而成,縱隊司令員為開國上將宋時輪。
八路軍第五縱隊:組建于1940年8月,以115師第344旅和新編第2旅主力,共12000余人組成,執行南下豫皖蘇邊區的任務,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為開國大將黃克誠。
至于“支隊”,則多是以八路軍團級部隊為基干組建起來的,最初可以界定為“小旅”,一般來說,在級別上也是“縱隊”的下級單位,兩個以上的支隊,在必要時可以擴編為“縱隊”。
比如八路軍山東縱隊曾經向延安匯報道,該縱隊第一支隊下轄兩個團近7000人、第二支隊下轄兩個團5000余人、沂蒙支隊下轄三個團5000余人、第九支隊下轄三個團6000余人等。
葉挺
八路軍組建的支隊數量很多,多以八路軍一部與當地的抗日武裝相結合,共同組建起來的部隊,通常來說,負責堅持和發展一個地區的抗日斗爭,比如蘇魯豫支隊、大青山支隊、秦賴支隊、津浦支隊、運河支隊等等。
最著名的支隊,當然是以第120師359旅為基干,1944年組建的“八路軍南下支隊”,全支隊5000余人,以王震任司令員,執行挺進華南地區的任務。
不過這個支隊建制已經很特殊了,因為在1941年以后,八路軍各軍區紛紛自擬新編旅、教導旅的建制,已經不缺番號了,但是編制級別差不多:當時八路軍以及實現了第二次大發展,縱隊和支隊的規模都水漲船高了。
在本文結尾,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八路軍和新四軍的這兩級建制(稱為建制更專業些),是在我軍缺乏高級番號的特殊情況下,編組出來的臨時建制、
類似的建制,既需要對重慶方面隱蔽實力、又需要在日偽面前大造聲勢,其兵力和級別,只有大致原則,而沒有一定之規,拿某一個特例來抬杠,就是沒明白原理。
陳毅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